扶貧要搞好“扶志”與“扶智”

(通訊員張彥軍)2019,是我們打贏脫貧攻堅戰的關鍵之年。古語云:行百里者半九十,越到緊要關頭,我們越要堅定必勝的信念,越要有一鼓作氣攻城拔寨的決心。現階段,脫貧攻堅已經不能單純藉助“輸血式”的外部幫扶,無法從根本上解決貧困問題,必須要從“輸血式”扶貧轉變到“造血式”扶貧。

自脫貧攻堅以來,實行一系列精準識別、精準幫扶政策,多數有效解決了當前貧困問題,但是並沒有將地區發展起來,幫而不富,助而不強。究其原因,主要是因為他們缺乏脫貧致富的志向和勇氣,缺乏自力更生的職業技能。因此,要提高扶貧工作的針對性和有效性,必須要“扶志”與“扶智”相結合。

精準扶貧要重在“扶志”。貧困戶,原本是一個並不光彩的詞彙,但是卻因為有易地搬遷、到戶增收、代繳醫療保險、金融扶貧等一系列優惠政策而成為老百姓爭相追求的“香餑餑”。本來有部分貧困戶,自身家庭條件不錯,可以自己發展,但為了享受優惠條件,就瞞收入、訴苦窮。究其根源,是缺乏靠自力更生脫貧致富的志向和勇氣,缺乏勤勞實幹的精氣神,存在“等、靠、要”的依賴思想。因此,扶貧必先“扶志”,要通過宣傳教育,轉變貧困人口“等、靠、要”思想,調動群眾脫貧致富的積極性和主動性,發揮其主體作用。

精準扶貧更要重在“扶智”。“授人以魚,不如授人以漁”。單純地依靠外部“輸血式”扶貧,給錢給物,雖然可以他們一時之困,但沒有脫貧致富的勇氣和信心,沒有脫貧致富的一技之長,沒有“造血功能”,貧困人口就不能夠從根本上斷掉窮根,就不能阻斷貧困代際傳遞的途徑,要從根本上實現貧困地區的脫貧致富,必須要增加貧困地區的“造血功能”。要改變過去“輸血式”扶貧的模式,轉向“造血式”扶貧,從單純的物質資金支持轉變到重視貧困地區人力資源開發,讓群眾充分認識到掌握脫貧技能的重要性,提升群眾的文化素質與職業技能,通過創業就業、產業發展來增強脫貧致富的技能。

“足寒傷心,民寒傷國。”全面建成小康社會,最艱鉅的任務在貧困地區。由於地理環境、產業結構、基礎設施等條件差異巨大,各地致貧原因也不盡相同,所以開展扶貧開發工作不能“眉毛鬍子一把抓”,而要“一把鑰匙開一把鎖”。唯有用科學的態度營造脫貧扶志扶智的制度環境,轉變“等、靠、要”觀念,扶志與扶智相結合,才能增強貧困人口的脫貧能力,早日建成全面小康社會。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