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梅人說黃梅戲

黃梅人說黃梅戲

▲圖為著名民俗專家、漫畫家李濱聲在黃梅縣看黃梅戲後畫的漫畫

黃梅人說黃梅戲

1958年,毛澤東在武漢洪山禮堂觀看黃梅縣黃梅戲劇團演出的黃梅戲《過界嶺》後說,“你們黃梅人還是演自己的土戲好,鄉土氣味很深,很感人,我也成了黃梅佬。”

  圖為毛澤東看完《過界嶺》後接見部分演員(圓形內為《過界嶺》劇照)。

  

黃梅人說黃梅戲

“一去二三里,村村灣灣都有戲。”黃梅戲已經融入了黃梅人的日常生活。無論婚喪嫁娶,主人都會請當地戲班子唱戲助興。

  圖為黃梅戲班在鄉間為群眾演出。

  

黃梅人說黃梅戲

圖為人民日報海外版2009年1月6日07版原文刊發截圖

主持:王 謹 陳健雄

  嘉賓:周濯街 桂靖雷 桂也丹 翟喬松 董成鋼

  吳紅軍 魏孟良 周洪年 黃東風

  

  中國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公佈的“黃梅戲”一欄中,湖北省黃梅縣和安徽省安慶市均榜上有名。一個劇種為什麼會涉及到兩個地方呢?為此日前筆者特地以面談或筆談的方式,請湖北省黃梅戲的專家和藝術家們各自發表了見解——

  主持人:在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中,黃梅戲的申報地有兩個:湖北省黃梅縣和安徽省安慶市,這兩個地方與黃梅戲的淵源是怎麼回事呢?

  周濯街(中國民俗文化研究專家、國家一級作家):黃梅戲發源於黃梅,發展於安徽,尤其是上世紀50年代,安徽省黃梅戲劇團將黃梅傳統劇目《董永賣身》改編成《天仙配》搬上銀幕後,黃梅戲享譽海內外,成為全國“五大劇種之一”。1920年的安徽《宿松縣志》上記載有“邑境西南,與黃梅接壤,梅俗好演採茶小戲,亦稱黃梅戲。”《中國戲曲曲藝詞典》黃梅戲條目為:“黃梅戲,戲曲劇種。舊稱‘黃梅調’。流行於安徽及江西、湖北部分地區,源於湖北黃梅一帶的採茶歌。”1959年,由安徽省文化局編、安徽人民出版社出版的《安徽戲曲選集》序中寫道:“黃梅戲源於湖北黃梅縣的採茶歌,清道光以後流入安慶地區。”中國戲曲史家、戲曲理論家周貽白在《中國戲曲史發展綱要》中也說:“黃梅戲,源自湖北黃梅縣採茶戲。”

  桂靖雷(黃梅縣政協常委、黃梅戲藝術研究學者):家父桂遇秋,畢生從事黃梅戲的收集整理和研究工作。從他的研究成果和新中國之初黃梅縣老藝人傳承的口碑資料看,黃梅戲起源於明萬曆年間,形成於明末清初,是在黃梅縣流行的民歌小調、採茶山歌的基礎上,與黃梅流行的說唱文學、民間歌舞等相結合而逐步形成的民間地方戲曲。若從明萬曆年間算起,黃梅戲有400餘年的歷史了。

  桂也丹(湖北省民間文藝家協會會員、傳媒記者):史書記載,黃梅歌風很盛,尤以採茶歌為最,黃梅北部山區盛產茶葉,每年穀雨前後,成群結隊的青年男女上山採茶,他們用山歌小調或敘事民歌的形式,或獨唱抒情,或彼此唱和,於是就產生了黃梅採茶調。清道光年間的學者別霽林在《問花水榭詩集》中描述了黃梅採茶歌的興盛:“多雲山上稻蓀多,太白湖中漁出波。相約今年酬社主,村村齊唱採茶歌。”別霽林自注:“邑喜採本縣近事,附會其詞,演唱採茶歌。”這說明當時黃梅人根據近事編劇並唱戲酬神已成習俗。

  桂靖雷:的確。黃梅戲傳統劇目的積累相當豐富,素有“大本三十六,小出七十二”之稱,其中《告經承》、《告壩費》、《大辭店》、《餈粑案》、《楊二女起解》等本戲、串戲,都是根據黃梅及鄰縣的張朝宗、瞿學富等真人真事編寫的,有聖旨、奏摺可查,有家譜、碑誌可證。

  主持人:那麼,黃梅採茶戲是怎樣流傳到安徽去的呢?

  桂靖雷:黃梅地處長江北岸,舊時大部分地勢低於江岸,有“江行屋上,民處泊中”之說,自然災害頻繁,水災更為突出。從明洪武十年(1377年)到1938年,黃梅縣發生特大自然災害103次,其中水災65次,平均6年一次大災害。水災連年不斷,清乾隆、道光年間最為突出,僅乾隆年間乾隆皇帝御批的特大水災就有12次,《聖諭》至今仍收藏在北京故宮博物院。頻繁的災害,迫使黃梅人紛紛學唱黃梅戲,以適應災年逃水荒、打連廂、唱道情行乞他鄉求生存的需要。這就大大促進了黃梅戲由山區向江湖平原地區的發展,向鄂贛皖毗鄰地區的輻射。

  周濯街:1958年,毛澤東、劉少奇、周恩來、朱德等黨和國家領導人在武漢洪山禮堂觀看黃梅縣黃梅戲劇團演出的黃梅戲《過界嶺》,毛主席看完戲後,有疑問地說:“你們湖北的黃梅戲怎麼跑到安徽去了?”當時的湖北省委副秘書長梅白向毛主席彙報了有關情況之後,毛主席恍然大悟地說:“原來你們的黃梅戲是大水衝到安徽去的啊!”

  翟喬松(黃梅戲老藝人):毛主席還稱讚說:“你們黃梅人還是演自己的土戲好,鄉土氣味很深,很感人,我也成了黃梅佬。”其實,黃梅戲從發源到發展,經歷了道情和獨角戲、兩小和三小戲、三打七唱、管絃伴奏四個階段。前三個階段是在黃梅縣完成的,後者是在安徽省安慶地區實現的。清乾隆、道光年間,黃梅戲經安徽宿松和華陽河流向安徽後,一直沿襲著“三打七唱”形式。到上世紀20年代,在懷寧縣黃梅戲知名老藝人丁永泉和徽劇知名老藝人汪雲甫的共同努力下,開始嘗試吸收安慶語言、民歌小調來發展黃梅戲的唱腔、道白,借鑑徽劇表演藝術來豐富黃梅戲的表演程式,使黃梅戲具有安慶地方特色。新中國成立後,安徽黃梅戲藝人與新文藝工作者密切配合,在劇目、唱腔、表演、舞美、編劇、導演等方面實行全方位改革創新,將黃梅戲傳統劇目《天仙配》(原名《董永賣身》)、《女駙馬》(原名《雙救主》)改編後,搬上舞臺銀幕,造就了嚴鳳英、王少舫等一批為黃梅戲作出卓越貢獻的表演藝術家,推動了黃梅戲的大發展、大提高、大普及。

  

  主持人:眾所周知,黃梅戲整個劇種主要分佈在安徽、湖北,安徽對黃梅戲的貢獻很大,影響也很大,那麼,在發源地黃梅縣,黃梅戲的傳承和發展情況如何?

  周濯街:新中國成立後,湖北黃梅縣委縣政府多次組織老藝人對黃梅戲傳統劇目進行記錄整理,先後收集的小曲有129出,大本102本。老藝人項雅頌憑自己的記憶,默寫了黃梅戲傳統劇目“三十六大本,七十二小曲”,共計140餘萬字。

  桂靖雷:家父經過50年的搶救、挖掘、蒐集,將黃梅縣黃梅戲藝人能演出的本戲400餘本、出,整理、結集為《黃梅戲傳統劇目彙編》叢書,分15集出版,達600萬字,結束了歷代黃梅戲藝人口傳心授,沒有文字劇本的歷史。他彌留之際給我們留下了兩句話:一是去世以後不放哀樂,用黃梅戲為他送行;二是把這套叢書埋在他的骨灰盒旁邊。我們明白他是想用將化成春泥的身軀,繼續培育黃梅戲這朵奇葩。家父去世以後,我繼承他的遺志,用業餘時間研究黃梅戲的歷史源流。由於患有嚴重眼疾,現在我又將接力棒傳給了我的兒子桂也丹。

  桂也丹:我從小經常和爺爺在一起看戲,爺爺去世的時候交代了他未竟的心願,我很理解爺爺當年搶救傳統劇目的那種迫切心情,也理解他拼命做這件事情的意義。當時我還在大學讀書,就利用課餘時間,參考爺爺的研究成果,撰寫了論文《黃梅戲傳統劇目考略》,目前正在《黃梅戲藝術》雜誌連載。我覺得黃梅戲藝術事業應該也必須要年輕人去繼承去接班。

  董成鋼(黃梅縣委常委、宣傳部長):為了傳承和發展黃梅戲藝術事業,打造“黃梅戲”文化品牌,2006年,縣政府投資2400萬元興建的中國黃梅戲大劇院竣工並投入使用,今年,我們又用市場化的辦法籌建黃梅戲主題公園。在加大硬件投入的同時,我們還注重為黃梅戲事業發展創造寬鬆的軟環境:由縣財政保證劇院離退休人員工資的發放;劇院超場演出每場給予600元補助;縣政府每年安排5萬元獎勵編、導、演人才;定期組織作品攻關會,還聘請專家來指導等等。“九五”至今,全縣用於黃梅戲劇本創作的投入近500萬元。縣委、縣政府每3年舉辦一屆黃梅戲藝術節,以促進黃梅戲藝術的普及和提高。

  吳紅軍(黃梅縣黃梅戲劇院院長、國家二級演員):自1955年起,我們先後招收九屆學員、近200人送到本省和安徽省培訓,湧現出樂柯記、王藝修、胡亞莎、易春華、呂金姣等一批在黃梅戲藝術界享有很高聲譽的優秀表演藝術家,黃東風、周洪年、郭華陽、湛志龍、王慧君等一批代表當代水平的中青年演編導人才也脫穎而出。半個世紀以來,我院創作和改編演出了《於老四與張二女》、《邢繡娘》、《離巢鳳》、《守護真情》、《兌現》、《奴才大青天》等一大批優秀劇目,參加省以上重大演出和比賽64次,獲國際獎1項、國家獎4項、省級獎158項。

  郭華陽(黃梅縣黃梅戲劇院黨支部書記、國家二級演員):我院兩次晉京匯演都大獲成功。1987年,新編黃梅戲傳統劇目《於老四與張二女》唱進了中南海,黨和國家領導人宋平、秦基偉等觀看了演出並接見了全體演員;2004年,兩場大型現代黃梅戲《守護真情》和《兌現》再度聯袂晉京,在長安大劇院演出,受到文化部領導及專家好評。文化部領導陳曉光在接見演員時評賞說:“黃梅戲在黃梅縣有戲,黃梅戲就有戲!黃梅戲在發源地保持興盛,對整個黃梅戲界來說是幸事。”中央電視臺、《人民日報》等十多家媒體進行了全方位報道,一時譽滿首都。

  

  主持人:近年來,國內戲劇市場普遍低迷,戲劇的傳承和發展幾乎已普遍性進入了一個搶救保護的階段。那麼,在黃梅縣,黃梅戲的局面又是怎樣的呢?

  吳紅軍:我院年演出均在150場以上,足跡遍佈大江南北。同時,為了滿足戲迷需求,將《於老四與張二女》、《秦香蓮》製成影碟在全國發行,將《五女拜壽》、《春江月》、《知府賒官》、《姐妹皇后》等先後拍成電視劇在全國各地電視臺播放,還藉助互聯網傳播優秀劇目、經典唱段,擴大了影響力。

  董成鋼:為服務招商引資,縣戲劇院備下多套節目,一年多來在廣東、上海、浙江、北京等地演出40多場,引資4億多元。舞臺在外唱大戲,家裡鑼鼓不停息。商賈遊客進黃梅,聽的、看的,都是原汁原味的黃梅戲。

  魏孟良(黃梅縣九頭鳥黃梅戲劇團團長):“一去二三里,村村灣灣都有戲。”黃梅戲已經融入了我們黃梅人的日常生活,無論婚喪嫁娶,主人都會請我們戲班子唱戲助興。我們這個團每年演出場次最低在500多場,演員每年的工資平均有2萬多元。像我們這樣的民間劇團,全縣有100多個。

  周洪年(國家非物質文化遺產黃梅戲項目傳承人、國家一級演員)為了培養更多的黃梅戲演藝人才,從2005年開始,我院還與黃梅理工學校聯合開辦了“黃梅戲藝術實驗班”,首期30名學員畢業後大部分進入了全縣各職業黃梅戲劇團。第二期學員正在培養當中。在他們身上,也寄託著黃梅縣黃梅戲明天的希望。

  黃東風(黃梅縣政協副主席、國家一級演員):黃梅縣黃梅戲的復興需要一代又一代的領軍人物來推動,近一兩年縣裡計劃選拔、招收、培養一批有一定基礎、有潛質的黃梅戲苗子,我將把主要精力放在教學上,力爭多培養出幾個新秀,讓黃梅戲能在發源地源遠流長。

  

  主持人:聽不夠平詞花腔黃梅調,看不夠水袖長衫舞悠悠。我們深信,植根於文化之鄉的豐富沃土,沐浴著改革開放的春風雨露,得益於人民群眾的精心澆灌,黃梅戲這朵藝苑奇葩必將愈開愈豔!(本文文字由王政整理)

原載人民日報海外版2009年1月6日第七版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