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伤亡数据看“张鼓峰”、“诺门坎”两战,其实日军打得不错

爱发原创,欢迎指正。全文共1950字,阅读约需3分钟。

张鼓峰事件

张鼓峰位于图们江口上游二十多公里的东岸,是一个海拔只有一百五十米左右的高地。站在山顶上可以清楚的看到苏联波谢特平原。在天气晴朗的时候,还可以遥望符拉迪沃斯托克附近。沙草峰是位于张鼓峰北方两公里多的一个隆起的山峰,其高度略低于张鼓峰。

从伤亡数据看“张鼓峰”、“诺门坎”两战,其实日军打得不错

张鼓峰位置

从历史归属来看张鼓峰属于中国领土,1886年《珲春条约》边境线通过张鼓峰东侧,张鼓峰属于中国,1911年俄国参谋部绘制的地图也显示张鼓峰属于中国。但是苏方坚持认为张鼓峰属于苏联,苏联的动机主要是防止张鼓峰作为该地区的制高点成为日军防守和进攻的重要据点,其次是防止日军通过张鼓峰窥视苏联太平洋舰队在符拉迪沃斯托克的军事动向。

1938年7月9日,苏军开始在张鼓峰构建工事,并且军队人数不断增加。7月15日,日本向苏联提出抗议要求苏军从张鼓峰撤回,苏联以张鼓峰为苏联领土为由拒绝了日方要求。20日,日本驻苏大使重光葵再次提出撤军要求被拒绝。除了外交努力外,日军也开始进行战斗准备。

日本其实不愿也不敢将事件扩大,令人意外的是日军大本营和朝鲜军司令部的命令并没有得到落实。苏满边境冲突经常发生,双方往往都保持克制以避免事态扩大。7月30日,日军开始对张鼓峰的苏军发起进攻,31日,日军占领张鼓峰以及沙草峰。

8月6日开始苏军对张鼓峰驻守日军进行猛攻,一直持续到8月10日停战协定签订,日军仍然占领着张鼓峰。双方付出了巨大的伤亡代价。

苏军伤亡约4500人,损失坦克96辆,步兵炮16门,被击落飞机3架;日军伤亡1440人。

从伤亡上来看,可以说日本取得了此次对苏军事行动的胜利。但让日本完全改变其对苏政策则是一年后所发生的“诺门坎事件”。

诺门坎事件

诺门坎位于现内蒙古呼伦贝尔市海拉尔西南约200公里的新巴尔虎左旗境内。从1938年开始满蒙双方就在此发生多起冲突。

从伤亡数据看“张鼓峰”、“诺门坎”两战,其实日军打得不错

诺门坎位置

第一阶段:

1939年5月12日外蒙古约60名骑兵进入东岸,并同“伪满”警备队发生交战。次日驻海拉尔的第二十三师团长小松原太郎中将得知冲突过后,立即下令出动部队,决心歼灭越境的外蒙部队,以达到战略威慑的作用减少双边越界冲突。5月15日在日军的强大攻势下,外蒙古部队败退到哈拉哈河以西,日军于5月17日撤回海拉尔。

但是这并不意味着事件的结束,相反苏联在得知冲突过后立即加快了军事集结。而外蒙古军队也在日军撤离后再次进入东岸地区。21日日军再次出动,27日日军第64联队与苏蒙军发生战斗,日军遭到巨大伤亡,全队约2000人,伤亡743名,由于损失巨大师团长命令部队撤退,至此,诺门坎事件的第一阶段结束。

第二阶段:

此后双方继续集合兵力,苏联方面任命朱可夫为苏军方面的总指挥官,截至到6月末,苏军集结了一个坦克旅,两个装甲旅,一个步兵师和一个重炮营,以及100架战斗机。日本方面由于对苏军作战兵力以及后勤保障能力的过低估计,并没有将其他地区的关东军调往诺门坎地区。直到6月19日苏联空军轰炸了甘珠尔庙、阿穆古朗地区后,日军才开始将部分空军调往该地区。

6月21日开始,双方展开了激烈制空权的争夺,在此争夺中苏军触动了当时最新型战斗机伊尔36型。一直到6月27日日军轰炸塔木斯克,双方互有胜负。7月2日日军第二十三师团开始越境攻击,主战场再度转回到地面上来。

由于日军并没有重型武器装备,夜间遭到苏蒙机械化部队的猛烈进攻,最终于5日第二十三师团全部败退东岸。苏军在取得对日军的胜利过后继续进攻东岸的日军。双方呈现出相持状态,第二十三师团各部队也从8月3日开始构筑阵地准备长期拉锯战。

第三阶段:

从冲突开始到八月总攻,苏军相继从遥远的乌拉尔军区及外贝加尔军区调来摩托化步兵师8个,装甲汽车旅4个,坦克旅4个,重炮兵团2个,伞兵旅1个,高射炮大队8个,飞行团6个。并用极短的时间完成了5万余吨军用物资的储备。苏军如此强大的后勤保障能力完全出乎日本意料。8月20日苏军以两倍以上的兵力分兵三路对日军进行全面总攻,到31日止,日军全面败退。9月16日双方签订停战协定,双方停止一切作战行动。日军参战总人数15975人,伤亡12220人,其中战死4786人,受伤5455人,失踪639人,患病1340人。苏军伤亡也在15000人左右。

综上

正当日本与苏军大决战之时,1939年8月23日,德国与苏联签订《苏德互不侵犯条约》,这一条约的签订使日本陷入极为被动的境地。随着两次事件的发生日本在日苏外交中逐步从主动地位转变为被动状态,不得不加强对苏联的警戒。“诺门坎事件”中不论从军队素质讲,还是从军队装备来讲,苏军都远远优于曰军。尤其是地面作战车辆和坦克,日本与苏联差距明显。苏军在地面作战时拥有的强大火力让日军无所适从,正是因为苏军对日军的坚决打击,以及苏军本身所具备的强大战斗力,使得日军最终放弃“北进”实行“南进”。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