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工厂如何在美站稳脚跟?来看看玻璃大王曹德旺怎么说

普通人在一个行业努力大半生,能达到什么成就?玻璃大王曹德旺告诉你,即便是最不起眼的玻璃行业,依然可以成为“无冕之王”。他的头上,确实戴上了太多的桂冠。

企业界奥斯卡之称的“安永全球企业家大奖”首位华人获得者;状告美国商务部,中国应诉反倾销胜利第一人;不行贿的企业家,自称“没送过一盒月饼”,以人格做事。

而他最重要的身份,是中国第一、世界第二大汽车玻璃供应商福耀玻璃集团的创始人、董事长。

在中国,每三辆汽车中有两辆使用福耀玻璃,在全世界,福耀玻璃的市场份额占到了20%,宾利、奔驰、宝马、奥迪、通用、丰田、大众、福特、克莱斯勒、日产、本田、现代、菲亚特、沃尔沃、路虎等世界知名品牌,都是福耀的长期客户。

本期股市人物,让我们一起走进玻璃大王曹德旺曲跌宕起伏的传奇人生。

为穷人发声,一生未曾忘记自己的过去

曹家祖上四代为商,曹德旺的父亲曹河仁也是个生意人,曾在日本学做生意,赚得10万日元。那时日元汇率比美元还高,这10万元算得上一笔巨款。曹河仁还曾是上海著名的永安百货股东之一,而他的母亲陈惠珍,是“地主”家的千金。曹德旺便是在这样的大家庭出生,家里给他取了学名“德旺”,寓意“聪明又有德,必然兴旺”。

中国工厂如何在美站稳脚跟?来看看玻璃大王曹德旺怎么说

然而这种好日子并没有持续太久,在曹德旺出生的第二年,由于时局动荡,曹家被迫从上海迁回福州老家,家里大部分家产都和一艘船一起沉到海底里去了。只得依靠曹母变卖随身首饰,全家才得以在老家建屋落脚。因此,曹德旺对家里的好光景完全没有印象。

因为家境贫寒,曹德旺9岁才入学,但14岁就辍学了。曹德旺兄妹几人也常常是一天两餐,还都是汤汤水水,对曹德旺来说,自己就是贫苦家庭出身。

即便后来再次发家致富,曹德旺也多次站在“穷人立场”上,在2014年两会上,曹德旺接受媒体采访说道:

“现在,个税起征点是3500元,我员工的平均收入是6000多元,基本上都要被征收个税,这当然减少了他们的收入。如果按照通货膨胀的比例来算,现在(个税)的起征点应该是3万,而不应该是3500元。我是贫困出身,对这个阶层非常同情。我没忘记自己的过去,我现在还是c上讲话。”

未曾长夜痛哭,不足以谈人生

青年时期的曹德旺也像父亲一样,倒腾各种小生意,倒过烟丝,卖过水果,还当过厨师,但他内心深处总有种渴望,“我想出去闯一闯,赚很多钱,不想老了以后像父亲一样把小生意当成人生的归宿。”

22岁的曹德旺看上了做白木耳的小生意,并且和妻子商量,卖掉她的嫁妆,又借了些钱,凑了几百元,当作种白木耳的本钱。之后,曹德旺就和乡亲们收购白木耳,卖到江西去,一次就赚了近千元,到1970年底,赚到了3000元,这可算是一笔巨款。那时,2000元就可以盖个房子。

眼看第一桶金就快到手了,但因为无法开具集体证明,曹德旺不仅赔得一无所有,还欠了一堆外债。回到福州,曹德旺把家里能卖的东西全卖掉了,最后只剩下一小间房子。

曹德旺后来回忆道:我没赚到钱,还赔得一无所有,从江西回来我几乎把一辈子的眼泪都流干了。

但他很快明白,自己连哭的本钱都没了,因为还欠了人家一堆债,只能打起精神。他挨家挨户地解释,向乡亲们承诺,“短了的钱,一定会一分不少地给上”。为了还债,曹德旺去当苦力修水库,所幸遇到贵人,在水库营教导员的帮忙下,被没收的白木耳以市价买给了政府,这让他彻底还清了乡亲们的欠款。

中国人应该有一块自己的玻璃

1976年,在父亲的坚持下,曹德旺回到福清高山镇异型玻璃厂当采购员。因为这个,才有了后来的福耀。

高山镇异型玻璃厂从创办起就一直处于亏损状态。但曹德旺却慧眼识珠,凭借多年的生意经验,他认为这是一个能赚钱的企业。于是在1983年,曹德旺承包了这家年年亏损的乡镇小厂。他的确颇有做生意的才干,一年内,就把玻璃销量从几十万片变成了200万片,净利20多万,曹德旺个人一次赚了6万元。

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进口汽车大量涌入中国,当时的汽车玻璃基本依赖进口。一次偶然的机会,曹德旺发现从日本进口的汽车玻璃一块就高达几千元。这让他无比震惊,仔细算下来,他认为如果自己来做,汽车玻璃的成本应该不会超过200元。

中国工厂如何在美站稳脚跟?来看看玻璃大王曹德旺怎么说

当时的情况是,在这个暴利的市场,中国连一个有影响的品牌都没有,中国汽车玻璃市场完全被日本和欧美的企业垄断。由于当时国内做不出这样的玻璃,所以即便再贵,也只能买进口货。

面对如此不公平的待遇,曹德旺不服气了,“中国人应该有一块自己的玻璃。其他人不做,那我来做,我一定要做出来。”

1986年,40岁的曹德旺开始筹备这件事,引进资本、技术和人才,正式进驻汽车玻璃市场,从芬兰引进了最先进的生产设备,全国各地搜罗技术人才攻关,经历了无数次失败考验,终于研制出汽车专用玻璃。因为价格便宜,质量也不差,所以非常热销,当年就赚了70万元,第二年赚了500万元。因此,有人说,“曹德旺不是在做玻璃,而是在印钞票”

就在1987年,曹德旺联合11个股东集资627万元,成立了福耀玻璃有限公司。之后,福耀不断引进新技术、新设备。到90年代初,中国市场上的日本玻璃已销声匿迹。

玻璃大王美国建厂,自称“跟李嘉诚不能比”

2016年10月,由福耀集团投资的全球最大汽车玻璃单体工厂正式在美国俄亥俄州竣工投产。该项目投资6亿美元,是该州历史上最大的一笔中国投资。加上2014年福耀玻璃已在美国投资4亿美元生产汽车玻璃,福耀集团在美国投资已高达10亿美元。

两个月后,他接受媒体采访,通过自己的投资经验,对比了中美两国的情况,提示中国投资环境正在丧失比较优势,企业承担的资源要素成本都较美国高。这番比较引发了规模不小的舆论“地震”。

“美国的能源价格很低,电价和汽油价格都只是中国的一半,天然气价格只是中国的五分之一,高速公路又不收费。但他们的工人工资高,工资在营业收入里占比能达到35%,而我们中国工厂,因为用了很多机器,虽然工人工资比社会平均高,但工资占营业收入比只有百分之十五点几,两方面一抵消,单就生产环节而言,中国比美国还是有优势。但中国工厂有交易成本,把中国商品运到美国去卖,交易环节产生的成本能占到营业收入15%,这一下子就把差价全部弥合了。我们还有制度成本,工人的五险一金能占到售价的8%,这块一进来就更没有竞争力了。”

当时,李嘉诚正在抛售国内物业,撤出内地市场,这位昔日亚洲首富,素以不赚最后一个铜板知名,一时间引发了恐慌——中国的市场红利是否已经消失?在这种环境下,“曹德旺跑路”之说也开始甚嚣尘上。尽管他只是想提醒大家重视实体经济,关注中国投资环境的竞争力。但是没办法,一场舆论风波已经酿成。

对此曹德旺表示不屑一顾:“我跟李嘉诚不能比,我不做房地产,我不为钱,我捐了八九十亿给中国,我赚的钱也是捐掉。为什么拿我跟他比呢?我是实业家。”

中国工厂如何在美站稳脚跟?来看看玻璃大王曹德旺怎么说

其实,福耀玻璃在海外建厂的投资比例很低,只占总投资比例的2%—3%,玻璃出口比例却占35%,绝大部分市场还是在中国。公开资料显示,早在2011年,福耀玻璃就在俄罗斯设立工厂,投资了2亿美元,此外,福耀玻璃在欧洲、韩国也设有工厂或销售公司。

如今的曹德旺,不仅是福耀玻璃工业集团有限公司董事长、中国汽车玻璃协会会长、世界汽车玻璃行业的老大,更是一名虔诚的佛教徒,累计个人捐款已达80亿元,在全国各地都捐建了很多的寺庙。王石在接受采访时就聊到了一次曹德旺给寺庙捐款的经历,一座叫做黄檗寺的寺庙,一次就捐了2.5亿。

对待人生,曹德旺曾说过:“我们曹家三代信佛,我从无到有,从贫到富,现在也悟到了,一切都是空的。”

(部分资料来源:智通财经网、凤凰财经、福清新闻网)

此内容为第一财经原创,著作权归第一财经所有。未经第一财经书面授权,不得以任何方式加以使用,包括转载、摘编、复制或建立镜像。第一财经保留追究侵权者法律责任的权利。

如需获得授权,请联系:[email protected]

中国工厂如何在美站稳脚跟?来看看玻璃大王曹德旺怎么说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