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買火車票是提前選座再購票,而買飛機票要出票後才能選座?

為什麼買火車票是提前選座再購票,而買飛機票要出票後才能選座?

為什麼買火車票是先選座後付款,而買飛機票是先付款後選座。這個問題探討的是產品流程設計的問題。我們可以用一種學習型的方法來解決這個問題。

簡單根據常識猜想下,國內賣飛機票的官方也就幾十家航空公司,賣飛機票的第三方渠道可能也只有幾十家。而國內賣火車票的官方只有一家,國內賣火車票的第三方可能幾十家。

數量並不多,出現題中描述的情形,可能只是一些偶然的因素,比如後來者效仿第一家的標準做法。也可能是在不斷的競爭中逐漸摸索出的經驗。也可能是背後有著特定的原理。

我們先假設題目描述的現象挺具有普遍性。開始我們的分析流程。

為什麼買火車票是提前選座再購票,而買飛機票要出票後才能選座?

將實際問題變成抽象問題

現實世界是紛繁複雜的,一個現象背後可能存在各種影響的因素,可以提出幾十種解釋。但是,總有那麼幾個因素是起主要作用的。

由於我們通常很難精確地計算,那麼,我們就退而求其次,通過抓住幾個主要因素來分析,得出一個大致的方向判斷,然後通過實踐檢驗效果,根據效果決定是否改進。

我們思考的框架可以是:當某個因素髮生變化時,應當採取什麼策略來獲得更好的結果?

對題中的火車票飛機票購票流程問題,我們抽象成以下問題:

對於火車票和飛機票,設計網絡購票流程時,應該採取先選座後買票流程還是先買票後選座流程?

為什麼買火車票是提前選座再購票,而買飛機票要出票後才能選座?

找到約束條件

我們先要通過觀察找到兩種情況下,不同點在哪些地方,然後從中挑選出有明顯作用的不同點。

就是因為這些不同的存在,導致策略需要調整,這些不同點,就是我們要尋找的約束條件。

我通過生活經驗觀察,先找到五個最明顯的不同。

a、座位多少:飛機座位少,火車座位多。

一架飛機的座位也就一百多個,一趟火車的座位有一千個以上。

當供給量只有一百個的時候,一兩個需求的變化相對來說更加重要,一百座的飛機每空一個位置,收入就損失1%,而1000座的火車每空一個位置,收入只損失1/1000。十倍的差距,這就使得飛機運營者更有動力珍惜每一個消費者。

b、選項的多少:飛機的座位更加差異化,火車的座位更加標準化。

飛機靠窗的位置可以看到城市俯瞰景色,而其他位置只能看到天空。

飛機起落時會有劇烈的身體不適,坐在前面和後面的體驗會有差別。

飛機不同部位座位的空間會有差別。

而火車,用戶只能區分出abcef這五個座位的差別,而沒有人會要求坐在一個車廂的第幾排。所以火車的選座更容易操作。火車選座只需要提供5個選項,而飛機選座需要提供整個飛機座位圖。而且飛機選座,用戶面對的選擇做出決策更困難。

c、供給需求關係:飛機座位更容易空置,而火車座位很少空置。

由於飛機的用戶市場小於火車的用戶市場,飛機的座位供給過剩,而火車的座位需求過剩。

火車不用擔心空座位,一列火車常常站票都有很多人願意買。而一列飛機,多數情況下很難坐滿,少一個人訂票,就少一份收入。

所以火車票敢於十年不變價,而飛機票可能一天一個價。

d、心理價位高低:飛機一個座位的價格高,火車一個座位的價格低。

飛機在一般人眼裡,屬於高端消費,奢侈消費,而火車屬於更加低端的消費,是剛需。

就像很多人迷戀空姐,但沒見幾個人迷戀鐵乘。高端消費場景裡各種東西都顯得高端,剛需消費場景裡各種東西都顯得廉價。

價格高的產品更有動力爭取每一個消費者,因為回報高。

e、決策權力集中還是分散:飛機票的訂座權分散,火車票的訂座權集中。

飛機的訂座權在各個航空公司手中,而火車的訂座權只在鐵總。

當訂座權集中在一個決策者的時候,這個決策者就更能夠以個人意志作出決定,甚至這個決定可以適當違反市場經濟的規律。

當決策權分散在各個航空公司時,各個公司就可能採取各種手段競爭,有的公司會採取降低價格,提升服務等方式來提高自身的競爭力,從其他公司手中爭搶用戶。一些有成效的動作,最後甚至會演化成整個行業的標準動作,成為約定俗成。

比如,電影院不提供3D眼鏡,這幾年就成了約定俗成的做法,觀影者要麼自備3D眼鏡,要麼花費5塊錢買一副。因為在實踐中,大家都發現這種方式是更賺錢的。因為要買3D眼睛而放棄購票的人,給影院帶來的潛在損失,遠小於因為賣3D眼鏡,影院多賺的收入,於是,影院就有動力賣3D眼鏡。

最近,我附近有個影院,更加流氓了,不賣3D眼鏡,而是設置了共享3D眼鏡出租機,4小時5塊錢。這樣一來,不僅賺的錢沒少,成本還降低了……

為什麼買火車票是提前選座再購票,而買飛機票要出票後才能選座?

找出關聯關係

我們研究一下用戶行為。當先選座後購票,改為先購票後選座的時候,用戶行為會有什麼變化呢?

a、通常情況

由於座位有差異,同樣的票價,獲得的座位價值卻不一樣,一個有經驗的購買者,心理上會對這些座位有個估價,他可能認為80%的座位價值值得這個票價或者高於這個票價,剩下的20%的座位是不值得這個票價的。

那麼,當他發現剩下可選的座位都是這20%不值得的,他就很可能放棄購買這趟航班,而選擇其他航空公司。這樣,讓用戶先選座再購票的航空公司就只能上座率80%了,因為80%的好位置被挑選完了後,剩下的潛在顧客就轉投其他航空公司了。

這就是先選座後選座的區別:先選座時,用戶心裡會對各類座位有估價,會優先選擇估價高的座位,會放棄選擇估價偏低的座位。

這個情況在電影院購票時經常發生。

由於很多人是通過網絡購買電影票,並且可以提前選座。電影院中部是視野最好的地方,電影院前排和邊緣,因為視野不佳,消費者更不願意選擇,電影院的後排,因為音響效果較差,也考驗視力,消費者也不大願意選擇,結果是,一場電影,消費者都會選擇座位在電影院的中部。當購買者發現這場電影的好座位都沒有了後,他會選擇換一個場次,或者換一家影院,或者改天再買票。

b、供給大於需求的情況

當約束條件發生變化時,用戶的行為也會跟著變化。

以上情況,當供給明顯大於需求的時候,是經常發生的。但是,當供給量很緊張的時候,用戶的行為就不同了,當座位本身有限的時候,座位的價值就不再是你關注的重點了,只要上車了就行。

例如,在春運期間,平時你想坐高鐵二等座的,現在有個硬臥就滿足了,甚至有個硬座就滿足了,甚至能夠有站票你也可能願意。

在《復仇者聯盟4》的首映場時,哪怕是坐在角落,你也願意,畢竟一票難求,而你又想湊這個熱鬧嘛。

所以當供給明顯小於需求的時候,先選座還是候選座就不重要了,有座就行。同時,先選座,會帶來消費者體驗提升,因為消費者掌握了選擇權,消費者更能夠讓自己爽。所以,公司的策略會傾向於選擇先選座後購票。

c、選擇變多的情況

再換一個角度,選項多少的問題。當選項越來越多的時候,消費者可能因為決策太累而放棄決策。

例如,你想吃飯了去一家小餐館看菜單,發現菜單上密密麻麻100道菜,而你又沒啥偏好,你可能就乾脆放棄了,而另一家參觀就幾道菜,然後推薦了一道招牌菜,你就乾脆坐下了。

當消費者要從幾十個座位中選擇一個座位的時候,他會面臨選擇壓力,做這種決策需要消耗能量,帶來的體驗會降低。

雖然在很多場景中,選擇變多帶來的影響並不大。

d、大額消費中,人變得不精明。

消費者進行大額消費時,就容易變得不精明,不擅長尋找最優方案。

例如,在高端酒店買一瓶飲料,與在城中村買一瓶飲料,在城中村,可能覺得4塊錢的飲料變成5塊都會捨不得買,而在高端酒店,原來4塊錢的飲料現在十塊錢也會覺得沒什麼。

在高端餐廳,對於飲料、紙巾等附加消費,就更不容易在意價格,雖然價格翻了倍。

當消費者是坐飛機享受時,他不容易在意能不能先選座再付款,而他坐火車滿足基本出行需求的時候,他會變得挑剔,生怕花的錢不值得。

這個角度,引申出一個問題,如果坐的是廉價航空,用戶的心理是不是發生變化?有朋友表示,她很多次網上訂飛機票,都是先選座後出票。

為什麼買火車票是提前選座再購票,而買飛機票要出票後才能選座?


為什麼買火車票是提前選座再購票,而買飛機票要出票後才能選座?


在我追問是不是民營廉價航空的時候,她說春秋是先選座,這個樂桃也是先選座。這兩家定位都是廉價航空。

e、當市場從一家獨大變為多家競爭

一個行為設計,在為公司爭取更多利益的時候,往往會傷害到消費者的體驗。當消費者對這項行為設計越來越不滿的時候,新的競爭品就可以通過改變這項行為設計,來讓消費者獲得更好的體驗,以爭取消費者轉移到這個競爭品。

例如,滴滴出行一次只能叫一種車型,但是高德地圖可以同時叫多個車型、多個平臺的車。滴滴出行一次只能叫一種車型是為了最大化收益,不同車型的等待時間不一樣,用戶如果要最快打到車,就會選擇最貴的或者加價。否則,用戶就需要經過多次嘗試才能打到車。

而如果一次叫多個車型,這次時間差異就被抹平了,用戶就很難加價操作,平臺的利潤更低了。而高德允許同時叫多個車型、多個平臺的車,相對滴滴提升了體驗,相當於在搶滴滴的用戶。

因此,當市場由一家壟斷的時候,他可以選擇行為A還是行為B,但是當市場有多家競爭的時候,不同競爭者,會根據自己的競爭位置,選擇最有利的行為。

價格比較高的南航,是先訂票後選座,那麼,廉價的春秋航空,就可以通過讓用戶先選座來增強服務滿意度,以提升競爭力。

為什麼買火車票是提前選座再購票,而買飛機票要出票後才能選座?

綜合分析各個約束條件

5個約束條件,如果這5個約束條件下,都傾向於支持一種行為,那決策者就可以輕易選擇這種行為。如果這5個約束條件,有兩個支持A行為,有3個支持B行為,那決策者就需要權衡各個約束條件的輕重,來決定採取A行為還是B行為。

進行實際問題分析,遇到這種兩難抉擇,如果沒有充分的數據,那就只好進行估計了。這種估計有時候會被證明是錯的,那就需要試錯糾正了。

在高端航空與火車的對比中,高端航空座位少、供給小於需求、座位選擇太多、是大額消費,這四個因素傾向於,選擇先購票後選座的策略。

在低端航空與火車的對比中,低端航空座位少、供給需求可以平衡、座位選擇減少、不太算大額消費,要從其他航空公司中爭搶份額,只有一個因素支持先購票後選座的策略。

為什麼買火車票是提前選座再購票,而買飛機票要出票後才能選座?

推廣結論

我們在一個問題中的研究成果,經常可以類推到更多場景中,用於解決更多的問題。

例如在酒店訂房中,一般不會主動讓顧客選房間號。

因為,房間有限,如果顧客隨便選,那麼後面的顧客就不大有選擇餘地了,比如有的想要兩個連續房間或者三個連續房間的,就可能因為沒有這種房間而放棄;房間號的選擇太複雜了;酒店房間的供給一般小於需求;酒店通常是多家競爭的;消費酒店的人一般不會在意房號的選擇權。

我們將思考再深入一點,將題設的前提條件線上訂票,改為線下訂票。訂票流程又該怎麼設計呢?是先選座後付款訂票,還是先付款訂票再選座?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