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國七年繪製《江蘇江北水道圖》

《江蘇江北水道圖》,共和七年(即民國7年,公元1918年)一月,灌雲武同舉制。地圖比例尺1:100萬。由於地圖尺寸太大,下文中將此圖豎裁為7份,以利於辨識文字解讀,雖不方便觀覽,但也沒有更好的辦法。

武同舉(1871-1945),字霞峰,別號雨軒、一塵,江蘇海州南城人。晚清舉人,江蘇近代著名水利專家。1918年武同舉擔任《江蘇水利協會雜誌》主編。《江蘇江北水道圖》即刊載於《江蘇水利協會雜誌》第一期上,同期還載有武同舉著作《江北水道說 附製圖記》一文。

民國七年繪製《江蘇江北水道圖》

上圖區域:海門。

作者在《江北水道說》文末寫到:“試展我江北輿圖一縱觀之……地質之差,愈趨北而情勢愈惡劣。以比較之觀察,則海不如徐,徐不如淮,淮不如揚。而江北不如江南,江南灌溉之利甲天下,雖有小患,不為大害。統名江蘇,吾江北赬顏甚矣!”

民國七年繪製《江蘇江北水道圖》

上圖區域:如皋、南通。

地圖所繪江蘇省江北的水道主要有淮河、泗河、沂河、沭河、運河與舊黃河,還有與這些水道相連的諸多湖泊。武同舉先生測繪地圖,撰寫論著,為根治水患,平生致力於水利事業。

民國七年繪製《江蘇江北水道圖》

上圖區域:阜寧、鹽城、興化、東臺、泰縣、泰興、揚中、靖江、丹陽、江陰。

地圖上紅字文字說明為河流在歷史上的變遷,藍字說明為河流在民國初年的形勢。並以紅筆標出古水道、古湖、古海岸及古地名。這些圖文記述很詳實,如今都是研究舊時河流變遷的重要資料。

民國七年繪製《江蘇江北水道圖》

上圖區域:贛榆、東海、灌雲、沭陽、漣水、淮陰、淮安、寶應、高郵、江都、六合、儀徵、丹徒(鎮江)、江寧(南京)、句容。

因蘇北皖北的淮河支流水道相連,互為上下游,地圖上也繪有與江蘇省毗連的安徽省北部及河南省東部的淮系北部水道。

民國七年繪製《江蘇江北水道圖》

上圖區域:邳縣、睢寧、宿遷、泗陽、泗縣、五河、盱眙、江浦。

地圖上江蘇省界與今天對比變化很大。在解放後,分屬蘇魯兩省的微山湖全部劃歸山東省管轄,為方面治理洪澤湖,蘇皖兩省交換了碭山、蕭縣與泗洪(1949年置)、盱眙4個縣的管轄。

民國七年繪製《江蘇江北水道圖》

上圖區域:沛縣、銅山、蕭縣、宿縣、靈璧、懷遠。

圖上安徽省的蚌埠和固鎮在當時還只是集鎮,睢溪縣是在解放後才析宿縣西境分置。江蘇省境內此後也析置了新沂、濱海、響水、射陽、如東、啟東等多個縣。

民國七年繪製《江蘇江北水道圖》

上圖區域:豐縣、碭山、夏邑、永城、渦陽、鳳台。

碭山縣內境用紅字標註的“李工”、“豐工”、“毛城”分別指舊時的官堤口決口、蟠龍集決口及毛城鋪減水閘工程。另外還標註了碭山縣的周家寨(今周寨)、利民溝(今利民河)、洪河(今東洪河)、大沙河(今文家河)、減河(上段為今巴清河,下段為今鹼河)、沙河(今西洪河)。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