村子不死,路在何方

为村子招魂

村子渐渐空了,空了。

只剩下了老人和孩子。

十几年前,我国的自然村有360万个,现在,只剩下270万个。

古城周边曾经有3000多个村。

2012年,有150个消失了,2019年光高新一个区就要拆掉68个村。主城区不断拉大,村子越来越少了。

村子不死,路在何方

发展是好事,发展的速度把乡村文明远远地抛在了后边,乡愁跟不上城市化步伐,剩下的只是叹息!

在叹息声里,老庙没了,祠堂没了,镰刀、锄头没了,老树、涝池没了……

故乡还在,村子的魂已渐渐死去。

村子不死,路在何方

许多人漂泊在异乡,或许成了白领,成了老板,有的甚至成了异乡人。

一谈起故乡,就有无尽的想象,仿佛又都还是个文化人。

谁也不愿说故乡落后、愚昧、贫穷,而愿意被乡愁美化着,借以表达自己对故乡的无限思念和眷恋,以及不可磨灭的故乡情怀。

尽管在外面都是人精,回到老家,回到故乡,瞬间就被故乡的愚昧贫穷淹没,随波逐流,或者无能为力,或者视而不见。

村子不死,路在何方


村子的那些懂钻营着,成了老人教育的榜样。胆大心黑,不择手段,不计后果,敢于挑战道义和法律底线之人,被许多村民当做自己孩子学习的榜样。

许多进过号子的人像在国外留学镀了金,俨然成了飞横跋扈的毕业证书。

有钱,就是成功。钱包鼓,就是人上人。

德高望重成了可耻,被利益蒙蔽的眼睛已经没有了是非观,钱就是权威。所以在农村,再也没有了凭威望和德行成为村干部的。

故乡还在,但古老的乡规民约、宗族家训的血脉早空了,家长制、族长制被击溃得体无完肤。

村子不死,路在何方

每到春节,返乡潮在全国涌动,就是下刀子也要赶在年三十回到家,似乎童年的记忆在那时又回来了。

家家蒸包子,户户包饺子,杀猪炖肉欢欢喜过大年。

然而一年一年,年味越来越淡。过去,大年三十祭祖,初一走丈人,初二走舅家,初三待亲戚,初五过后送灯笼,年要过到正月二十以后。

逐渐都没了,现在一天走好几家亲戚,过年也成了形式。回来除了走亲戚,就是打麻将玩扑克。

村子不死,路在何方

一座小小村子,晚上灯火通明处,准是一家“商店”。“商店”不为卖东西,而是摆满了方桌、麻将桌之类,有的还有小二楼,桌子挤满了大半个店面,商品却不是十分齐全。

一座村子竟有十多家这样的店。

早上九点左右,男男女女会不约而同来到习惯经常聚集的场所,不分昼夜,天昏地暗,肚子饿了,泡包方便面或啃几块饼干吃两根劣质火腿肠喝一瓶啤酒就了事。

村子不死,路在何方

下雪、下雨尤是佳时。扎金花、挖坑、推对子、飘三叶一齐上阵了,伙伴们一年都没有见过面了,此时风云聚会一起,才个能一显身手,一决高下。

有时候一年的血汗钱一夜输个精光,还强作欢颜,谝着在外面的舞马长枪。回到家里后,夫妻吵闹甚至大打出手,父母唉声叹气,这种现象屡见不鲜。

春节过后,打工大军又满怀豪情的北上或南下了,辛苦努力流泪流汗地、甚至低三下四地去挣钱,等待来年回来,依然重复同样的故事。

村子不死,路在何方

现在的年轻人,给家里买个空调两千块心疼受不了,买个手机半年数月一换,都是几千块,却一点不心疼。

吃的喝的穿的全在网上采购,手机成了全民的爱好,每人都是低头族,往往全家人捧着手机玩微信,电视开着却没有人看。

连吃饭的时间都不放过,昼黑颠倒,玩累了睡,睡醒了又玩,放任让生活处于一种无聊的恶性循环。你看像不像清末的国民,人手一杆烟枪,像极了人家说东亚病夫的年代。

村子不死,路在何方


这些年,村上考上名牌大学的微乎其微,考上一般大学的也廖廖无几,未完成学业辍学的越来越多了。他们自嘲着说,人家有点能力的都进城里上好学校了,我们上的是没有了好老师的烂学校,考不好情有可原。

于是乎,家长想尽千方百计,用尽关系,把平生不说的话都说了,不爱拉的关系都拉了,让孩子进城读书。

城里的孩子拼命报各种培训班,农村的孩子拼命进城,都是为了不输在起跑线上,似乎对着,实际想想,这何尝不是一种悲哀。

空心校园、空心村越来越多。故乡还在,希望却完了,可怜了,我们的下一代。

村子不死,路在何方

连熟人之间也成了点头之交,老乡都变得陌生起来。

许多村子人心惶惶,等着拆迁,有的一耽搁就是几年,年轻人等着成为富翁。

老年人唉声叹气,哀的是故土难离,哀的是自己已经看不清未来,世界变化的如此快,年轻人今后咋办呀。

村子不死,路在何方

老人最见不得拆,高楼再高,我不想上么,老家平天平地,再破再烂,也不嫌。

年轻人最爱拆,不劳而获就成了百万富翁千万富翁。中年人也比较爱,自己辛苦大半辈子在土地上刨乱,也么攒下几个钱,如今有了钱,娃们还没有到能做主的时候,自己也可以享享清福或者做别的打算,不想再和土地打交道了。

拆迁可以让人一夜暴富,让富人锦上添花,让穷人有了尊严感。

村子不死,路在何方

拆迁就像是一场折腾。

折腾好了,新农村新天地。折腾瞎了,老百姓受苦。

许多村搬完了,安置楼迟迟未动,人们在期望中等待。许多土地原先的项目落实不了,村民成了没有土地的农民。看着自己的土地闲置荒无,却种不了。

上了楼算是城里人,却没有固定工作。自己是农民,却没有庄稼可种。

村子不死,路在何方

而没有拆的村子,许多土地也一直荒芜着,人们在荒芜土地的同时迷失了方向。

种粮食费事不挣钱,种子化肥还有耕种收割,算下来,费心巴力挣不了几个钱,还不如不种,还能领村里的粮食直补,种那划不来的庄稼干什么。况且家里有人打工挣钱,也不愁吃穿。

种庄稼的方式也全然不一样了,过去都是犁地、锄草,如今全靠除草剂和农药,多年以后,土地板结,甚至土壤中毒,庄稼减产甚至发生病害,也只能望土地而兴叹。

老人哀叹而力不从心,年轻人无心于此。村庄的衰落,在不知不觉中不可避免了。

村子不死,路在何方

农事到了岌岌可危的时候,“农’已经不被当作能登大雅之堂的文化,我们每天吃着粮食,却让农陷入不堪境地。

谁破坏了农业发展自有的生态平衡,让农业陷入了急近功利的恶循环?

谁让乡愁失去?谁让敬畏失却?谁又导致了粮食和食品安全,人人自危?这个社会戾气越来越重,究竟是谁的过错?

心无所畏,行就难止。失去了敬畏的社会,换来了大自然的报复。天作孽犹可恕,自作孽不可活,人自己自食恶果,怪不得别人。

村子不死,路在何方

那些懂乡礼,知农事的真正农民和乡绅逐渐消失殆尽。

村子里的老庙祠堂、老树老宅城门楼也消失了,那些能留下回忆的镰刀、斧头、架子车、风箱、辘轳、拿丁丢方、老碗会也没了。伴之的乡规民约、传统文化的丢失,乡愁也渐渐淡化,根的意识逐渐薄弱,人逐渐失去敬畏,人心不古。

敬畏感逐渐失去了,人不再敬畏天地、敬畏自然、敬畏先贤、敬畏传统,没有了敬畏,村没有了魂,人没有了魂。

村子不死,路在何方

失去了乡规民约、失去了赖以自豪的乡愁感、仪式感。

晚辈骂长辈,兄弟尔虞我诈,妯娌仿若路人,儿女打父母,不是人变了,是人失去了敬畏,啥事情都会干出来。

现代文明和财富极大丰富了,人情味却越来越淡化和缺失了。

乡村城市化走的太快,文明被丢弃在后边,村子发展的太快,村子人的思维还僵化滞后。城市的发展速度和人们思想的滞后产生了矛盾,就造成了根的断裂。

村子不死,路在何方

现在,国学泛滥让人寒心,就是因为许多所谓国学大师像耍把势,光会奏样子,看着像模像样,把许多精髓丢了。

譬如不知从什么时候开始,国人把“农”排斥在“国学”之外。也不知从什么时候开始,国学失去了史、子、集。

那些音乐、书画、数术、医药、建筑、骈文、小说似乎就不是国学,国学被剥离得只剩下汉服唐装和四书五经“之乎者也”。

对有着创造了人类历史上最灿烂的农耕文明的中华民族来说,不得不说是一种悲哀。

村子不死,路在何方

初春的一天,天还不是很暖和。在邻村的安置楼下,一排足有十人的老妇,一个挨着一个蹲在墙根,像麻雀挤堆堆,目光呆滞,一言不发。门道进来一个人,特别是生人,才目光跟着转动一下。

我没有看到她们搬到新楼房的喜悦。那一刻,让我无限感慨!那一刻,尤其让我怀念,怀念村子。

村子没了,村子里的人都成了游荡的孩子。从没有的觉得故乡这么近,却那么远,只留下空落落的心。

故乡也成了断了线的风筝,老人看着村子的天空,谁能给我遥控回来?

别了,村子。

故乡犹在,村魂已逝,我愿意站在故乡的冢疙瘩上,为你招魂!

(本文完)


本文作者提出的挽救村子,为村子招魂的措施,在最后,单独提出来与大家探讨。


招魂的措施之一

中国人都有一个诗酒田园的梦。南怀瑾先生说:“三千年读史,不外功名利禄,九万里悟道,终归诗酒田园。”
中国文化一直是以乡土为基础的,一旦村庄消失,文化也会随之断裂并流逝。必须足够深刻的认识到乡村的价值。

乡村的生态离开了乡村主体一味地只是为城市休闲服务并不可取,农家乐也只是“伪生态”。

所以“望得见山,看得见水”的自然生态和“记得住乡愁”的文化生态价值应该统一


招魂措施之二

任何发展都不能以牺牲农民的乡土情感基础为代价,不能让农民失去乡土主人意识,发展美丽乡村要以农民的乡土认同感为基础。没有乡土认同的乡愁会只能是都市人的休闲心理的矫情表演。
城乡共融是一条必不可少的道路。充分理解农民不愿走,农村的空村现象,开发的土地不要荒置,村落不再是脏乱差,形成农民人心不变冷的乡村新态势。


招魂措施之三

农村要有自己的产品,不管是特产还是绿色食品,要有特色,吸引城里人。农村一般都有自己的独特历史,突显这些乡村的故事性,让乡村文化成为特色。

发展“一村一品”和“一乡多业”机制,培育特色农业,譬如生态、景观、旅游、养生等农业新形态。


招魂措施之四

全域旅游是未来农村发展的一个好路子。当然这类有景区服务型的乡村,休闲度假化乡村,文化乡居型乡村,体验型乡村等等。
并健全农村法制,保障新态势的农村健康发展。

招魂措施之五

要保留农村固有的精神传承,老庙祠堂,乡规民约,要让仪式感得以延续。心有所畏,行有所止。

当然,城乡发展不均衡的矛盾是必然的,让农民的乡愁文明跟上城市发展,最起码不落得太远,才会让农民真正欢心。

村子虽去,村魂依然在,乡愁是不可磨灭的,乡村是农民的乡村,也是城里人的远方


这样的农村才是真正和谐美好的乡村。你说呢?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