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寿昌今两鄂

历史寿昌今两鄂

历史寿昌今两鄂

我们只知道鄂州历史上有鄂国、鄂县、鄂城、武昌,但是历史上曾经有过辉煌的寿昌,却鲜为人知。据《武昌县志》载文:“……见今本县创立两军,专备防江西冲要隘口,穷虑知县权轻,难以弹压。十四年十二月,三省枢密院,同奉圣旨,武昌县升为武昌军使。十五年正月,武昌县升作寿昌军,节制本军屯戌。”据《寿昌乘·营寨》:……连营列寨隐焉,有五家,防江水军寨在郡东吴王城及樊口两处、飞虎军寨在郡东吴王城、义士左军寨在城西、义士右军寨在三江口,白湖寨在郡西七十里。上述载文,说明当时武昌县有六处驻军,其中二处水军。这些驻军都与当时武昌县令平级,很难管理和指挥。这就是当时武昌县升军使、寿昌军的由来。同时,寿昌又为“江西路”治所。可见当时寿昌是政治、军事重镇。南宋嘉定十四年(1221年),武昌县升为武昌军;嘉定十五年(1222年) ,圣上因得玉宝“寿昌”之文,赐名:寿昌军,遂改武昌军为寿昌军,据《寿昌乘》称,寿昌军相当于郡。这是鄂州历史上寿昌之始。据《武昌县志》载文:“武昌,(南)宋升寿昌军,以其为江西冲要地也。元人因之。”到了元代,也因其寿昌地据险要,仍为寿昌军。元至元十四年(1277年),南宋景炎二年,此时寿昌已是元人统冶的天下。元升寿昌军为散府,仍领武昌本县。元成宗大德五年(1301年) ,元人已统一中国,寿昌作为军事重镇及樊口作为军事要塞的地位和作用巳不复存在。仍废散府为武昌县。武昌自孙吴为国都,后或为州为郡,隋、唐、宋以降,一直为县治。南宋末年至元代初年,风雨80年。寿昌这里曾是金戈铁马,大军云集的地方,寿昌人民历经改朝换代,抗金、抗元斗争的历史。可歌可泣,邑人编有《寿昌乘》的地方志乘。历史进入了民国元年(1912年),湖北废府存县,废武昌府,改江夏县为武昌县,这就与当时的武昌县(今鄂州)同名,1913年改武昌县(今鄂州)为寿昌县;1914年,发现与浙江的寿昌县同名,遂改名为鄂城县。十分巧合,秦置鄂县,汉代筑鄂县城,也称鄂城。这就出现了历史两寿昌,古今两鄂城。拂去历史的尘埃,再现鄂州“认祖归鄂”的历史。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