闪电战试验田:二战前的这支德军竟横扫苏式武器部队

在1939年9月投入第二次世界大战前,德国国防军经历的唯一一次战争就是1936年到1939年的西班牙内战。虽然德国没有公开参战,但派出大批军事人员以志愿者的身份前往西班牙参与军事行动,并组成了大名鼎鼎的“秃鹰军团”。作为德国重新武装后第一批经受战火考验的官兵,该军团成员操纵德国最新式的武器,在西班牙获得了宝贵的实战经验,为二战初期的军事胜利奠定了基础。

伊比利亚烽火

1933年纳粹上台后,希特勒积极扩军备战,重新武装德国军队。1935年,希特勒宣布废除《凡尔赛和约》,实行普遍义务兵役制,扩编军队,并提出“要大炮,不要黄油”的口号,集中全国人力物力发展军事工业,自此德国武装力量开始迅速膨胀。同时,在希特勒大力倡导下,德国国防军也按照新军事思想进行变革,组建了装甲部队和新式空军。不过,在国防军中仍有不少保守的将领对这些部队的战斗力表示怀疑,这在很大程度上源于对希特勒本人军事才能的蔑视,他们认为那个“波希米亚下士”除了一张机关枪般的利嘴,根本不具备军事指挥能力。对于这些议论,希特勒非常急切地想将新式军队的战斗效能证明给将军们看。同时,从未来的战争着眼,也很有必要对新式武器和新战术做一下检验。希特勒和他羽翼渐丰的军队都期待着一个实战机会。1936年夏天,伊比利亚半岛(Iberian Peninsula)上传来的枪声让希特勒一阵窃喜,机会来了。

1936年7月17日,在西班牙的北非属地摩洛哥,当地电台发布了一则奇怪的天气预报:“整个西班牙晴空万里”。以此为信号,由弗朗西斯科·弗朗哥将军(Francisco Franco)领导的西班牙国民军(Nationalist Army)向西班牙第二共和国发起进攻,他们的目的是推翻由资产阶级民主派和社会主义者联合执政的共和国政府,恢复保守政治势力和民族主义者的统治,西班牙内战由此爆发。由于共和国政府带有鲜明的“布尔什维克”色彩,历来坚持反共立场的德意两国随即表示对国民军给予大力支持,出动飞机帮助国民军从北非向西班牙本土空运部队,并提供巨额资金和武器装备。

闪电战试验田:二战前的这支德军竟横扫苏式武器部队

■1936年11月在马德里上空执行轰炸任务的意大利SM.81轰炸机。

希特勒决心干涉西班牙内战不仅仅出于意识形态方面的原因,还有深远的政治动机。一方面通过扶持弗朗哥可以在法国南面建立第三个法西斯国家,牵制法国的力量,另一方面与意大利联手有助于拉近和墨索里尼的关系,为以后实现德奥合并和德意结盟铺平道路。不过,希特勒不满足于提供金钱和武器,这次战争是一次千载难逢的机会,正好可以检验新式武器和新型部队的战斗力,也是研究、验证新战术的最佳场合。于是,战争一爆发德意两国就决定武装干涉,派出本国武装部队以“志愿人员”的名义前往西班牙“练手”。从1936年8月开始,大批来自德国的“志愿者”就出现在弗朗哥的部队中。

闪电战试验田:二战前的这支德军竟横扫苏式武器部队

■1940年10月23日,在法西边境,弗朗哥与希特勒有过一次历史性的会面,也是唯一的一次会面。二战爆发前因为德意的支援,弗朗哥同德意保持了良好的关系,不过二战爆发后弗朗哥却宣布西班牙中立一直游走在德意和美英之间。

与德意的行动相对,西班牙共和国政府也得到了苏联的支持,莫斯科出于和柏林相似的动机,向共和国政府提供了大笔资金和最新的武器装备,如伊-16战斗机、T-26坦克等,并派出军事人员参战,苏联人同样要在伊比利亚的土地上检验新式武器的效能,并且对外输出共产主义革命。此外,来自世界各国、支持共和国的志愿者也云集西班牙,组成了著名的“国际纵队”(International Brigades),这支部队包括53个国家的志愿人员,总人数超过32000人。他们信仰坚定、作战勇敢,后来在1936年12月的马德里保卫战中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正由于苏联的支持,使得德意的援助在外界看来是对莫斯科“干涉”行为的一种平衡。此时的西班牙俨然成为当时各国新式武器的试验场和意识形态对垒的最前沿。

闪电战试验田:二战前的这支德军竟横扫苏式武器部队

■共和军国际纵队第6旅在贝尔奇特战役中驾驶苏制T-26坦克。

秃鹰军团

随着大批军援和志愿人员的到来,德国方面认为有必要将在西班牙的德军部队组织起来。1936年9月,德国总参谋部军官瓦尔特·瓦利蒙特中校(Walther Warlimont,在二战期间任德军最高统帅部国防处处长,后晋升炮兵将军——编者注)被派往西班牙充当弗朗哥的军事顾问,并协调援助事宜,他建议将德国志愿者编成作战部队,直接参与军事行动,并为这支部队起了一个响亮的名字:秃鹰军团(Condor Legion)。这个建议得到了希特勒的批准,并在1936年11月正式成立了秃鹰军团。

秃鹰军团最初主要是空军部队,仅有5136人,拥有各型飞机136架,由空军准将胡戈·施佩勒(Hugo Sperrle)任军团司令,编有一个战斗机大队、一个轰炸机大队、一个侦察机大队和一个水上侦察机大队及航空管制、地勤、防空单位,具体编制如下:

附:德国“秃鹰军团”作战序列(1936年11月)

军团司令:胡戈·施佩勒准将

S/88:参谋部 参谋长 冯·里希特霍芬中校(自1937年1月)

J/88:战斗机大队,下辖4个中队,装备48架He51战斗机

K/88:轰炸机大队,下辖4个中队,装备48架Ju52轰炸机*

A/88:侦察机大队,下辖4个中队,3个远程侦察机中队,装备18架He70侦察机;1个近程侦察机中队,装备6架He45侦察机

AS/88:水上侦察机大队,下辖2个中队。1个中队装备10架He59水上侦察机;1个中队装备6架He60水上侦察机

LN/88:航空管制营,下辖2个连

F/88:防空营,下辖6个高射炮连

4个重型高射炮连,装备16门88毫米高射炮

2个轻型高射炮连,装备20门20毫米高射炮

P/88:地勤部队,2个维修保障连

*用Ju52运输机改装的轰炸机。

闪电战试验田:二战前的这支德军竟横扫苏式武器部队

■德国秃鹰军团军旗,旗帜颜色以西班牙国旗色黄红色为主,同时配以德国铁十字(铁十字在旗帜的另一面,图片未显示)和西班牙纹章。

秃鹰军团的官兵很多是从德国空军各部队招募的志愿者,实际上几乎所有飞行员都渴望到西班牙体验真正的战斗,报名者络绎不绝,只有那些被认为最优秀的飞行员才能获得参战资格,秃鹰军团根本不用为兵源问题操心。尽管人员上精挑细选,但秃鹰军团在西班牙却开局不利,这主要是因为其装备的作战飞机在性能上落后于对手,特别是战斗机部队最初装备的是He51双翼战斗机,已经不能适应当时空战的需要。He51在空中遭遇共和军装备的苏制伊-15和伊-16战斗机时,只有招架之功,根本没有还手之力,损失严重,后来只能用于对地攻击,而秃鹰军团的轰炸机部队最初装备的是经过临时改装、能够投弹的Ju52运输机。

闪电战试验田:二战前的这支德军竟横扫苏式武器部队

■正在接受西班牙国民军语言培训的秃鹰军团成员。他们中很多人是来自德国空军各部队招募的志愿者。

由于西班牙战场上的严峻形势,秃鹰军团强烈要求换装最新型的作战飞机。很快,一批刚刚生产的新式飞机就被送往西班牙,其中包括梅塞施密特Bf109战斗机、容克Ju87“斯图卡”俯冲轰炸机、亨克尔He111中型轰炸机等,二战初期德国空军的主力机种悉数登场亮相,在西班牙的天空中做了自己的处子秀。梅塞施密特Bf109战斗机是当时世界上最先进的螺旋桨战斗机,集航空新技术于一身,包括下单翼、全金属蒙皮、可收放式起落架、封闭式座舱等,性能上大大超越了共和军装备的苏制战斗机,秃鹰军团装备Bf109伊始就迅速夺取了战场制空权。

闪电战试验田:二战前的这支德军竟横扫苏式武器部队

■秃鹰军团J/88战斗机大队装备的Bf109C-1型战斗机。秃鹰军团主要装备的是其B、C和E型。为掩人耳目,这些飞机使用了西班牙国民军空军的涂装,两翼涂上黑底白X标志,而垂直尾翼涂上白底黑X标志。

容克Ju87“斯图卡”俯冲轰炸机在二战初期成为德军闪电战的象征之一,这种外观丑陋的战机仿佛是一只呼啸而下的猎鹰,俯冲投弹极其精准,而每次俯冲伴随着刺耳的尖啸更是让人魂飞魄散,每一位在二战战场上面对过“斯图卡”的老兵都会对它心有余悸。亨克尔He111中型轰炸机因综合性能出色,后来成为德国轰炸机部队的中坚力量,它的最大特征就是全透明流线型机头座舱。这些新式战机一出现在西班牙战场上,立时扭转了之前的被动局面,不仅控制了伊比利亚的天空,还与国民军地面部队展开空地协同作战。

闪电战试验田:二战前的这支德军竟横扫苏式武器部队

■秃鹰军团装备的Ju87“斯图卡”俯冲轰炸机,注意其两翼的黑底白X标志和尾翼的白底黑X标志,和Bf109的涂装一致。

西班牙战场不仅是检验新式战机的试验场,同时也是催生风云人物的温床,在这里诞生了德国空军第一批空战王牌和战争初期的优秀指挥官,其中最出名的莫过于维尔纳·莫尔德斯(Werner Molders)和阿道夫·加兰德(Adolf Galland),这两位后来成为德国空军历史上具有里程碑地位的人物。莫尔德斯是秃鹰军团的头号空战王牌,在西班牙战场上取得了14架战果,在二战中还成为世界上第一位击落100架敌机的飞行员,并出任德国空军首任战斗机部队总监。莫尔德斯还根据西班牙空战的经验创造出以双机、四机编队为基础的“四指形编队”,这种新队形可以使飞行员彼此获得掩护,而且不必时刻保持复杂的编队,极大地提高了战斗的灵活性,至今仍是各国空军通行的基本战斗队形。与莫尔德斯不同,阿道夫·加兰德没有在西班牙战场上取得战果,因为在秃鹰军团换装Bf109之前他就奉命回国了。不过,作为秃鹰军团战斗机大队的指挥官,加兰德驾驶老式He51战斗机积极投入对地攻击支援任务,并在作战指挥上积累了丰富的经验,而且在飞行员当中赢得了很高的威望。加兰德依靠过人的充沛精力和非同寻常的勇敢精神,在西班牙内战中出动300余架次,并在轰炸战术方面颇有创新。加兰德在二战中成为著名王牌飞行员,第26战斗机联队联队长,并在1941年11月以击落94架敌机的战绩接替因空难遇难的莫尔德斯成为战斗机部队总监。

闪电战试验田:二战前的这支德军竟横扫苏式武器部队

■1941年时的莫尔德斯。在这一年,他被任命为德国战斗机部队总监。他根据西班牙内战经验发展出的“四指形编队”至今仍为各国空军使用。

闪电战的摇篮

随着德意对弗朗哥的援助力度不断增加,秃鹰军团的规模也不断扩大,并逐渐发展成为由空军部队、防空部队、地面作战部队、工程技术、情报等多兵种混合部队。德国陆军向西班牙提供了新生产的一号轻型坦克,并派出装甲兵帮助训练、作战,这是德国装甲部队的首次实战。德国海军也派出了以“德意志”号装甲舰(

Deutschland)为首的水面舰艇和8艘U艇在西班牙海域活动,展开封锁行动,袭击共和国政府方面的船只和岸上目标。秃鹰军团在最高峰时人数达到了12000人,但仍以空军为主。由于德国空军采用轮换方式,不断从国内抽调飞行员到西班牙练兵,所以在秃鹰军团服役并参战的德军官兵总数达到19000人,甚至更多。从总体上说,德国派往西班牙的部队规模要远远小于意大利,墨索里尼“慷慨”地提供了15万人的部队。不过,德国人从西班牙得到的却大大超过未来的盟友。

正如上文所描述的那样,秃鹰军团可以说是一支试验部队,他们除了支援弗朗哥的国民军与共和军作战外,更重要的是运用新型装备积累战斗经验,演练新战术,为未来的战争进行预演。从这一点说,秃鹰军团没有辜负希特勒的期望,他们充分利用了这个机会展示了新式武器的威力,创造了一系列新颖的战术,在西班牙战场上的表现可圈可点,在与用苏式武器武装起来的共和军的对抗中完全取得上风。秃鹰军团积极参与了西班牙内战中的多次主要战役,如阿拉贡攻势、埃布罗河战役、加泰罗尼亚战役等,并且取得了不俗的战绩,特别是新组建的德国空军更是把它在战争舞台上的开场秀演绎得精彩纷呈,在战争中进步神速。

闪电战试验田:二战前的这支德军竟横扫苏式武器部队

■1939年的秃鹰军团亨克尔111E型轰炸机,其机头结构和后来德军轰炸机部队所使用的机型有着明显差异,可见是初期型号。德国将西班牙当作新式武器的试验场,通过实战检验改进其性能。

在西班牙作战期间,秃鹰军团的航空兵部队投掷炸弹17000吨,发射枪弹430万发,击落敌机409架,自身被击落72架飞机,另有160架飞机毁于事故,并且基于西班牙的经验全面确立了新的空战战术原则。秃鹰军团的地面部队也初步探索了装甲部队的实战运用,坦克与步兵、炮兵等兵种的协同等,并且在战斗中初步显露出空地协同作战的巨大威力,几年后横扫欧陆的“闪电战”已经在西班牙战场上初现雏形。在二战期间被广泛运用的以88毫米高射炮攻击坦克的战法也是西班牙战场上的发明创造。不过,秃鹰军团最出名的行动却是1937年4月26日对西班牙北部巴斯克地区小镇格尔尼卡(Guernica)的野蛮轰炸,当天24架德意轰炸机(包括2架He111、1架Do17、18架Ju52和3架SM79)对这座城镇倾泻了22吨高爆炸弹和燃烧弹,造成1654人死亡、889人受伤。这是世界战争史上首次对平民目标实施的大规模轰炸,这一战争暴行因为著名画家毕加索据此绘制的名画《格尔尼卡》而广为人知,并遭到世界舆论的谴责。

闪电战试验田:二战前的这支德军竟横扫苏式武器部队

■1937年4月26日,格尔尼卡小镇遭到了秃鹰军团的野蛮轰炸。

闪电战试验田:二战前的这支德军竟横扫苏式武器部队

■著名画家毕加索的不朽名作《格尔尼卡》,描绘的就是格尔尼卡小镇遭轰炸后的惨状,控诉了秃鹰军团的战争罪行。

在德意的大力支援下,弗朗哥领导的国民军经过近三年的苦战,最后在1939年4月推翻了共和国政府,取得了内战的胜利,建立了独裁统治。西班牙共和军也因此成为世界上第一支领教纳粹德国国防军厉害的军队,但他们绝不是最后一支被德国人击败的军队。那些袖手旁观,只求偏安一隅的民主国家固步自封,仍然没有注意到新兴军事技术给战争带来的悄然变化,而希特勒的新型军队和新的作战思想,却经此战争考验之后终于破茧成蝶,日益成熟,最终让欧洲其他国家的军队在之后的三年里相继步西班牙共和军之后尘。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