司母戊鼎还是后母戊鼎?

当然是司母戊。今人翻案说郭沫若搞错了,是古人把后写反了,故成了司。乍一听,挺新奇别致,好像有道理。

司母戊鼎还是后母戊鼎?

可当时那么多研究古文字的大家,都错了么?据我所知,现在已经没有郭沫若、范文澜那种水平的大家了。真的是今人比古人强么?真的是司和后搞反了么?

我说即使真的是古人行文粗狂,把字形搞反了,那也绝不可能是司和后搞反了。因为这是一对相对词,如同君臣相对,怎么可能搞反了。

《说文解字》,后。继体君也,像人之形。施令以告四方。故厂之,从一口。发号施令者君后也。凡后之属皆从后。

再看司。臣事于外者,从后反,凡司之属皆从司。

看清楚了吧?后反过来就是司,是从君到臣的转变。铸造是制造陶笵的人怎么会犯这么大错误?即使他错了,别人也看不出来么?

按照这个逻辑,后——君、父对应,司——臣、母对应,殷人有独祀先妣的习俗,所以司母戊鼎解释的更为合理。

司母戊鼎还是后母戊鼎?

司从祠,《说文解字》,祠。春祭曰祠。品物少,多文辞也。从示,仲春之月祠,不用牺牲,用圭璧及皮币。

司母戊鼎还是后母戊鼎?

范文澜在《中国通史简编》中,就把司解释为祠。祭祀母戊的鼎,这个意思讲的通。在《尚书》、《易经》、《诗经》中,这种一字多用的例子极多,盖远古文字有限,只能用一种文字表达多种意思,形近的,声近的,都可以。至于母后面为什么加一个戊,可从郭沫若的《中国古代社会研究》中参考,大约是和群婚制有关系。

司母戊鼎还是后母戊鼎?

《说文解字》上说,"依类象形谓之文,形声相益谓之字。"司和后,都是字,是君臣之义。怎么可能反了。后母戊是什么意思?远不如司母戊解释的通。

《说文解字》是必备的工具书,能从源头让我们知道文字传达的意义,所以企业、孩子起名可以直奔说文解字。

《史记.万石张叔列传》,里面的万石读什么?曾经有个到美国读中文的博士,发表了一篇大文章,最后考证,石最早读"十"音,后来民间读作"旦"音。考证的很谨慎,也很渊博,末了洋洋得意之色,溢于文表。

真的这么麻烦么?不用。《辞源》2232页,石(六)条曰;今读dan(四声)。

司母戊鼎还是后母戊鼎?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