醉青島|膠州趙氏文武兼備,六旺趙家人才最多

醉青島|膠州趙氏文武兼備,六旺趙家人才最多

醉青島|膠州趙氏文武兼備,六旺趙家人才最多

百家姓有云,"趙錢孫李,周吳鄭王"。趙姓,在百家姓中頭一個,在姓氏人口中排名第七,有接近三千萬人。趙姓,作為全國和地方的大姓,它是怎麼起源的呢?

趙姓的淵源來歷

據資料記載,趙姓,最早可以追溯到先秦時代,起源於嬴氏,與秦始皇同宗,形成於西周時期。嬴氏的先祖伯益,第十三世族中出了一位著名的御車高手造父,《史記·趙世家》載,"古之善御者, 趙之先祖。因獻八駿幸於周穆王"。

他曾經給周遊天下的周穆王駕車巡狩天下,見到了著名的上古大神西王母。後來徐偃王反叛朝廷,造父載著周穆王駕著八匹馬的車,一天一夜行走了兩千里路,成功的處置了這次叛亂。其中可能有些誇張的成分,但是造父確實因為駕車的技藝,以及在軍事上的大功勞,得到周穆王的封賞。

《史記·趙世家》記載,"(穆天子)因賜造父以趙城,由此為趙氏。"周穆王把造父封賜在趙城,位置在今天的山西省趙城南部一帶。造父因封而姓,從此以後造父的子孫後代都姓趙,造父也成為趙姓始祖。

趙國作為戰國七雄之一,公元前403年初都晉陽(今山西太原),到公元前222年國家滅亡時,趙姓已經廣泛分佈於今天的山西、河北、河南、山東等多個省份。

秦漢時期,始皇東巡琅琊,跟隨嬴政和丞相李斯一起登臨琅琊臺的,就有幾位趙姓大臣,如建成侯趙亥、五大夫趙嬰等,這是趙姓人在膠州活動的最早記錄。

三國兩晉時期,趙姓人口大規模南遷,經歷朝代更迭,至宋朝建立時,趙成為國姓,人口增長迅速。此後歷朝歷代,趙姓逐漸遍佈全國。

比如,明清以來膠州趙氏共有進士7人,舉人31人(武舉3人)。貢生37人中,授九品官職以上者45人。文職最高做到正三品,武職官職正二品。

醉青島|膠州趙氏文武兼備,六旺趙家人才最多

趙氏孤兒"千古忠義"

"趙氏孤兒"最早見之於太史公《史記·趙世家》。晉景公年間,有朝中奸臣屠岸賈,欲除掉趙氏一族,發動軍隊殺掉了趙朔、趙同、趙括、趙嬰齊等全家老小。趙朔的妻子是晉成公的姐姐趙莊姬,已經懷有身孕,躲在宮中。不久,趙朔妻子在宮中分娩,生下一名男嬰。屠岸賈聞之,帶人到宮中來搜尋,要斬草除根,卻沒找到趙氏母子。母子倆僥倖逃脫劫難。

趙朔有門客叫公孫杵臼,他的好友叫程嬰。趙朔死後,公孫、程兩人商議如何保住趙氏骨血,報仇血恨,報答趙氏知遇之恩。恰好程嬰家中也有嬰兒降生,程嬰無奈採取了調包計,將自己的孩子交於公孫杵臼,一齊逃到了永濟境內首陽山。

程嬰的妻子帶著趙氏孤兒朝另一個方逃去。屠岸賈率師來追,程嬰謊稱用千金交換趙氏遺孤下落。屠岸賈答應後,程嬰領路,"找到"隱匿山中的公孫杵臼和嬰兒。杵臼對程嬰破口大罵,賣主求榮。屠岸賈將公孫杵臼和嬰兒殺死。

程嬰身負"千古罵名",帶著趙氏孤兒來到了山高谷深、僻靜荒蕪的盂山隱居。十五年後,程嬰與趙武,在朝中大臣韓厥的幫助下,滅掉了權臣屠岸賈,為趙氏一門和公孫杵臼、失去的親生骨肉報仇。

趙氏冤情大白於天下,程嬰恢復了名聲,十數年積聚的情感一併襲上心頭,程嬰最終選擇了自刎而死。《史記》記載,"趙武服齊衰三年,為之祭邑,春秋祠之,世世勿絕"。

醉青島|膠州趙氏文武兼備,六旺趙家人才最多

膠州趙氏分支及緣起

在膠州,趙姓也屬於著名的地方大姓望族,位列第六,佔膠州總人口的3.5%左右。膠州趙姓人口眾多,分佈廣泛,更難得人才輩出,文武兼備,對膠州當地的政治、經濟和文化,均產生了積極的社會影響。

○雲南支。明朝時有趙姓從雲南遷居膠州,在張應鎮一帶定居,所居之山嶺稱為"趙家嶺";明末清初,有趙氏夫婦自雲南遷來膠州,在杜村一帶落戶,稱"豐安屯",後更名"趙家屯";另有一支趙姓從雲南遷至膠州北關,立趙家莊。

○山西支。明代洪武二年(1369),有趙姓從山西洪洞縣遷徒膠州西南鄉,在鋪集鎮一帶立村,曾修造佛教天台寺,立村後以寺為名,至今未改。另說,清代康熙年間,有趙姓從山西洪洞遷徒至膠州里岔鎮,形成了趙家河洛村。

○小云南支。明代洪武二年(1369),有趙姓從小云南(據說,雲南系雲州之南的簡稱,為與雲南相區別,稱為"小云南",實在山西境內)移民膠州營海落戶,形成趙家莊,後改為"大趙家莊",與另一個趙家莊區別;明初,另有趙姓兄妹從小云南逃荒至膠州,在營海落戶,初名趙家莊,又因靠海改為小海莊。

○河北支。根據《增修膠志》記載,宋金對峙時期,金國在膠西設立梁鄉、張倉、陳村三鎮,有河北趙公積軍功,授膠西梁鄉鎮(今膠南所屬)督監一職,遂世居膠州至今。這一支趙氏,自元代初年,十二世孫趙璘為祖上光瀛公立碑,記載家族情況並整理譜系,遂以趙光瀛為始祖。自河北趙氏十五世以降,後裔遍佈膠州南鄉,又分六大支派,如趙家橋村趙、墩泊莊趙、朱陳鉤趙等等。

○河南支。此一支,據說明代洪武二年,有趙姓夫婦從河南安陽遷居於膠州,在杜村鎮定居,繁衍生息形成趙家城獻村。至清代乾隆年間,趙家城獻分出一支趙姓,遷居膠西鎮大劉西村。

○四川支。元末明初時,有趙姓人從四川天水移民膠州,在膠萊鎮境內一片荒地落足,因當地多有烏鴉棲息,故稱為老鴉莊,後改稱趙家莊。清末,此趙家莊有幾戶趙姓,搬到河北另立新村,為區別新舊兩村,分別稱之為大趙、小趙。

○江蘇支。據《趙氏支譜》記載,明朝永樂年間,有趙大老由徐州遷居膠州南鄉六旺(今膠南所屬),在此繁衍生息,至六世孫趙從龍考中舉人,以科舉仕途光耀門庭,這支趙姓從此興旺。至九世祖趙任,生有十子,分別又作十大分支,今膠南境內五支,膠州境內五支。可謂人丁興旺,綿延不絕。

○山東支。明朝時諸城趙家莊趙姓有遷居膠州杜村鎮婁敬庵村,已傳至十八世;明初,有趙姓人從膠南尚莊遷居膠西鎮趙家店,此支趙姓與膠城、三里河趙姓同族同源;清代康熙年間,有高密趙姓從遷居張應鎮大河流村,後轉移至一處水草窪地,因地稱為小草泊村。

醉青島|膠州趙氏文武兼備,六旺趙家人才最多

膠州趙姓的代表——六旺趙氏三代清正

膠州諸支趙姓中,最值得一說的,是六旺趙氏。根據《趙氏族譜》及清代早期膠州學者法坤宏編輯的《學古編》記載,明代永樂初年,有江蘇徐州人叫趙大老的,從原籍來到膠州,在南鄉六旺村(今屬青西新區六旺鎮)落戶,被看做是六旺趙氏的始祖。這是有據可查的信史。

趙大老在六旺安家後,由於周圍荒山人稀,生存艱難,傳說老人家不幸被野獸所害。幸而膝下留有兒子,分別是長子趙德福,次子趙善福。趙德福一支的後裔已經無法考證,趙善福一支人丁興旺,傳之後世。

善福一支,傳至五世孫,姓趙名本,明代孝宗弘治年間的歲貢生,史書對他的評價頗高,認為趙本"制行忠謹,肆力經學",可見他是一位品行端正、刻苦求學的人。趙本性情忠謹沉穩,遵循事理,與世無競,自號退齋,堪稱一方通儒。他看破事態,隱於鐵橛山讀書授徒,足跡不入世俗。從趙本開始,六旺趙氏由春耕秋收的農耕生活轉入書香世家,形成了一個聞名山東的世家望族。

趙本的長子名從龍,歲貢出身的趙本飽讀經倫,在他的親自授業下,趙從龍學業進步飛速。在明代弘治十一年(1498)考中舉人,朝廷初授河南開封水利通判,負責治理地方水患,類似今天的水利局長。他的治理下,荊隆、銅瓦、羅卜、張口等地數十年之水患得以解決,政績卓著,聞名當時。

正德七年(1512),爆發劉六劉七起義,義軍向河南各州縣發動進攻,地方官員驚懼無措,一致向上峰舉薦趙從龍承當大任,因其政聲顯著之故。趙從龍慷慨赴難,很快招募和組織了一支隊伍,經過短期訓練,就形成了戰鬥力,趙從龍親自帶隊巡視河南各地州縣及黃河南北,農民軍聽到是趙從龍的隊伍所在,都繞道退避。

行經屬地開封時,劉七部突然大軍圍城,地方官民震驚。趙從龍指揮若定,一日內將全城防務安排停當。劉七獲悉,城中主將是趙從龍,竟至不戰而逃。另有義軍大將河北裴昆,擁城自守,城池堅固,官軍屢攻不下。趙從龍一面組織官軍圍城,同時設計促其內潰,成功斬殺裴昆,裴餘部皆降。河南一境轉危為安,趙從龍一時名聲大噪。

時任河南巡撫鄧璋向朝廷奏報趙從龍的文武才幹,朝廷很快給予褒獎,遷趙從龍任湖廣武昌府同知。趙從龍厭倦官宦生活,不久之後即上書乞歸。

趙從龍之長子趙完璧,自幼聰慧如父,由例貢入選國子監,後授京城兵馬司指揮,他剛正不阿,執法不避權貴,明裡暗裡得罪不少人。當時,京都官府的衛兵驕橫跋扈,趙完璧依律懲處,嚴加整治,得罪了九門提督,被誣陷下獄。

趙完璧毫無懼色,與同在獄中的諍臣楊繼盛賦詩唱和,坦然自如。吏部尚書徐階對其非常器重,多方設法援救出獄,後趙完璧任陝西鞏昌府通判。時逢歲飢,督賑卓有勞績,民聲頗佳。後以固原州通判辭歸故里,囊空如洗,兩袖清風,可見其風骨為人。

醉青島|膠州趙氏文武兼備,六旺趙家人才最多

膠州地區趙氏族人的傳奇故事

趙姓與法姓、楊姓、張姓,被稱為清代四大家族。目前膠州存在的趙姓家族,除少數原住民外,祖先主要來自雲南、小云南、河北、山西、四川、江蘇、河南及山東各等地。

○武舉趙六爺力大無窮。趙氏家族中有一位大力士,膠州東鄉大姜戈莊人趙逢恩,清代同治元年(1862)考中武舉人,是趙氏家族中少有的以武起家,他在兄弟中排行第六,時人皆稱為"趙六爺"。

據民間傳說,同治元年,趙逢恩和侄子趙為君,以及同族子弟六人到省城濟南參加鄉試。趙家子弟的身材普遍不高,樣貌也不出眾,住店時不僅其他武秀才瞧不上他們,就連店家對他們也是不冷不熱。趙逢恩見狀心中不悅,就走到客棧院中,那裡有幾塊大青石板,足有三五百斤。趙逢恩故意大嗓門嚷道,這幾塊大青石,放在院中甚是擋道害事。趙為君心下了然,當時答應一聲,展示神力,將三塊大石板拔起來,扔到牆邊。這樣一來,不僅鎮住了店家,更在各位武秀才面前露了彩。

趙逢恩的本事比侄子更高明。據說他日常練武的關王大刀,就有120斤分量,力氣更是驚人。有次遇到鄉民牛車翻到道溝,無論怎麼趕牛,怎麼也拽不上來。趙逢恩上前,將牛套解開自己抓住,大喝一聲如天神臨凡,竟把車子拉了上來。趕車的鄉民目瞪口呆,趙家六爺的力氣竟然大似壯牛。

○明代趙家的少年天才。明代膠城欒家街,有一位小神童叫趙任,從小聰慧過人,才思敏捷,有過目不忘的能力。他的父親趙懷慎發現趙任是讀書的好材料,對他培養尤佳。

據說,在趙任四歲時,父親抱著他在窗口看春景,陽春三月,春燕鳴啼,順口吟出一句"雙翅剪開楊柳色",說完正在思索下句,誰知懷中的趙任,應聲說道,"一聲啼破海棠春"。趙懷慎聞之暗暗納罕,心說,此乃我家千里駒也。

到了明代萬曆年間,七歲的趙任到膠州學署應童子試。學官素聞趙任"神童"之名,很想親眼見識一下,看趙任走過來,隨口說道,"七歲稚子,豈有登科大志?"意思是說,你這個七歲的娃娃,也有什麼應考的大志向嗎?趙任當時聽出話中之意,側臉看了學官一眼,回答說,"廿載經倫,料無報國雄才"。說你這個學官,白白二十年的讀書學問,看起來也是無甚大用。

學官驚訝不已,又對趙任說"蜘蛛有網難落雀",意思是小小年紀恐難有大才。趙任這次回答更快,脫口而出"蚯蚓無鱗欲成龍",表達了自己雖然出身貧庶,但有遠大志向。

學官對小神童另眼相看。等到考試時,學官親自命題,趙任從小飽讀詩書,又兼家學淵源,破題承題遊刃有餘。學官對趙任的試卷考評甚佳,定為第一。

明萬曆十一年(1583),趙任考中進士,授中書舍人,彼時年方十六歲。他才德兼具,明神宗曾經親試群臣,趙任排名第三,被御筆親封為"天下第三才子"。

醉青島|膠州趙氏文武兼備,六旺趙家人才最多

(原創作品,版權屬於今日頭條"石頭大獅的膠澳筆記"。圖文資料均來自互聯網公共資源)

更多原創文章,關注:石頭大獅的膠澳筆記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