刪除義務教育“升學率”指標 也需告別“唯分數論”觀念

刪除義務教育階段升學率的考核指標後,不僅學生可以減負,取得更全面的發展,老師、學校以及教育部門都能夠減輕一些不必要的負擔。

删除义务教育“升学率”指标 也需告别“唯分数论”观念

資料圖。圖文無關。

14日,教育部召開全國基礎教育工作會議有關進展情況通氣會。會上介紹,《義務教育學校評價指標》眼下正在制定中,教育部明確要求,升學率一項不再作為考評學校和教師的指標,從指標體系中刪除。

升學率不同於入學率,當前義務教育階段的入學率,已經接近百分之百,不過由於教育質量的等級差異,為了讓孩子上更好的初中或高中,不僅家長絞盡腦汁,一些地方政府和學校同樣是以升學率為量化考核依據,謀求更高的名校錄取率,並視其為教育政績。

對“升學率”指標的盲目追求,導致兩方面的結果。一方面加劇了應試教育色彩,不利於學生綜合素質的全面培養;另一方面,地方考核教育部門,教育部門考核學校,學校考核老師,升學率壓力層層加碼,到學生這一環,負擔異常繁重。

事實上,去年年底公佈的《中小學生減負措施》,已經明確提到,嚴禁給教育行政部門和學校下達升學指標,或片面以升學率評價教育行政部門和學校;不得將升學情況與考核、績效和獎勵掛鉤。此次教育部門再次表態,刪除升學率指標,也是對推進減負的積極回應。

為了扭轉應試教育唯分數論的局面,這些年的教育改革,都是在不斷減少那些很直觀但卻相對單一的量化指標,比如不考核升學率,不公佈學生成績排名等。

這並不是說成績不重要,而是通過考核方式的改變,來更全面地引導教學,走出只看分數和考試成績的誤區,更加註重品德、創造力、身體心理等綜合素質。如果只講升學率,那些考試成績差的學生自然容易被邊緣化,對他們而言也不公平。

其實刪除升學率的考核指標後,不僅學生可以減負,取得更全面的發展,老師、學校以及教育部門都能夠減輕一些不必要的負擔。比如一些老師長於班級建設,能夠給學生創造輕鬆愉悅的氛圍,在更全面的評價體系下,這種優勢也能得到正向的反饋。

當然,教育評價體系的優化,刪除升學率指標的確是重要一步,而刪除之後還得有更符合教育規律的衡量標準來填補空缺,創造力、體育基礎等,考核哪些指標,佔多大的權重,都需要在實踐中逐漸調整,現在只能說淡化應試教育和濟減負的大方向是清晰的。

還得看到,升學率成為教育政績,本質上還是因為教育資源的等差分化,有分化才會形成高低差異。

不以升學率為考核依據,地方教育部門或者學校之間,仍然可能暗中排名;或者哪怕不搞升學率排名,那些渴望孩子能夠進入名校的家長們,仍然會將這當做重要的擇校目標,同時給孩子報各種課外補習班,額外“增負”。

說到底,義務教育階段的升學率壓力,是和高考升學率緊密捆綁的,在高考這根指揮棒之下,唯分數和考試成績論的壓力層層傳導,才會導致小升初、初升高的競爭異常激烈,升學率的考核權重不斷拔高。

所以在刪除義務教育階段的升學率指標之後,除了搭建更完善的教育評價體系,至少還得從兩方面著手鞏固:其一,加大優質教育資源的供給,讓義務教育更公平更普惠;其二,高等教育的錄取方式同樣得更加多元化,比如加大自主招生力度等,讓高考“唯分數論”的色彩不斷淡化。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