揭開深圳樓市“豪宅稅”新政的謎團

揭開深圳樓市“豪宅稅”新政的謎團

導語:前兩天,深圳把執行了好幾年的豪宅總價標準(簡稱"豪宅稅")廢了,為百姓買房一下子省了幾十萬元的稅費,可謂真真切切得"送紅包",再次彰顯了深圳這個城市"放水養魚"、"讓利於民"的一貫秉性。媒體解讀可謂鋪天蓋地,甚至認為深圳樓市"新週期"到來。據說,有業主撤盤的,也有返價的。那麼,深圳祭出"豪宅稅"新政,背後的意圖是什麼?調控要鬆綁了嗎?是不是近期所謂的"經濟失速"倒逼的?稅收新政對樓市的影響有多大?購房者該怎麼決策呢?

1.

這裡,筆者先把"豪宅稅"這個概念,給大家講解一下!

其實,所謂的"豪宅稅",其實就是對被認定為"非普通住宅"的二手住房,在交易時徵收的高額稅費,主要體現在增值稅和契稅。對於"普通住房",政府持支持態度,持有滿2年免徵增值稅,而"非普通住宅"要徵收售價與購入價差額5%的增值稅以及增值稅的附加稅,合計大約5.6%。

其實,本世紀初,住建部已有規定,同時滿足以下三個條件即為"普通住宅":

1.小區建築容積率在1.0(含)以上;

2.單套建築面積在140(含)平方米以下;

3.實際成交價低於規定的所在區域普通住房價格。

目前,深圳也在執行全國的標準。不過,深圳在空間節約上,一直學習香港,2016年時存量住房平均面積只有89平米,也很少有低密度住宅。所以,按前兩個標準,深圳超過92%的房子都是普通住宅。

2011年以來,由於深圳房價上漲通道開啟,單調平均價格線,就顯得深圳房價高的炸眼、漲得心跳,豈不是說明深圳調控績效不好?於是,深圳借鑑京滬的做法,祭出了單套價格線,也就是"豪宅線"(如下圖)。這樣,既看不到價格水平,還彰顯了控制總價,助力百姓上車的思路。

揭開深圳樓市“豪宅稅”新政的謎團

2.

政策一直強調,稅收要差別化,支持普通住房需求。事實上,政府的評估機構也一直在按季度算新的豪宅線,希望剛需、改善能避免"被豪宅"。但自打2015年10月最後一次調整,深圳的"豪宅線"再也沒有動過了。為何不動?"豪宅線"調還是不調,被媒體解讀為調控政策的風向。

2016年以後,全國樓市開啟了長達3年的高壓調控,作為樓市"先行軍"的深圳,調控上也確實像個"帶頭大哥",限購升級、打擊離婚炒房、啟動限售、打擊公寓產品等,非常努力。這期間,政府極力壓房價、調控不斷升級,前期入場的炒房客很受傷。所以,任何政策微調,都會被解讀為"救市"。就連扶持剛需的公積金政策,都不敢動(不過,也分不清剛需、投資客)。

這也就導致,深圳樓市的"豪宅線"再也動不了(其實,京滬也沒動,現在北京執行的還是2014年的標準)。其實,就算再努力去控房價,這幾年出了那麼多高價地,成本擺在那裡,房價也得漲啊!

看了一下國家統計局的指數,剛好有定基2015年的漲幅(即2015年為100,現在是多少)。相比2015年,深圳二手房價漲了近60%(如下表)。很多媒體說,現在到了必須要調的時候了。其實,這個話放在2016-2019年的任何一個時間節點,都是對的。

那為何,現在要動豪宅標準?首先,樓市調控最緊張的時候過了,政策基本見頂,貨幣開始寬鬆了;另一方面,"因城施策"下,只要地方拍胸保證樓市穩定,中央給你的自主權可以大一些。最加重要的是,不動豪宅標準的話,深圳的房子不循環了。試想,深圳可是全國房子交易最頻繁的城市,2015和2016年達8%,每年10套房子裡就有1套交易1次,京滬只有4%。

3、

按目前5.5萬的二手住房均價算,深圳200萬套存量二手商品住房,平均價格接近500萬。我們看看,哪些房子在交易,2018年,深圳總價500萬以上的二手房,僅佔全部成交27%。成交的主力集中在250-350萬、350-500萬,甚至250萬以下的房子,竟然佔宗交易的21%。

揭開深圳樓市“豪宅稅”新政的謎團

說明什麼?很多人認為深圳動輒800萬、1000萬的房子,其實都未交易,大家買賣的二手房,主體是"老破小遠";大多數高價二手住房,或未放盤,或躺在中介櫥窗裡並未成交。從區域上看,過去幾年,房子成交的主力區域,就是龍華、寶安、龍崗中心區等地。現在,二手房成交的主力區域是沙井、光明、坪山等更偏遠的地方。這些地方,過去認為是偏得不得了的區域。

揭開深圳樓市“豪宅稅”新政的謎團

4.

但新房供應呢?普遍"豪宅化"了。這一點,估計大家都認可。根據珊瑚數據,2018年新房價格高的寶安(5.2萬元)、福田(9.3萬元)、南山(9.2萬元)、羅湖(7.3萬元)、龍華(5.77萬元)等,新房供應增長了1-2倍,其中寶安供應占比40%。但是,成交明顯與供應不匹配。

揭開深圳樓市“豪宅稅”新政的謎團

揭開深圳樓市“豪宅稅”新政的謎團

這就導致一個結果,過去屢屢上演的"日光盤",現已絕跡了。根據中原地產統計,2018年,深圳新開盤的去化率只有40%。今年上半年,深圳新盤開盤去化率僅32%,很多豪宅項目開盤去化只有一成。草根調研發現,業績壓力太大,開發商普遍做高開盤去化率,給市場打雞血。

而且,很多項目一開盤,就轉中介銷售,有的偏遠項目給出了5-6個點的佣金,真的是割肉。剛剛結束的"金九銀十",深圳新房成交量連續2個月低於3000套,這是新房市場的最低成交水平。其實,深圳不缺買家,買家去哪了呢?或轉向類住宅,留在二手房的,只能接受老破小。

5、

2016年10月以來,深圳房價在歷史最高水平徘徊了3年。近期,大灣區、先行示範區等規劃利好下,深圳房價又漲了,新房價格漲幅進入70城的TOP10,二手房價格漲幅進入TOP5。問題是,幾波收割後,深圳的購買力真的沒那麼"強勁"了。可是,"6.24"被稱為史詩級的土地供應後,"11.22"馬上來了,這一次有7宗住宅用地要供應。而且,深圳房地產市場,它的歷史責任,已經發生了革命性的變化,它承載著為人才提供住房,為深圳補短板提供"財力"的責任。

估計,國內沒有哪個城市像深圳一樣,從2019年開始,每一宗地都要"限地價、競配建",即限制地價的基礎上,還要競無償移交政府的只租不售人才住房面積。也就是,既要相應國家"地價-房價"聯動調控的精神,嚴格控制地價,還要激勵開發商建設更多的人才住房多。

這兩個其實是相互矛盾的,但沒辦法。開發商怎麼盈利呢?那就是抬高可售商品住房的價格,收回成本、獲利。說得直白點兒,就是"房地產要回歸實體經濟、房地產要給實體經濟輸血"。

6.

而且,"穩地價、穩房價、穩預期",這可是國家戰略,也是地方政府財政運轉下去的基本前提。問題是,若高價新盤賣不動,深圳的地能賣的動嗎?大家想想,10月22日出讓的前海桂灣兩地塊,為何終止出讓了呢?筆者大膽猜想,很大程度上,這是前海寫字樓空置率高(50%-60%)在亂!

儘管政府在闢謠,但市場是透明的,大家都知道,建的太多了。試想,這個區域那麼高的空置率,哪個開發商敢拿?進一步推演,除了"價格倒掛"(比如2018年的華潤城、剛剛銷售的深業中城),能創造出天上掉餡餅的暴富機會,將雞血打出來,其他的高價盤,真的賣不動了。

在這種情況下,即將到來的、更加史詩級的"11.22"拍地,7宗地還能吸引更多的開發商嗎?還能賣個好價錢嗎?還能讓開發商心甘情願地競配更多的人才住房?

7.

全中國都認為,深圳"不差錢"。這個話,放在2015-2018年的話沒毛病,因為無論地產、金融、互聯網、高科技,這些深圳的核心競爭力,正紅得發紫。但時過境遷,地產就別說了,連續2年新房成交創新低。

2018年"去槓桿"後,P2P爆雷一個接一個,金融也大不如從前了,寫字樓高空置率與此有關。至於互聯網,紅利高峰期已過,現在已下沉到三四線、農村市場了;高科技,還很不錯,1-3季度增加值還有7%-8%的增速,但隨之而來的貿易摩擦,產業鏈上部分企業已開始外遷。傳統的幾大增長支柱,動力都下降了。深圳財政收入增速也降至2009年以來新低(下圖)。

但是,當下的深圳,被上自國家,下自百姓,託到了無與倫比的高位,紅得發紫、紫的發黑。當下的深圳,國之重託、民之眾望。對國人而言,深圳能力很大,責任也要大;深圳責任很大,能力也不能小。深圳不僅要"跑得快",還要"負重前行"。所以,現在的深圳花錢的地方太多了。

未來,深圳不僅要補上公共服務的短板,成為一個沒有短板的城市,甚至不惜年薪30-40萬引進名校畢業生。科技創新,也要再上臺階。近期,深圳公佈了30平方公里的產業用地出讓,主要搞三大產業:重大創新載體、新興產業集群、產業鏈重點領域。這些都是基礎科研、攻堅性研究,政府投入非常大。問題來了,錢從哪裡來?上面只有政策,其他的自謀出路。

兜兜轉轉,地產還需保持相對旺盛的態勢。為何,深業集團不得不把深業中城拿出來賣呢(本來是用來租的)?現在,財政缺錢,能給財政貢獻利潤、現金流的大奶牛,國企裡面真的不多。

按照原來的標準,深圳掛牌二手房中,40%是豪宅;存量房中,60%是豪宅。徹底廢掉豪宅總價標準,60%的房子都不是豪宅了。這樣,貫通"二手房-新房"的"換房"鏈條就可以循環起來了。一次"換房",至少帶動2套房交易,甚至是3-4套的循環。只要換房加快了,新房交易就被激活了。唯有這樣,"11.22"即將拍賣的7宗地,才能像6月24那樣,熱鬧非凡。

6.

本來,"8.18"之後,二手房市場已有回暖跡象,豪宅稅新政,或許正在逆轉買賣雙方的談判地位,造成賣家返價、掛牌價上漲。再加上,資客想借機出貨,中介想吃差價,市場一片混亂,賣家較為強勢,建議想買房的不要盲目跟風入市,一旁觀看為主。

揭開深圳樓市“豪宅稅”新政的謎團

從趨勢看,深圳樓市已步入上升通道,但調控政策未松,動購買力和槓桿限制等,並不支持明顯反彈。總之,房價漲幅有限,買家擇機入場。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