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南保亭發展特色高效農業:品質引路 品牌護航

海南保亭山多田少。近年來,保亭黎族苗族自治縣按照“人無我有,人有我優”的發展思路,不斷加快產業結構“調、轉、優”,依託稀缺的熱帶農業資源,做好“特色”文章,全力打造熱帶特色高效農業“王牌”,讓熱帶特色農業成為農民脫貧致富的“搖錢樹”。

“扶持紅毛丹,這條路走對了”

“第一茬果剛收過,第二茬跟著又上來了,這一直要延續到12月份,月月有鮮果,還能賣出好價錢。”站在自家果園前,看著滿樹漸熟的紅毛丹,種植戶劉平掩飾不住內心的喜悅。

劉平1999年開始種植紅毛丹。最初他也和其他種植戶一樣,單打獨鬥拼市場,缺技術、缺銷路,再加上品質較差、口感不好等原因,種植效益一直不佳。後來,縣裡幫他硬化了果園道路,接通了水管,還幫他對品種進行改良換冠,13畝果園全部嫁接上了品種優良的紅毛丹“保研七號”果。如今,紅毛丹產量高、品相好、銷路和價格也好。靠著種植紅毛丹,劉平口袋鼓了,兩個孩子也送進了城裡的學校讀書。“現在老闆都是來果園拿貨,每斤10元到12元,紅毛丹根本不愁賣不出去,”劉平說,“縣上扶持紅毛丹,這條路走對了!”

在保亭熱帶作物研究所果園裡,果農林哲賢算了這樣一筆賬:“一棵芽接樹掛滿果,一年可以收200多斤果子,一畝地22棵樹,按照現在的產地價一斤可以賣到10到12元,一畝地年收入四五萬元沒問題。”

為了鼓勵企業和農戶種植紅毛丹,保亭編制了《紅毛丹產業發展專項規劃(2016—2020)》,大力推進紅毛丹產業發展。2016年至2018年,保亭縣政府投入380萬元實施紅毛丹種苗種植項目,累計扶持452戶農戶種植紅毛丹5574畝,其中扶持貧困戶48戶。

2016年,“保亭紅毛丹”獲得國家商標局頒發的地理標誌證明商標證書。2018年,“保亭紅毛丹”獲得農產品地理標誌。保亭還通過線上線下銷售模式,拓寬農產品銷售渠道,促進貧困戶脫貧致富。

保亭農業農村局副局長陳振華介紹,目前全縣紅毛丹種植面積已達2.4萬畝,收穫面積1.9萬畝,年產量1.9萬噸,產值達3.7億元。

“劣田”也能吐芳香

南林鄉南林村有一塊山間谷地,常常有積水無法排出,總是溼漉漉的,是一塊沒人願意耕種的“劣田”。“劣田”如何吐芳香?村兩委幹部瞭解到,蘭花喜溼潤、忌乾燥,便商議種植蘭花,一方面可銷往三亞的旅遊市場,另一方面也可為發展鄉村旅遊造景。2017年,村裡先後從上級部門爭取扶貧資金近130萬元,在“劣田”上建成12畝蘭花種植基地,採取“黨支部+企業+合作社+貧困戶”四方合作運營模式,由黨支部組織帶領黨員、貧困戶投工投勞參與基地建設,引入合作企業負責提供種苗、技術培訓和產品回收,合作社負責日常生產與經營管理,貧困戶實現就近務工、學習技術並享受分紅,直接帶動貧困戶、低保戶108戶373人實現脫貧增收。

如今,不僅僅在南林村,整個南林鄉都散發著蘭花的“芳香”。今年9月份,在上次半年分紅之後,南林鄉潤農、正方、萬如、潤林四個蘭花合作社入股的422戶貧困戶1554人又領到一筆分紅款。

貧困戶李文關說:“我過去家庭經濟收入主要靠每年種植冬季瓜菜,冬種時節一過,人基本在家閒著,沒有收入。在蘭花基地工作後,不僅每月多了2500元收入,還學到了蘭花種植技術。”

特色農業多點開花

保亭熱帶特色農業多點開花,產業優勢不斷凸顯。2018年,全縣水稻種植面積約4.7萬畝,畝產不斷提升;冬季瓜菜種植面積穩定在4.5萬畝以上,年產量達到6.64萬噸。

今年7月,保亭又傳出喜訊:“貓山王”“金枕”榴蓮試種成功。過去,國內沒有種植先例,市場上的榴蓮靠進口。幾年前,三道鎮華盛紅毛丹基地從國外引進榴蓮種苗試種,今年結果。保亭農業農村局負責人介紹,“目前,縣裡已經向有種植需求的種植戶發放第一批榴蓮種苗,打算在全縣逐步試點鋪開種植。”如果榴蓮鋪開種植獲得成功,將是保亭熱帶特色農業的又一張“王牌”,是保亭農民的又一棵“搖錢樹”。

在堅持做好“特色”文章的同時,保亭大力實施品牌提升行動,“保亭紅毛丹”“保亭山蘭米”“七仙嶺山竹”等地理標誌商標獲國家商標局批准,2019年全縣“三品一標”累計達23個。百香果、黃秋葵、山竹、芒果、蓮霧、蘭花等特色產品,都成了市場上的香餑餑。

近年來,保亭將產品品牌效應不斷向農業產業之外延伸,以紅毛丹產業為支點,依託每年的中國·保亭七仙溫泉嬉水節,連續多年舉辦鄉村旅遊“紅毛丹採摘季”活動,全面整合採摘、餐飲、住宿、景區等資源,加快“農旅文”融合發展。

保亭黎族苗族自治縣委書記王昱正表示,下一步,保亭將圍繞“打造熱帶特色高效農業王牌”的目標,大力發展生態循環農業和精品農業,持續調整農業產業結構,精心打造農業精品品牌,同時努力提高農業附加值,培育規模化養殖小區和養殖大戶,提高農業產業化、規模化水平。

海南保亭發展特色高效農業:品質引路 品牌護航
海南保亭發展特色高效農業:品質引路 品牌護航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