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從多大開始有的理財意識?可憐的我35歲才有這個想法?

蜜汁愛怡軒


上高中的時候吧!個人認為理財的意思並不是單純指把錢拿去投資這一件事情。理財理財,重在打理。你不可能在35歲的時候才知道要打理自己的薪資和收入吧?應該是在這個年紀才想到要去投資些什麼,或者買些理財產品這個意思吧?

其實,在你合理安排薪資的用處和使用額的時候,在你攢錢或貸款買房的時候,在你考慮社保公積金的時候,你已經是在理財了,只不過是比較樸素的理財觀念而已。不過這種理財觀雖然樸素,在日後的投資中卻是用得上的。這種觀念最起碼會讓你有個合理安排投資項目和投資額度的想法。這個是最基礎的,有這個思想對以後是比較好的。

好多人去做理財,其實並不知道要投什麼,買什麼,也不知道投多少。基本上是人云亦云,拿著一張所謂的合理配置圖就滿世界忽悠。其實理財並沒有固定的模式,有些觀念看著格局就很小,並不適合所有的人。而且,理財的範圍也挺大的,不是隻限於投資、買理財產品這個概念。

如上圖所示,這是一個理財規劃所涉及到的方面(不是很全,時代變了它就得變)。不是很全,尚且有這麼多呢。可見,買點理財產品的理財真的真的只是冰山一角,滄海一粟。你不會規劃稅務、現金、消費、教育金、居住費用、保險、養老金、遺產等等這些,就談不上是全面的理財。即使你都會了,都懂了,也未必能在每個方面都做到100%的好。只能說是追求盡善盡美,但至於結果有多善,有多美就不一定了。

所以說理財是終其一生要做的事情,首先要有一個長期的理財觀和理財安排;而不是心血來潮就理理,遇到點挫折就放棄。三分鐘熱度,財富永遠與你無緣。

其次,理財是需要一定的專業度的。

現實中,有的人,你看不見他買理財產品。但是他就不理財了嗎?

他可能早年去投資了一個公司,每年營業利潤好幾個億。典型的比如阿里馬爸爸。

他可能早年買了好幾處房子,目前升值升得很好,早就翻本兒了。

他可能是專業的交易者,在股市、期市等市場叱吒風雲好多年了,早就實現了財務自由。

他可能是一個文藝工作者,光版權就吃一輩子了。

他可能是做風險投資的,對平常小打小鬧的理財不感興趣,只對高風險高收益的戰略投資情有獨鍾。

他可能是基金經理,每年輕輕鬆鬆幾百萬。

……

以上舉例的這些,都是在某一方面有過人之處的,他們大多數都能通過自己的專業實現財富的保值增值。如果你有如上所述類似的專業度,那就去好好發揮。奶酪會有的,麵包會有的,一切都會有的。

如果你沒有這些專業能力,只是一個普普通通的工薪階層,那就好好買理財或者做投資唄!但是買理財你也得會判斷哪個產品好,哪個產品不好,哪個產品是適合你的,哪個是不適合你的吧?怎麼判斷?你得有一定的專業性,不需要很強,只要能分辨真假,能判斷好壞就行。這樣能防止你被騙。

比如很多P2P號稱年收益百分之十幾二十幾。然後你去買了,結果爆雷了,或者老闆攜款跑路了。然後你去別的地方找理財,你發現根本沒有收益好點的。為什麼?因為你不懂。——一分收益,一分風險。央行和監管早就一而再再而三地警示過了:年收益超過8% 的理財,你要做好本金全部損失的心理準備,因為風險太大了。收益達不到是風險,這種後來就爆雷了。收益達到了,人家不想給你也是風險。人家可能本來就是靠這個圈點錢,然後就去國外暢快生活的。這一類沒有監管,沒有自律,沒有任何道德可言。P2P報那麼高收益,你還敢去。你說你不虧,誰虧?虧了,你冤嗎?回憶一下,這一路上有沒有人阻止過你?然後請他吃飯,感謝他。錢沒了可以再賺,可以做朋友的人要是錯過了,還真是不好找。自己不專業,就找個專業的人,跟著他學,耳濡目染,天長日久你也就專業了。然後你看著上面那個圖數一數,還少幾個這樣的朋友?要不要去結交?

當然了,這個做法呢是沒有考慮道德風險的。什麼意思呢?如果有個人很懂稅務,但是他心黑,老害你,那就肯定不行。他不幫你啊!那就別跟他做朋友了。世界這麼大,再找唄,千萬別一棵樹上吊死,也別抱怨!抱怨是最沒用,還最害人的情緒。林子大了,什麼鳥兒都有。不是每隻鳥的鳴叫都那麼動聽,也不是每隻鳥的羽毛都那麼絢麗好看。理財也一樣,不是每個專業的人都是好人,也不是每個產品都會賺(風險一直在,所謂的賺,就是收益戰勝了風險); 這個行業肯定有壞人,也肯定有虧的人和產品。就跟交朋友一樣,你得會選。選好了、選對了財運亨通;選不好就容易虧,傾家蕩產也是有可能的。

如果把錢交給別人打理(買理財產品的意思),你不放心,那就自己做交易。你看自己是對股市更瞭解,還是對期貨更瞭解,還是對銀行的賬戶交易類產品更瞭解?選好了市場,步步為營慢慢學。千萬不要說:你給我推薦股票吧!我相信你。除非你碰上投資顧問。能跟一般人說出這樣的話,證明你不懂理財市場。

誰推薦股票都是有風險的,專業度不同,風險不同。專業的老師(投顧朋友)推薦,盈利概率高;不專業的那些QQ薦股、微信群薦股,虧損概率高;你朋友(沒達到投顧專業水平)給你薦股,也是虧損概率高,盈利了要麼是瞎貓碰到了死耗子,要麼就是依賴於一波強牛市。怎麼這麼說呢?強牛市來了,幾千只股票都在漲,很多雷都隱藏下去了,閉著眼睛隨便買都能賺錢。它沒道理虧啊!要是牛市還虧了,那就……唉!沒法說了~ 這麼多好股票你不挑,非要挑到那些爛股票,還能說什麼呢?

以上這些都是需要一定的邏輯、有一定的閱歷才能做到的。35歲的年紀剛好具備了這些素質,所以真的不晚。既然要做,就專業一點,有不懂的、不會的就趕緊學。這個年紀,首先手頭有一定的資產了,收到的限制也少了;其次學東西也快,人也成熟穩重,是一個比較適合理財的年紀了。

希望所有理財的人都能得到上帝的垂愛,一上路就是陽光大道,世紀坦途!


靈狐定式


理財意識當然越早越好,但是隻要開始,什麼時候都不會晚。我是從懷孕開始才認真對待理財這件事情,我懷孕的時候已經36歲了,所有不要閒晚,只要意識到了開始行動就好。自從懷孕之後,我開始學習各種理財知識和理念。最開始接觸的標準普爾家庭財產配置的方法,標準普爾的4321資產配置法(40%保本、30%升值、20%保命、10%生活),這個理念是在為家庭選擇保險時候,我的保險經紀人帶給我的,我覺得有一定的道理,首先要把風險用保險分擔下來,叫做以小博大,保險的順序要遵循先大後小,先保家庭支柱再保其他人,重疾險醫療險意外險(重大意外可以包含在重疾險)理財險(萬能險),如果不是閒錢很多的情況下不要選擇保險理財品種。

在實踐過程中,後面又發現了家庭生命週期理財法,覺得會更適用一些,這個會根據家庭所處於的不同階段,所承擔的風險程度不同,而不同的投資策略。

1、家庭形成期,從結婚開始建立,家庭子女出生而增加,年輕承受風險能力相對較強,可以承受相對較高的投資風險,建議投資策略:50%:股票、基金、外匯、期貨;30%:金融債券、國債、定期存款;10%:保險;10%活期、貨基

2、家庭成長期,從子女出生開始至子女完成學業為止,要注意投資風險,投資應注重平衡,初步有所積累,需要為子女教育及買房買車,財富快速積累期,同時也是快速消耗期,建議投資策略:40%:股票、基金、外匯、期貨;40%:金融債券、國債、定期存款、房產;10%:保險;10%活期、貨基

3、家庭成熟期,從子女完成學業至夫妻退休為止,需要逐步降低投資風險,為退休積累安全穩定財富,資產相對比較穩定,整體家庭財富達到峰值,理財目標穩定收益增加養老資本,建議投資策略:40%:股票、基金;40%:金融債券、國債、定期存款、存款、房產;10%:保險;10%活期、貨基

4、家庭衰老期,從父親退休至離世,承受風險能力極弱,投資安全、穩定、低收益產品為主,資產相對穩定,財富消耗期,理財目標為平穩,建議投資策略:10%:股票、基金;50%:金融債券、國債、定期、存款、房產;10%:保險;40%:活期、貨基

上面的只能是一個通用大體建議,具體到每個家庭上面還應該有不同的配置方式,比如你的職業穩定性和上升性,你家庭成員的健康情況,尤其是父母的健康情況,對於不同家庭還要具體情況來看。

除此之外還想跟你分享幾個理財的習慣,這些都是我在自己理財之路上一點一點摸索和學習而來的,希望對你有所幫助。

1、 不能把全部的錢用來投資

至少20%的保命錢,這個錢至少能滿足你一到兩年的生活費

2、 每月要強制存錢

存錢是必要的,這是你的蓄水池,每個月定一個強制儲蓄計劃,就是為了有能投出去的錢,不要嫌少

3、 要學會用保險來分擔風險

保險是家庭財產的守門員,要學會利用保險規避風險。比如:重疾、醫療、意外

當你不是很有錢的時候,就不要用保險來做投資,比如什麼萬能險、理財險,哪些都解決不了你的風險

要先把家庭支柱投了,再給其他人投,很簡單家庭支柱出事了,投的保險用不了,其他人的保險也很難維繫下去,這種保險買法就是白投錢

4、 善用定投基金,謹慎入股市

基金定投化小積大,平衡風險;炒股的風險大於基金,需要有強的選股技巧,28定律尤其明顯,大部分都屬於韭菜被收割的,所以芽媽對於股市一向非常的謹慎,絕不盲目殺入

5、 羊毛黨思想

各種積分利用起來,一般銀行卡、電話卡、航空公司、支付寶、攜程各種app上都有積分,好多有時限性,不要白白浪費定期兌換成禮品

比如芽媽今年兌換禮品的清單:兒童旅行箱、樂高玩具、紀念版公仔、水杯、手機話費、毛巾套裝、電烤箱、空調被、華為手環、機票。總結下來銀行卡可以兌換的品類多,但現在有越來越耗積分的趨勢;電話卡的積分很好,最划算就是換話費,東西也是不錯的,性價比比較高;支付寶可以換手環、視頻網站年卡或電影票;攜程的積分可以下單的時候當錢用或換個vip卡也是值得的;各類理財app積分比較坑,但換個水杯和自家的公仔或紀念品還是妥妥的。

6、 看外部形勢經濟週期,對資產結構定期檢查調整

國家大政策和世界形勢還是要看的,今年大政策下明顯投資房產就要非常謹慎了,不會像十年之前只要買就是賺的,要分地域和功能;美國那邊的動靜也要關注,美國不消停的時候,黃金避險配置就要加碼了,外面越亂乎,黃金走勢就會越強,跟美元走勢強關聯,但風險很高,不能作為投資用,只是用來作為避險配置,比例5%以內。


7、 不要把雞蛋放一個籃子

不要執著投資一個品種。比如去年長得很好的基金,今年未必就好,因為影響大勢不一樣,股市不好的時候債基和混合基金的收益明顯會好於股票基金,股市好的時候反之。要綜合分析多元化的投資,不僅能分散風險,還能多賺點錢。

8、 學會利用槓桿,負債也是一種資產

比如房貸就是很好的槓桿,沒有比銀行貸款更便宜的資金,能多貸的時候要多貸,還款時間要儘量拉長,然後利用貸出來的錢投到其他地方產生更高的收益。你想每年的通貨膨脹率有多少,現在的5000元放到30年後5000元的可能就能買一斤豬肉。

9、 均衡收益,不要一味追求高收益

要相信風險與收益相輔相成,高收益的背後往往是高風險,不要一味追求高收益;有人問我“有五十萬,怎麼能實現每個月穩定收入1萬”,我說那不太可能,最大的不能性是在於穩定收入,穩定收入就意味著沒有風險,或相對風險較小,按照上面說法就意味著一年要有12萬收益,年收益要達到24%,普通的大額存單5%上下,信託7%左右,但信託的風險已經上來了。所以說要風險與收益均衡,不能過分保守而降低收益率,也不能過分追求高收益而忽略風險。

網貸、P2P就別再投了,連陸金所都退出了,大佬是風向標

固定收益要佔50%左右,這個是基礎,收益不會特別高4%-5%,但這個是基石,當然這個也要和家庭生命週期相結合

10、 關於借錢,兩個原則並行

救急不救窮,記住長貧難顧;只借自己可以“拿不回來也不要緊”的部分,很多朋友和親戚關係都死在了借錢關,只借自己覺得可以不拿回來的金額,到時候還與不還對你都影響不大,也不用到傷人傷情傷錢的地步

11、 堅持,理財是一個長期性行為,要堅持,不要想立竿見影,短期就暴利。給大家一個複利公式 1.01365=37.8 ,0.99365=0.03,這就是堅持理財的魔法。

所以綜上,不要擔心自己理財開始的晚了,亡羊補牢為時不晚,就怕是知道也不開始行動。開始你的理財之路吧,在追求財法自由的道理上一起奮鬥,加油了!


芽媽理財經


從剛讀研究生的時候,那時自己24吧,讀研究生就沒再向家裡要錢了,自己有收入了。自己生活也算比較節儉,每年能攢下不少,每年過年開始給父母紅包了。不過最初理財也只是存定期。後來才會買一些銀行的理財產品。


自在天空任我行


財商教育應該從小就開始,同時還有情商和智商教育。要從小讓孩子認識錢的重要性,錢是怎麼來的又是怎麼沒的,一部分錢讓孩子自行管理,灌輸如何資產增值的理念,讓孩子知道勞動是可以掙錢的,如何通過學習和思考讓你的勞動變得更值錢更有價值


老鐵說股票


我的理財意識萌芽是在2011年,那時剛大學畢業,22歲。

怎麼產生萌芽的?



說來比較機緣巧合。畢業剛收到第一筆工資時特別興奮,覺得自己終於掙“大錢”了,出門吃吃喝喝買買也花不完的感覺。那時的合租室友比我有理財想法,說她媽媽總是把暫時不用的錢存成定期,會有利息收入。於是我就跟著她去銀行辦了定期存款。(其實我小時候父母也會去銀行存定期,但總是會刻意瞞著我們這件事,怕小孩子出去亂講,所以在我自己的家庭教育環境中,我對理財這件事不敏感)。

趕上牛市,理財意識爆發了!



這種存定期的習慣一直堅持到2014年。2014年年底的時候不知哪裡看到基金的新聞,發現這東西表現好的時候一天的收益比銀行定期存一年還高。那時候還不懂什麼是牛市,只後悔自己沒早點知道,感覺錯過了幾個億。我算是搭上了牛市的順風車,行情好的時候一天收益能有七八千。於是就不斷加大投資。沒經歷過市場黑暗面,賺錢太容易的時候就很容易飄忽,覺得自己太厲害了,太會理財了。後來的結局大家都知道了,牛市路途走到頭,市場熔斷。那時候還盲目樂觀,覺得總會漲回來的,硬扛了一段時間,最後的結果就是不但之前賺的賠了,還倒貼。這段經歷給我最大的感觸就是錢能賺錢,徹底刺激了我尋找各種錢賺錢的方法。

走上正確的理財道路

經歷了市場的輝煌和至暗時刻,終於以血的教訓的代價燃起了對市場的敬畏之心,理財之路要走的謹慎又謹慎。這幾年開始迴歸平常心態。銀行定期早就不存了,各種貨幣基金取而代之。基金堅持定投,達到目標收益率就贖回。真正落到自己的口袋才算是賺到的。股票已經不玩了,沒那個精力和腦子去研究,倒是會玩玩可轉債打新,畢竟成本低,有幾百塊的收益就當是出門撿錢了,可以樂呵幾天。靠譜的P2P平臺還是願意試一試,畢竟收益率比銀行定期高,但也不敢投收益率太高的。

這幾年不斷的學習和實踐讓我的理財思維和方法越來越成熟和穩健。理財是一輩子的事,越早起步越好,但什麼時候都不晚。


奮鬥的咖啡豆


你有這個想法,就等於把自己放入了一個永遠見不到天日的牢籠,為什麼呢?

這背後是資本的一套陰謀詭計。

第一,放到你手裡的錢叫m0,放到金融體系的錢叫m2,這是其一

其二,工業時代的錢是信貸,簡單說錢是印出來的,怎麼印出來的呢是通過投資,就是信貸擴張。

其三,你把錢放到銀行,比如100,銀行用你的錢可以變成1000,你獲得的是利息,如果把你自己放到企業等於企業收益的一部分作為你的工資,企業的錢是差額收益,銀行的錢是依靠授信,依靠信用擴張,依靠資本擴張換來的

其四,看上去你理財有得賺其實是假象,而且你還有不了規避的風險,如果今年你用1萬元理財,如果1年收益合理是10800塊,你感覺你賺錢了,理財有收益了,但是呢,一年前1萬元可以購買1個平方的房子,現在,你的10800塊可以買到0.7個平方的房子,你說你學會了理財,學會等於又一頭豬,這不怪你,資本就是運用了合法的外衣套利。

你認真讀一下,或許用詞不太利索,但邏輯就是如此,希望對你有所啟發。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