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6.18 山西脫貧攻堅主戰場的“雙驅動”實踐:扶貧更扶志

山西脫貧攻堅主戰場的“雙驅動”實踐:扶貧更扶志

山西省忻州市代縣峨口鎮正下社村,“繡娘”張存弟正在趕製刺繡作品。 胡健 攝

中新網忻州6月18日電 題:山西脫貧攻堅主戰場的“雙驅動”實踐:扶貧更扶志

中新網記者 胡健

在午後陽光照射的藤蔓下,54歲的農民張存弟坐在院子裡,右手在繡布上下穿梭。她沒有像往常走街竄巷和鄰居閒聊,就這樣靜靜坐在院子一角,享受著刺繡帶給她的鄉村生活。

張存弟不光是為了陶冶情操,三年來,她靠刺繡又多了一份收入,讓全家穩固脫貧。這個發源于山西代縣的“雁繡”技藝,還給當地婦女冠上了“代縣繡娘”的稱號,成為當地的脫貧“利器”。

在山西省忻州市代縣峨口鎮正下社村,每到農閒時節,村裡的六七十位“繡娘”就開始忙碌起來。她們的作品少則賣到300多元(人民幣,下同),貴的還能賣到七八千元。像張存弟一樣的“繡娘”大多是貧困戶,年收入不到4000元,刺繡不僅改變著性情,也改變著生活。

正下社村村支部書記田忠對記者說,從2015年春天開辦刺繡培訓班,累計已有200多人次進行過學習。三年時間,村裡的刺繡作品總共賣了11萬元,惠及63人。他說,村裡正在申辦“錦繡坊”專業合作社,預計每年人均增收3000元。

和正下社村一樣注重激發貧困戶內生動力的還有代縣峪口鄉的胡家溝村。這裡有忻州市第一個“農民講習所”,從2015年7月開課以來,已有上千人次進行過種植、養殖、健康、農機方面的培訓,成為當地脫貧攻堅、鄉村振興的“精神良方”。

山西脱贫攻坚主战场的“双驱动”实践:扶贫更扶志

每到農閒時節,村裡的六七十位“繡娘”就開始忙碌起來。 王斌田 攝

忻州市委老幹部局駐胡家溝村工作隊長張勇介紹說,建立“農民講習所”平臺,旨在全面激發幹部群眾脫貧攻堅的內生動力,以宣講富民政策、艱苦創業精神、傳統美德、脫貧技能、致富本領等內容,達到開啟民智、凝聚民心、發揮民力、推動民富的作用。

在忻州市神池縣大磨溝村,當地把《村規民約》用傳承了200多年“神池道情”搬上戲曲舞臺。豐富村民文化生活的同時,使村民脫貧致富信心大增。在致富觀念正在改變的忻州市五臺縣東雷鄉,僅2018年上半年,就有12個貧困村參與到中藥材、小雜糧、光伏、電商等為主的特色扶貧產業中來。

忻州是山西省脫貧攻堅最大的主戰場,所轄14個縣(市、區)就有11個國家級貧困縣,脫貧任務重、困難多,考驗著忻州官方的各級部門。

在2018年初的山西省委農村工作暨脫貧攻堅會議上,山西省委書記駱惠寧表示,要進一步激發內生動力,把扶貧與扶志扶智扶德結合起來。加快補齊“精神短板”,改進幫扶方式,加強思想教育,樹立脫貧典型,讓貧困群眾肯幹願幹、敢想敢幹、能幹會幹,變“要我脫貧”為“我要脫貧”。

不久後,忻州市委組織部聯合當地各級部門,起草了26條《關於進一步激發脫貧攻堅內生動力打好精神扶貧主動戰的實施意見》,堅持把扶貧與扶志、扶智、扶德有機結合,物質扶貧與精神扶貧雙輪驅動。

忻州市委組織部長王建廷表示,隨著精準脫貧攻堅戰的深化,貧困群眾脫貧內在動力不足問題越來越突出。這一問題不及時解決,不僅影響脫貧攻堅進程,而且還會助長社會不良風氣,幫扶效果就很難實現可持續。

王建廷說,推行“精神扶貧”,就是要增強貧困群眾靠自己雙手勤勞致富的信念,幫助貧困群眾把“志”立起來;提升貧困群眾創業致富的本領和技能,打牢脫貧的能力基礎,把“業”立起來;注重扶德,弘揚自強誠信、勤勞節儉、孝親敬老、感恩奉獻的新風正氣,把“德”立起來。(完)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