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米財報:甩不掉的小米“陰影”

華米財報:甩不掉的小米“陰影”

作為2014年成立,藉助小米生態鏈成長,並最終在2018年2月在紐交所上市的智能硬件科技公司,華米科技幾乎是一開場即暫露頭角。作為小米生態鏈中的明星企業,華米科技的一舉一動歷來備受矚目。

在第一、第二季度華米的營收增長率分別為36.5%、36.6%,加上這個財季同比增長67.1%,已經連續三個財季持續保持兩位數的高速增長,這使得華米科技提前一個季度即完成去年全年的營收目標,實現了業績的超預期增長。

作為小米生態鏈成員,小米的品牌背書讓它一開始就站在巨人的肩膀上,在初創階段即開始騰飛。不過背靠大樹好乘涼的同時,也倍受投資者對其低毛利、業務高度依賴小米的質疑,離開小米,華米能夠走得遠嗎?好像華米華麗的業績表現,也很難讓外界對華米的預期有所改觀。

靚麗業績背後,國際化+Al+自營業務三輪驅動

11月12日,華米科技(NYSE:HMI)發佈了2019年第三季度財報,公司營收和出貨量同時大增七成。財報顯示,該季度公司營收達18.625億元人民幣(合2.606億美元),同比增長73.3%。在出貨量方面,華米第三季度出貨量首次突破了千萬大關,達1370萬臺,相比2018年第三季度的820萬臺,同比增長67.1%。

營收增幅大大超出此前預期。之前預計,2019年第三季度營業收入介於人民幣16.4億元至16.7億元之間,同比增長約52.6%至55.4%。

而調整後歸屬於華米科技的淨利潤為2.098億元人民幣(合2940萬美元),同比增長56.3%。業績增長亮眼,也給投資者打了一針強心劑。

縱觀2019年前九個月,華米科技的整體財務數據表現同樣不俗:營收達到了37.008億元人民幣(合5.178億美元),較去年前九個月增長52.9%,已經超過了去年全年的營收(36.453億元);總出貨量達到了2760萬臺,較去年前9個月 1830萬臺增長了超過50%,也以10萬臺領先去年全年的出貨量。

營收和淨利潤實現雙豐收,華米的靚麗表現,既得益於其海外業務的強勢增長,同樣離不開其自營業務的品牌認知度提升,更有提前佈局Al的功勞。

到目前為止,華米科技自有品牌 Amazfit智能手錶等產品已經進入包括美國、德國、日本在內全球的60個國家和地區。去年全年,海外版本出貨量佔比高達44.2%,二季度海外出貨量佔比更是首次超過50%。國際市場對 Amazfit品牌的認可和需求持續上漲。

此外,華米還引入了國際知名戰略合作伙伴,從產品技術、商業模式和市場渠道等多個層面展開佈局,繼續加速華米國際化進程。

目前,華米科技在海外除了藉助電商渠道進行銷售之外,也在積極拓展線下渠道,並參加大型科技展會等,以進一步提升品牌曝廣度,增強渠道滲透力。

自有品牌業務也從2015年的3%上升到2019年的41%,營收貢獻超四成。此外,產品品類也進一步豐富,尤其是作為風口的智能手錶方面,華米更是動作頻頻。

在2019年6月到8月,短短三個月時間內,除了小米手環4銷量暴增之外,華米自有品牌Amazfit系列產品除了升級傳統品類還持續出新。比如針對全新細分市場的的AmazfitGTR、AmazfitGTS以及Amazfit米動健康手錶;其中,支持ECG心電圖功能的Amazfit米動健康手錶,更是填補了國內智能手錶領域的空白。

隨著三季度新產品的陸續發佈,華米科技基本完成了千元以下智能手錶產品線的完整佈局,並且逐步向高端市場滲透。在剛剛結束的雙十一活動中,華米科技Amazfit產品一舉囊括了天貓和京東兩個主要電商平臺的千元以下智能手錶銷冠。豐富的產品線形成的強大整體競爭力正在不斷凸顯。

受益於定位更加高端的自有品牌AMAZFIT產品的快速增長,讓其毛利潤在過去的幾個財季迅速攀升,在本季度繼續延續了這種趨勢,進一步提升了公司的淨利潤和毛利潤。

與此同時,華米科技提前佈局的Al也結出了豐碩果實,尤其是二季度發售的可穿戴智能芯片(黃山1號)為華米的健康手環插上了高科技的翅膀。

首先通過其內置的RealBeats AI生物數據引擎等算法,可實現生物特徵本地識別、ECG心律不齊以及PPG心律不齊本地實時甄別等功能。另外已上市的同樣採用黃山1號的Amazfit米動健康手錶,這也是國內主流智能手錶市場上,首款支持ECG心電圖監測功能的手錶,並且具有NB-IoT獨立通信功能。

華米還通過投資方式進入半導體芯片領域,進一步增強自己在人工智能和物聯網方面的優勢。

2019年2月,華米還領投半導體初創公司GreenWavesTechnologies,進一步擴大在RISC-V物聯網生態和人工智能技術的佈局和積累。加上華米科技的醫學和研究團隊初步完成組建,並開始提供VIP健康服務,意味著華米“芯+端+雲”戰略的成型。

華米國際化、發力Al,再加上自營業務三輪驅動,彼此借力。這一套組合拳打出,才有了華米科技近期的靚麗表現。當然表現最亮眼的要數自營產品了,不管是海外的大賣還是國內的大賣,都預示著華米自有品牌的成功。這是不是意味著華米就擺脫了小米的陰影了?從結果來看,顯然不是。

自營業務超四成,華米與小米貌合神離難以遮掩

華米的業務主要分為兩部分,一部分是自營品牌Amazfit(智能手錶及智能手環等)和小米品牌(小米手環、小米智能秤等);從西南證券網整理的相關資料來看,華米自成立以後,自營業務一直保持著持續上升的趨勢。

自營業務的發展,為其營收的增長和低毛利的改善都大有裨益。從西南證券整理的幾年的數據來看,2015年華米的毛利率不足15%,淨利率則處於虧損狀態;到了2018年華米的淨利率已經超過了9%,毛利潤更是超過了25%。

從2015年到2019年華米自營業務從3%上升至41.3%,其對小米品牌業務的依賴從97%下降到不足60%,五年多的時間裡面,華米科技逐步擺脫絕對依賴小米的狀態,實現了自營業務的增長。

華米財報:甩不掉的小米“陰影”

這主要是由於小米主打性價比,作為生態鏈的成員企業也受制於這一條,對那些逐步發展壯大的成員企業來講,不賺錢是他們與小米之間最大的矛盾。這個矛盾在華米身上體現的尤為明顯,過去的幾年華米一直致力於擺脫小米的影響,卯足了勁努力發展自營業務。

其成果雖然顯著,但在總業務營收上面受小米的影響仍然很大。一方面自營業務營收超過四成成績喜人,另一方面小米的業務仍然是主要的營收來源。不管是今年小米手環4的大賣,還是其他小米可穿戴設備仍然是華米營收貢獻的主力軍。

華米CEO黃汪在財報中稱,二季度發佈的新一代小米手環4取得了巨大成功,其銷量還在繼續攀升。小米手環4其全球出貨量在8天內超過100萬臺,平均每小時出貨5000臺。而早在今年第一季度,黃汪就曾經表示,自營品牌的營收佔比超過41.3%,已經超過四成的比例。

從營收構成上來講,媒體常說的“去小米化”,筆者並不認同,畢竟從股權還是營收構成來講,“去小米化”並不現實,更準確的說法是“減小米化”。

對此黃汪表示,“我們不會改變同小米的長期的合作計劃,並期待針對全球細分市場和不同客戶,開發和生產更多後代小米手環產品。”華米和小米似乎仍處於“熱戀期”。不過,種種跡象表明華米與小米早就貌合神離,小米入局智能手錶正式拉開了兩者“相愛相殺”的帷幕。

小米、華米同臺競技,華米未來何去何從?

一邊是華米努力進行的“減小米化”動作尚未有大成,另一邊是小米、華米同臺競技的旋風正在刮來。小米與華米究竟什麼關係,再次引發外界的爭議與討論。而華米麵臨的問題,不僅僅是華米自身面臨的,可能是小米與整個小米生態鏈的關係都在或者即將面臨的共性問題。

11月5日,在小米新品發佈會上,小米正式發佈了第一款智能手錶。由Apple Watch掘開的智能手錶這個風口,風速已經大到值得小米動手了。但這次雷軍沒有把機會讓給生態鏈,而是親自下場追了上去。

除了小米手錶,5日小米還發布了第一款小米品牌的空調 “巨省電”,這又是一個標誌性的動作,此前小米空調是由生態鏈企業智米來做的。從前米家的互聯網空調交給智米生產,這次小米繞開了生態鏈公司,直接自己和空調供應鏈交道。

小米迫不及待親自下場來跟生態鏈企業直接競爭,背後有著深層的原因。首先,作為國內前四大智能手機制造商之一,之前憑藉億級手機入口,小米集團為小米生態鏈企業持續賦能。而生態鏈企業很難擺脫對手機入口的依賴。正如生態鏈締造者劉德曾經說過,“生態鏈是小米手機的紅利,手機一高,我們就起來。”

而現在隨著國內手機市場的飽和,智能手機的出貨量急劇下降,尤其是在華為逆勢崛起的過程中,小米等其他一眾手機廠商面臨著出貨量下降、市場份額衰減。而作為以手機為入口優勢的生態鏈企業,逐步丟失了這個基本盤,這無疑會動搖小米生態鏈的渠道基礎。

小米手機的國內出貨量從今年開始就在以雙位數下滑,根據最新公佈的canalys數據,小米出貨量同比下滑了33%。雖然小米的生態鏈產品在海外也有售賣,但主戰場仍然在國內。更何況,從全球看小米手機的出貨量也有3%的下滑。

顯然,如果小米手機出貨量繼續下跌,這一影響將會增大。根據小米半年度財報,現在米家APP月活用戶非小米智能手機用戶佔比超過50%,這對小米生態鏈肯定會有愈來愈明顯的衝擊。

另一方面,最近幾年生態鏈企業包括華米在內,都在力推自有品牌。未來各個生態鏈企業之間的競爭會進一步加劇,並且在一些領域已經走向高端的生態鏈企業逐漸建立自己的護城河。在這個護城河面前,小米也無可奈何地成為中下游產業鏈的一環,這進一步壓縮了小米的拓展空間。

一位IoT廠商人士分析,“比如石頭、華米,基本把高端的掃地機和可穿戴的擴展空間鎖死了,小米自己就只能在中低端生存,單飛的生態鏈反而拿了行業較高的利潤。而為了保持出貨價格的競爭力,小米會找出價更低的生態鏈來做產品,專業能力和品質會有下降。”這對小米下一步的發展顯然不利。

作為上市公司,小米越來越面臨來自資本市場的業績壓力,作為超級入口的手機優勢不在的情況下,小米比任何時候都需要講好IoT的故事來撐起自己的市值。這時候,小米就會將許多從前扔給生態鏈企業的品類,自己上手做,將每一分錢抓到自己手裡。

變革其實早有預兆。

去年小米上市後,生態鏈的締造者劉德改任組織部部長,生態鏈中的電視、筆記本、路由器等智能硬件都被拆分出來,總經理們直接向雷軍彙報。到今年五月,小米又成立了大家電事業部,由王川親自接管。

很顯然,這些新成立的事業部才是未來小米發展的核心,而這些組成部門,無一不是原來小米生態鏈實際在做的事情。其實,生態鏈的變革早已發生,眼下的動作不過是具體落地罷了。

小米入局手錶和空調只是一個開始,未來主要的消費電子品類和其他大家電品類都將納入小米的自有品牌之中,留給生態鏈企業的機會顯然不多了。

這並不意味著生態鏈已經沒有存在的必要了,對那些不追求“飛躍式”增長的企業而言,生態鏈仍然是最好的成長環境。不過對於已經長大日益離心的成員企業(比如華米)而言,將會迎接新的挑戰,而這挑戰極有可能是來自小米的。

作為華米主打的自營業務的智能手錶,曾為華米的過去、現在創造出極大的盈利空間和營收。

面對小米入場,未來這種好日子恐怕很難繼續。畢竟號稱“價格屠夫”主打極致性價比的小米每進入一個領域,憑著其互聯網模式的規模化優勢,都會極大的打壓對手,最終導致行業出現利潤被攤薄的情形,這種情況下行業裡面高收益玩家的好日子就到頭了。

這對華米來說也不例外。首先,按照小米一貫的策略,通過發售新品,主打極致性價比的策略,迅速在市場上收割用戶滿意度,形成口碑;其次,依靠小米商城等自有平臺的電商渠道,迅速覆蓋米粉等核心用戶群體,繼續拓展其他外圍用戶,形成二次傳播銷售。

目前華米雖已在智能手錶等可穿戴設備領域先行一步,具有一定護城河,但面對小米這樣主打性價比的“同行”,想必也是焦慮的。因為小米的相關技術相對雄厚,而價格還會降低;那麼作為華米主要利潤來源的智能手錶,受到市場競爭的影響,必然會受到殃及,從而導致利潤縮水,影響未來財務表現。

小米進入之後,華米在未來還能否繼續保持高增長的帶來的高毛利,繼續馳騁智能手錶、可穿戴設備領域,確實很難說。不過,可以預見的是,未來小米仍是懸在華米頭上的利劍,這柄利劍將在接下來會繼續如影隨形的跟著華米在智能穿戴市場上馳騁。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