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平之战”赵国的败亡,责任不在赵括,在国力

公元前262年——公元前260年的战国时期,赵国与秦国发生了一场名垂青史的战争“长平之战”,这一战改变了战国格局,成为了战国局势的转折点,最后的结果以秦朝胜利而告终,秦朝大将白起坑杀赵国四十万降卒,震惊天下。

其实,仔细回味一下这场战争,赵国失败的原因并不在于“纸上谈兵”的赵括,当时那个局势,就是谁上谁完犊子,神仙也无力回天。

所以在这里先帮赵括这个背黑锅背了两千多年的“黑锅侠”正名,再回顾一下此战的开始经过和结果。

“长平之战”赵国的败亡,责任不在赵括,在国力

长平之战,源于“上党之争”,当时秦国大将军白起攻下了韩国的一座城池“野王”,切断了韩国与上党这座城池之间的联系。

《史记·卷七十三·白起王翦列传》载:四十五年(公元前262年),伐韩之野王。野王降秦,上党道绝。

当时的韩王眼看上党收复无望,干脆使了一招毒计,将上党这块大肥肉献给赵国。

“长平之战”赵国的败亡,责任不在赵括,在国力

赵孝成王

当时的赵孝成王也是赵国时期的一号人物,他岂能不明白韩国的奸计,他要是不接受韩国的上党,自然就不会牵扯进与秦国之间的战争,但是肯定会留下“胆小鬼”的名声。

他要是接受了上党,与秦国的战争就免不了了。

最后,赵孝成王还是选择了吞下了这个“香饵”,开始准备与秦国大战。

这场战争打了整整三年,秦国与赵国都耗光了家底子,赵国大将廉颇采取“固守”的战争策略,准备拖垮远道而来的秦国。

“长平之战”赵国的败亡,责任不在赵括,在国力

廉颇

廉颇认为,秦军远道而来,粮刍辎重补给艰难,而秦国又臭名远播,一直被山东六国视为蛮夷,并有“虎狼之国”的恶名,秦军在上党可谓“失道寡助”。

而赵军则可以以逸待劳,补给可源源而来,再加上上党吏民的全力支持与合作。这就决定了秦军利于速战速决,赵则利于持久之战。

但是秦国与赵国之间的国力是有着明显差距的,秦国经过商鞅变法之后,已然是富得流油,原本东方还有个齐国能和它刚一刚。

“长平之战”赵国的败亡,责任不在赵括,在国力

可到了后来“五国伐齐”之战,差点把齐国灭了国,赵国虽然也很厉害,但比起秦国和“五国伐齐”前的齐国,还是要差一线的。

最后廉颇守了三年,赵国国内空虚,而且廉颇接连出战好几次都以失败告终,最后赵孝成王坐不住了。

恰巧秦朝丞相范雎使了一计“反间计”,四处传播赵括要比廉颇更强,赵孝成王听信了这些谣言,便将廉颇替换了回来,换上了年轻的将领赵括。

而秦军那边则换下了主将王龁,让武安君白起当了主将,用来对付赵括。

“长平之战”赵国的败亡,责任不在赵括,在国力

白起

其实赵孝成王不是傻子,当时赵括的父母以及智囊蔺相如等人都劝说赵王不要用赵括,但赵王还是一如反顾的任用了他,这说明赵括还是有几分本事的。

《史记·卷七十三·白起王翦列传》:赵王既怒廉颇军多失亡,军数败,又反坚壁不敢战,而又闻秦反间之言,因使赵括代廉颇将以击秦。秦闻马服子将,乃阴使武安君白起为上将军。而王龁为尉裨将,令军中有敢泄武安君将者斩。

赵括一上任之后,就改变了廉颇的固守方略,采取速战速决的方式,想要尽快结束这一场持久战。

他其实采用这种急攻猛打的战略,一是得到了赵王授意,而是当时的国力已经支撑不起再这样耗下去。

“长平之战”赵国的败亡,责任不在赵括,在国力

赵括

但任凭赵括天纵奇才,也抵不过号称“杀神”的武安君白起。

白起诱敌深入,将赵军包围,并且切断了赵军粮道,秦国举国参战,连十几岁的孩童都派上了战场,就是为了阻止赵国粮道的疏通。

赵孝成王情急之下去往齐国借梁,齐王因为当年“五国伐齐”的仇怨拒绝了赵王,赵括和麾下士兵已然是陷入了死地。

这场战争打到这种境地,根本不是双方主将的问题了,秦国倾国出动六十万精锐,损伤高达二十五万以上,可见赵括并不是庸才,在断粮断水的情况下,赵括还能发起多次袭击,甚至差点斩杀白起,这说明赵括也是有谋略之人。

“长平之战”赵国的败亡,责任不在赵括,在国力

只可惜,赵国国力要远逊于秦国,虽然秦国也是掏空了家底子来打的这场仗,但是秦国最终胜利了。

究根结底,长平之战自廉颇定下“固守”策略之后,秦国与赵国比拼的就是国力,最后赵国的失败,意味着它再也无望登上称霸的舞台。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