奕訢的最大悲哀就是:沒有多爾袞的命,卻犯了多爾袞的病

滿清是我國曆史上最後一個封建王朝,由於距離我們最近,所以,相對來說,我們對於滿清歷史上的人物也更加熟悉,除了滿清十二帝張口就來之外,各自時期產生深遠影響的朝廷大員也是如數家珍,鰲拜、索額圖、張廷玉、和珅、林則徐等人也都被銘記於心。

有句話叫做“亂世出英雄”,到了後滿清時代,由於內憂外患不斷加劇,成績斐然的大臣更是層出不窮,曾國藩、李鴻章、左宗棠、張之洞等等,這些中興權臣也都是青史留名,只不過,在歷史的長河中,有一個人卻顯得相當落寞,那就是恭親王奕訢,這個在後滿清時代起到至關重要的人,從一開始就頗具悲劇色彩,而他最大的敗筆就是:只有多爾袞的病,卻沒有多爾袞的命

奕訢的最大悲哀就是:沒有多爾袞的命,卻犯了多爾袞的病

多爾袞一生的悲劇可以歸納為三點:

悲劇一:

多爾袞其實也是個悲情人物,出身皇室,深得父皇努爾哈赤所賞識,母親是努爾哈赤身邊的寵妃,而且還有兩個親兄弟阿濟格、多鐸執掌兵權,怎麼看都像是繼承大統的不二人選,可惜,在努爾哈赤突然暴斃之後,皇太極通過聯合四大貝勒登上皇位,非但如此,還逼死了多爾袞的母親阿巴亥大妃,多爾袞的人生開始進入低谷,也開始了寄人籬下的生活。所幸,皇太極並未對多爾袞兄弟進行打壓,在南征北戰的統一過程中,反而賦予了他們更大的權利

悲劇二:

皇太極突然去世,權利出現真空,這是個千載難逢的好機會,雄才偉略的多爾袞不但得到阿濟格和多鐸的支持,也得到大貝勒代善之子的全力支持,王位看似手到擒來,可惜,同樣覬覦王位的還有皇太極的兒子豪格,豪格也在以往戰役中證實了自己,若不是皇太極去世的突然,豪格應該是皇位繼承人。雙方各不相讓,最終,出於大局考慮,多爾袞不得不退而求其次,提出由他和濟爾哈朗共同輔政,擁立福臨為新王的建議,這緩和了各種矛盾和衝突

與皇位擦肩而過,即使再尊崇的身份也遮掩不了多爾袞的失落,這是他的第二次悲劇

奕訢的最大悲哀就是:沒有多爾袞的命,卻犯了多爾袞的病

悲劇三:

權力通天卻英年早逝。順治登基之後,多爾袞逐漸清除了所有潛在的威脅,不但貶去濟爾哈朗的輔政資格,更是除去了豪格這款心病,而自己的職位則一升再升,後來直接被推崇為“皇父攝政王”,若不是失足落馬,鬼知道他下一步會幹出什麼事。多爾袞去世時年僅39歲,正在輝煌時期,這無疑也是他的悲劇,他更想不到的是,在他死後,被他推上皇位的順治會展開對他的“清洗”,挖棺戮屍

這就是多爾袞輝煌而悲劇的一生,雖然沒有“皇帝”的名號,但是,他卻通過各種手段,以“輔政王”的身份實實在在站在了權利之巔,這是無數官場權臣夢寐以求的事,後來的鰲拜甚至也是希望可以模仿多爾袞、總領朝綱,當然,除了他,還有一人,那就是咸豐皇帝的六弟、恭親王奕訢

恭親王奕訢

奕訢和多爾袞有太多的相似之處,才能出眾、在皇子中是佼佼者,只可惜,道光一念之差,將皇位傳給了咸豐,奕訢空有一身抱負也成枉然。他和多爾袞另外一個相同的地方就是,在咸豐登基後,他依然被委以重任,只不過。他的這種“重任”背後已經埋下了隱患。

從雍正帝開始,皇位就通過“密匣立儲”來傳承,密匣的詔書裡也只會寫下太子(也就是繼承者的名字),而道光去世時在遺詔中卻已經確定了奕訢“恭親王”的名號,可能也是略表對奕訢的虧欠,只不過,沒有一個新任皇帝會心安理得地接受這樣的安排。起始,咸豐也沒有過多疑慮,只不過,在奕訢為母親跪求賜封之後,咸豐感到被威脅,在奕訢母親喪事之後,就以“辦喪失儀”為由革去了奕訢的所有職務,雖然之後又重新啟用了奕訢,但是兄弟之間的芥蒂已經結下。這是奕訢的第一次低谷

奕訢的最大悲哀就是:沒有多爾袞的命,卻犯了多爾袞的病

政變

第一次低谷之後,由於外強的入侵,咸豐帝外逃熱河,留下奕訢處理京畿事物,看似一種信任,只不過所有事物還得具稟熱河,這樣分析的話,“信任”也無從談起,充其量是一種不得已的委任罷了。奕訢本就精明能幹,威望頗高,現在又成了皇帝的“代理”,於是,身邊迅速就圍攏了一批朝臣要員,而“辛酉政變”的發生更是將奕訢推到了人生最高峰

談到“辛酉政變”,很多人都認為慈禧是主導,其實通過史料考究,奕訢才應該是主導。當時皇帝寵信肅順一黨,肅順等人囂張跋扈、手段強硬,得罪了不少人,還與奕訢不合,明爭暗鬥從未停止,而在咸豐臨終前留下的顧命八大臣中,八個名額竟然沒有奕訢的名字,咸豐帝完全是要將奕訢排除在權利中心之外,而且,他還深知肅順和奕訢的不合,將大權交給肅順,奕訢會是怎樣的下場,他不會不知道。在這樣的情況下,奕訢能坐以待斃嗎?“政變”是他唯一的出路了;再看慈禧,當時她身邊有誰?宮女、太監,雖然她追逐權利,而且也感到肅順等人的緊逼,但是,毫無政治基礎的她指望這些人去“政變”也太兒戲了。由此可見,慈禧是否出現,奕訢都會發動政變,只不過,慈禧太聰明,利用了這一點

奕訢的最大悲哀就是:沒有多爾袞的命,卻犯了多爾袞的病

起伏

奕訢是什麼人?他難道會不懂這個皇嫂的意圖?不可能。為了拉攏到奕訢,在奕訢赴熱河憑弔時兩人曾有過一個時辰的密謀,說了什麼無人知曉,但是,從後來發生的情況來看,應該是在權利的劃分上給予了奕訢充分的承諾,這才讓奕訢的動作由“政變”轉移到“推動兩宮垂簾”上。之後的事情大家也都知道,奕訢和慈禧聯手扳倒了肅順,同治登基、兩宮垂簾、恭親王被授予“議政王”的稱號

這和多爾袞當年何其相似,又一個王爺攝政誕生,只可惜,奕訢猜得到開始,卻看不到結尾。深謀遠略的孝莊始終顧及“女人不可從政”的祖訓,而慈禧卻是一個為了權利可以“無所不用其極”的女人

剛開始,為了穩固政權,雙方還可以和平相處,可是慈禧在熟悉政務之餘,也開始培養自己的黨羽,當覺得羽翼漸豐的時候,再也不願受奕訢的干涉,於是,利用蔡壽祺的彈劾,將奕訢“議政王”的頭銜和軍機大臣的職務一併免去。這距離“辛酉政變”無非3年,奕訢就從巔峰跌入低谷

之後,奕訢的政治生涯起伏不定,多次被委以重任,卻又屢遭貶黜,尤其是在“甲申易樞”之後,心灰意冷的奕訢沉淪了10年之久,直到甲午戰爭爆發,才又被召回總理衙門,可是在慈禧的軟硬兼施下、在歲月的侵蝕中,此時的恭親王早已沒有了當初的那份鋒芒。1898年,奕訢病故,享年67歲

尾話

奕訢在歷史上的評價頗高,有些史書認為他是“甩咸豐八條街”的存在,也有“一座恭王府、半部滿清史”的讚譽,奕訢一直推崇“洋務”,總理衙門的設立和“洋務運動”都和他有著莫大的關聯,所以,“同治中興”也有著奕訢的功勞。只不過,他一生最大的失敗就是在“辛酉政變”時相信了慈禧,在慈禧的承諾中,他隱約看到自己成為第二個“多爾袞”式人物,而且沉溺其中不可自拔,用一句話形容就是:沒有多爾袞的命,卻得了多爾袞的病!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