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超過一半的豬都被中國人吃了,我們是怎麼離不開豬的?

最近幾個月,豬肉價格成為熱門話題。

6月初,豬肉還是每公斤20.69元,到現在已經漲到了每公斤45.5元!

這蹭蹭漲的價格,也讓政府出臺了很多措施,來保證豬肉供應、穩定價格。比如,向市場投放1萬噸中央儲備的凍豬肉;再比如,在廣西南寧,甚至實施豬肉價格臨時干預措施,限量限價銷售豬肉,要買還得用豬肉券。

世界超過一半的豬都被中國人吃了,我們是怎麼離不開豬的?

這個問題的嚴重性,離不開一個事實:中國人太能吃豬肉了,世界上超過一半的豬肉,都是被我們吃掉的——

2017年,中國的豬肉產量是5544.9萬噸,佔全球總產量的一半。但這還不夠我們吃,還從國外進口了119萬噸

為什麼我們中國人這麼愛吃豬肉呢?

這個問題的背後,是一部豬的逆襲史。

01 農耕時代的選擇

在漫長的中國古代歷史裡,我們的祖先其實是很少吃豬肉的,或者說,肉都很少吃,主要以素食為主。

這是因為窮嗎?

並不是。這個問題的實質,是如何獲取更多能量的問題。

世界超過一半的豬都被中國人吃了,我們是怎麼離不開豬的?

科普作家吳軍在《全球科技通史》裡提到,“狩獵的謀生方式雖然在單位時間裡獲取能力的效率較高,但是在一個地區能夠獲得的總能量有限;而農耕則相反,它能獲得更高的總能量,從而養活更多的人口。”

這也是農耕社會存在的最重要原因:因為高密度種植穀物,才能滿足人口增長的需要。相比之下,跟動物相關的,無論是更早期的狩獵,或者後來的畜牧業,要獲得同樣的能量,都需要更多的地方。

為什麼會這樣呢?

美國生態學家林德曼的研究發現,當能量通過生態系統由低一級向更高的一級傳遞的時候,能留下的能量只有10%,這被稱為“十分之一定律”。比如說,食草動物是植物的十分之一,食肉動物又是食草動物的十分之一。

因此,在同樣的土地面積上,從事畜牧業與種植業相比,人們所能獲得的食物能量相差懸殊,畜牧業能供養的人,不到種植業的十分之一。

這種情況下,在人口眾多的中國,種植業作為效能更高的產業,自然成為了首選。


02 畜牧業的特殊功用

在能量獲取上遠不如農耕,那在農耕時代,畜牧業還有什麼價值嗎?

也是有的。比如牛,就被當成主要勞力。你可能見過那種一端手持,一端由牲畜牽引的犁,這是中國人首先發明的。藉助這個,我們的祖先首次把平整的土地,劃分成了凹凸的不同部分,以供種植。

也因為牛在農耕中處於重要地位,歷朝歷代都禁止過宰殺耕牛。到了唐朝,牛肉甚至逐漸淡出肉食行列,因為“牛,稼穡之資,中國禁人屠宰”。看過《水滸》的人,應該記得梁山好漢們大塊吃牛肉的描寫,其實未必是因為他們喜歡吃牛肉,而是把這行為,當成反叛統治秩序的象徵。

此外還有羊。羊能產出羊毛,供人們保暖,同時,羊肉在一千多年裡,都是中國人最主要的肉食。

世界超過一半的豬都被中國人吃了,我們是怎麼離不開豬的?

《長安十二時辰》中張小敬吃羊肉

南北朝時期的《洛陽伽藍記》就已記載,“羊者是陸產之最”。唐宋時期,羊肉是達官貴人的最愛,陸游說過,“蘇文熟,吃羊肉;蘇文生,吃菜羹”,這是誇蘇東坡的文章,意思是,你如果能熟讀蘇東坡的文章,就可以當官,吃得起羊肉,否則就只能喝菜湯了,同時這也說明了羊肉的尊貴地位。

這種地位,自然是因為它的稀缺。在農耕社會,養羊的成本很高:需要大面積的牧區,需要培育牧草,而想要多一分牧場,就要少一分耕地。同時,還需要放養,需要專人照料看護,以防靈巧又力大的它們跑路。

03 豬的成功之道

說到這裡,你可以會發現一個有趣的現象:其實豬是唯一一種沒有第二功能的動物。你看,牛可以耕地或拉車,羊可以提供羊毛和羊奶,雞鴨鵝等家禽可以下蛋和提供羽毛……而豬,除了被我們煎炸烤燉蒸炒、用盡各種辦法吃掉,好像就沒有其他功能了。

那麼,豬又是怎麼逆襲,成為中國人肉食的頭號選擇呢?

說起來,豬的成功之處,就在於擺脫了畜牧業的侷限,進入了農耕系統的生態循環裡,成為這個大循環中,起到特殊作用的一環。

首先,豬不需要放養,只佔用很少的空間。在我國南方的很多農村,現在還保持著這種建築設計:二樓以上住人,一樓養豬。就算單獨開闢一塊地方設置一個豬圈,也佔不了多少地方。

而且,豬還很識相,喜歡豬擠豬,摩肩接踵嗷嗷待哺:給我一個小小的空間,我能給您美好的未來。

世界超過一半的豬都被中國人吃了,我們是怎麼離不開豬的?

更重要的是,嗷嗷待哺的它們,吃進去的是人類不要的東西,但是拉出來的都是寶貝。

與需要大量草料或草地的牛羊不同,豬可以吃剩菜、糟糠之類人們不要的東西,甚至你把豬領出豬圈轉轉,都不用操心它吃什麼了:植物的葉子和根莖,它都自動啃得乾乾淨淨。

豬的能量轉化比例也很高,可以把自己吃的東西里的35%轉移到自己身上,相比之下,羊和牛隻有13%和6.5%。

更讓人感動的是,豬吃得隨便,拉出來的糞便,卻是農耕社會里特別寶貴的頂級肥料:

衡量肥料優劣有三大指標:氮、磷、鉀,豬糞在這三方面都有亮眼的表現;肥料不是直接放到田地裡就可以發生作用的,往往需要一段時間的分解,最終才能被植物吸收,在這方面,豬糞有著良好的特性,它的氮更利於植物莖葉生長,細菌多,可以更快地在土壤裡分解……

不爭主角,協同發展,低成本的輸入和高質量的輸出,簡直就是為農耕社會量身定做的動物屆良心。

04 明清之際,豬為何能逆襲

就算有這麼多的優點,在明朝之前,豬肉的食用量其實也一直不高。一直到了明朝,才出現了逆轉。

《明孝宗實錄》裡提到,從1457年開始,負責掌管宮中飲宴供應的光祿寺,每年減少雞鵝供應,而增加豬的進口。到了明代後期,豬才完成了對羊的逆襲:光祿寺的記錄是,宮廷一年吃了18900口豬,10750頭羊。

此後一直到清朝,豬在中國人餐桌上的地位,就越來越重要了,比如,1784年除夕,乾隆的年夜飯,就用了65斤豬肉和25斤野豬肉,相比之下,羊肉只用了20斤。

為什麼是在這個時間段,豬肉開始逆襲呢?

一方面,這跟滿人喜歡吃豬肉的習慣相關。在滿族的祭禮中,豬肉的地位極高,在滿人打下江山後,皇宮裡還專門開闢了殺豬的地方,專供祭祀。這種政治因素,更加帶動民間吃豬的風潮。

另一方面,這個節點,跟中國歷史上第一次人口大爆炸的時間,正好是吻合的。

世界超過一半的豬都被中國人吃了,我們是怎麼離不開豬的?

很多人知道,在明朝中後期,玉米、紅薯、土豆這類美洲高產旱地農作物傳入中國,成為人口暴漲的重要推動力。乾隆六年(1741),在籍人口總數為1.4億左右,這是中國歷史上全國總人口數第一次達到1億以上,到了乾隆五十九年(1794),全國人口總數已經暴漲到3億。

人口大爆炸帶來了嚴重的社會問題:社會物資短缺,地價、物價上漲,能量的需求達到空前的地步。

這個時候,豬肉顯示出了自己的另一項優勢:同樣單位的肉類,豬肉的卡路里含量是最高的,脂肪含量更是高得驚人,達到了37%,遠遠把牛肉的13%、羊肉的14%和雞肉的2.5%甩到了身後。

而且,豬是把碳水化合物轉化為蛋白質和脂肪的效率最高的動物之一,長得快還能養得重,繁育能力也強。

再回到我們一開始提的,獲取更多能量的角度來看,豬肉的絕對優勢地位開始形成,就很合理了。

世界超過一半的豬都被中國人吃了,我們是怎麼離不開豬的?

當然,到了今天,隨著牛羊的其他功能開始減弱,迴歸肉用功能,以及豬肉原本最擅長提供的熱量,今天已經成為營養過剩的人們,想要遠離的東西,豬肉在中國人肉類消費比例中,也在逐年下降。

不過,這次價格問題引發那麼大的關注,像是豬給我們的一次提醒:不要忘了,我們才是中國人民的老朋友。

編審:鄭廷鑫

版式:劉少陽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