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隔10年再摘浙江省科技進步一等獎 這位醫生靠什麼?

時隔10年再摘浙江省科技進步一等獎 這位醫生靠什麼?

一個下午,姚克教授11臺疑難手術連軸轉。

時隔10年,還是在白內障領域,再次摘得省科技進步一等獎,靠什麼?我想好好問問浙二眼中心主任姚克教授。

對此,他本人的回答很實在,“踏實幹好每一天”。拿完獎的當天下午,姚克教授趕赴廣州參加中美眼科研究合作高峰論壇,在動車上接受了採訪。

踏實,這個詞要怎麼展開來說?

熟悉姚克教授的人出了個主意,去跟著他看門診、做手術,觀察一天,你就有答案了。這辦法,聽著挺靠譜的。

週一,7點50分,姚克教授例行門診時間。我輕輕推開診室門,還沒看見“觀察對象”,先被一陣鈴鐺般清脆的笑聲吸引了。

每次門診

來者都是犯難的病人

89歲的徐奶奶,杭州人,正笑得和花兒一樣燦爛,一會兒瞧瞧身前的裂隙燈,一會兒瞅瞅頭頂的屏幕。“想說死馬當活馬醫,現在居然能看到第三排那個E字,看啥都是新的!”

然而,看了她的病歷本之後,我實在笑不出來。白內障5級硬核、高血壓、糖尿病、房顫,真令人頭疼啊。

“是的咯,十幾個醫生都不敢做(手術),回答嘛,倒是同一個:找姚克。”說起病情,徐奶奶收起笑容,一臉嚴肅。

一個月前,她依舊在苦海里熬著,晶體因白內障呈棕褐色,光線很難通過,十幾年來在黑暗中苦苦掙扎,摸索著過日子。

手術到底難在哪裡?

兒子接過了話茬,如數家珍:高血壓,手術檯上可能下不來;房顫發作,人可能一下子沒了;糖尿病,術後感染情況誰都沒底;白內障4級硬核,手術風險多了好幾倍。

“姚醫生,謝謝啊,我媽手術這麼成功。知道您拿了很多獎,果然名不虛傳。”

姚克教授朝母子倆笑了笑,又迅速低下頭,一旁的助手已把下一本病歷遞了過來,裡面夾著二十多張檢查報告,“姚老師,又來了一個難題。”

助手感嘆了一句,才這個點,已經來了2個4級硬核白內障,1個先天性白內障,1個嚴重眼外傷。我看了眼手錶,8點11分。

對姚克教授來說,和難題打交道的一天,這才剛開始吧。

問診前

總會有幾分鐘的沉默

替病人診治前,姚克教授總會有幾分鐘的沉默,診室裡響徹著“沙沙”聲——他一頁一頁仔細翻看病史資料,每個病人,無一例外。

9點39分,在給一個3歲小女孩診治之後,姚克教授面色顯得有些凝重。

這個孩子是先天性白內障,散光很大,以後眼睛還要發育,手術需要考慮的因素很多。他叫來學生,為他們講解了診治要點,並囑託進行跟蹤觀察。

類似的場景,上午幾次出現。

碰見疑難雜症,姚克教授會讓助手進行記錄,門診結束再進行團隊帶教討論,有研究價值的,就把問題帶到實驗室裡去,這就是他從醫40年的習慣。

跟了老師二十多年的徐雯,總結了一句話,“姚老師常說,研究不是高高在上,得一邊實踐一邊科研,要接地氣,得解決實際問題。”

間隙,我問幾個跟門診的醫學生,要是你們碰見很複雜的病例,怎麼辦?

“第一時間找寶典啊!”小呂立馬回答。她口中的寶典是指白內障專家共識,過去三十年,姚克教授團隊引領了國內白內障5次變革,制定了白內障所有中國共識。

时隔10年再摘浙江省科技进步一等奖 这位医生靠什么?

邊吃盒飯

邊研究推廣創新之舉

當姚克教授把最後一本病歷本遞給病人時,已經是12點35分。“姚老師,今天門診居然比平時提早1個小時結束!”

能休息了嗎?早著呢。

張曉波抱著電腦,在診室門口已經等了十幾分鍾,他來找姚老師談飛秒激光的推廣,之前彼此討論了十多次,但老師要求“得摳得更細”。

找了個辦公室,師生倆一邊討論,一邊吃盒飯。

姚克教授剛剛參加了好幾個國際會議。他說,現在國外對中國的技術很認可,國內飛秒激光白內障手術已經實現了國際引領,如今是技術發展的超車期。

例如世界首次將飛秒激光應用於高難度硬核白內障手術,一個成功只是個案。於是,姚克教授發表論文,一口氣拿出68個成功案例。

“我們得自信,成績是努力出來的,要有迎難而上、勇立潮頭的精神。”

術後拍拍病人的肩膀

“手術很好請放心”

14點,姚克教授出現在浙大二院2號樓3樓手術室,戴著一頂梅紅色花帽子,踩著一雙深綠色的平底鞋。

在他的日程裡,每週兩次的手術,雷打不動,手術被視為“必要的事情”,極少數的特殊情況耽誤了手術,下一週也得補上。

護士拿出了下午的手術清單,2頁A4紙,11臺手術,備註裡列著病人的特殊情況、注意事項,上面的字密密麻麻。

2臺白內障4級硬核,2臺青白聯合,2臺ABiC術,1臺晶體移位……每臺手術,都不好對付。不過,這是記者的理解,真到姚克教授手上,一切卻那麼行雲流水。

渾濁的晶體被飛秒激光劈成6塊,又慢慢地被超聲乳化儀吞噬,顯微鏡下雨過天晴,漸漸露出了紅色的霞光。魚鱗般大小的人工晶體,在眼睛裡緩緩地撐開了蝴蝶的翅膀。

10分鐘,手術就結束了。病人眼球僅留下2mm的傷口,幾乎不見血。

姚主任有一個習慣,每次手術結束,會親自走到門口,將病例檔案放在病人的懷裡,再用手輕輕拍拍病人的肩膀。他的那雙大手,指骨有力,手掌整潔、溫暖、沉穩、乾燥,“手術很好,請放心”。對病人來說,雙手傳遞而來的,是一種令人安心的踏實感。

說完,姚主任轉身進入另一個手術室,開始下一臺手術。

(原標題《時隔10年,再次摘得省科技進步一等獎,靠什麼?姚克:每天都在解難題》,記者 吳朝香 通訊員 鄭琪 朱亞楠,編輯 陳穎)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