泸州城中之村新二村,记泸州建国后第一批国有公房楼

泸州城中之村新二村,记泸州建国后第一批国有公房楼

泸州新二村位于泸州的忠山公园大门旁,当年这个地方叫做官山(也叫做棺山,不知道这里原来是不是埋人的地方,类似于黄州义园),之前这里也属于郊区,跟农村没有区别,新中国成立之初,百废待兴。那时候还有很多长江边上的棚户区群众居住环境很差,汛期到来,许多人就迫不得已搬离住所;而且由于都是在屋门口生火做饭,也很容易引发火灾。

为了改善居住质量,政府决定修建三个新村,并以公房出租的形式供给群众居住,政府只收取很少的租金。三个新村包括在现白招牌处修建的平房新一村,在柏杨坪山下的平房新二村,然后在凤凰山修的一楼一底新三村。三个新村的建设,解决了不少困难户的窘境。

泸州城中之村新二村,记泸州建国后第一批国有公房楼

正是基于要改善群众的居住条件诉求,三个新村的建设才逐步开展起来。那时候的泸州依然是“三山不出城”的格局,所以从当时来讲,还地处郊区的新一、新二、新三修建时候,都统一叫村。

其中新一村最早建成,位于现白招牌洪洋农贸市场对面、广云坡上面,目的是解决军属和军烈属的居住环境,大约有80户家庭入住。军属里的许多女同志为了生计,在片区里自发组织了一个布鞋组,后来搬迁到忠山公园大门口的布鞋厂就是由此演变而来。

新三村的位置在现在凤凰山上面新区农贸市场附近,是三村中最后建成的一处片区,解决了许多困难户的居住问题,约有60户人口居住。改革开放后这里的地段被城市建设征用改建,现在只有新区转盘的一些老居民还在称呼“新三村”。

泸州城中之村新二村,记泸州建国后第一批国有公房楼

而“硕果仅存”的新二村是修建在“棺山”上的住所,许多老人都知道,因为这里以前是一座坟山,当时路上甚至还能看见棺材。在没有通电的年代,整座山显得阴森恐怖。三个新村修的几乎都是一楼一底的小平房,当时建造的是砖木结构,用竹篱笆扶泥,然后最外面涂上石灰,统一都刷成粉红色,屋顶则用瓦片覆盖。

那时候建完新一村,在1952年开始修建新二村,在三村中就只有新二村还建有二层以上的小楼,是三个片区中最大的一个。当时的新二村其实跟新一村,新三村一样是平瓦房,但是刚建完新二村时,没人敢来住,许多平房都是空置的,估计是心里觉得害怕,还宁愿住在原来的旧房子里。后来政府提出免去半年的租金,这才渐渐有胆大的人搬来。

泸州城中之村新二村,记泸州建国后第一批国有公房楼

今天新二村居住的人可能根本感觉不到恐怖,只是嫌弃它的破旧,当年可不是这样,新二村往日的道路以土路为主,村里不通水电,喝的是从一条忠山顺山势流下的小溪沟里的泉水。直到1964年才开始有水站,在现忠山公园大门口右面半坡位置,人们才开始过上挑水吃的生活。

在改革开放后,这些平房新村,都改建成了楼房,也就是我们现在所看到的新二村的面貌。楼房的主人也随着城市建设的发展有所变动。一些经济好点的人,另买条件更好的楼房后搬走了,将新二村的住房卖掉或出租。以前八九十年代住新二村的那批人,八成都是在广小读过书的。

泸州城中之村新二村,记泸州建国后第一批国有公房楼

江阳沽酒客小学有个同学就住在新二村,不过很多年没有见过了,我依然记得他的名字,小时候的死党,可惜也因为时间的变迁老死不相往来。或者已经把同学都淡忘了。还记得去他家玩,登上楼顶,看当时的泸州,真的一眼望穿,那个年月的人喂鸽子,楼顶是通用的,这在今天看来在这个区域长大,也就是贫民窟的感觉,虽然未必穷,但是格局和心智都不成熟。

今天的新二村百分之八十怕都不是七八十年代的住户,百分之百恐怕都没有当年五十年代初期那些最老一批住户,但是俨然这个新变得额外的尴尬。它既不是新农村,也不是就乡镇,它是泸州七十年发展的一个缩影,是城市第一次延伸的见证。

泸州城中之村新二村,记泸州建国后第一批国有公房楼

如果要说历史和文化,这里恐怕谈不上,哪怕是在解放前,一座坟山也没有人待见。但是就在这几十年,它却承载了几百户老泸州人的成长,变迁,悲欢离合,都在这个陈旧的楼宇,狭小的空间里演绎着。

今天我们不想对它进行怀念,因为我们没有资格在没有居住过的地方去他人做评判,但是我知道它已经成了城市进步的一块绊脚石,我想为了总有一天这里会拆迁,希望到时候能真的建一个新村出来。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