側衛演義——蘇-27誕生史:(三)PFI項目的分裂,蘇-27與米格-29

(三)雙生子

講到這裡,我們要回過頭來,說一下蘇霍伊的對手設計。

側衛演義——蘇-27誕生史:(三)PFI項目的分裂,蘇-27與米格-29

▲上文提到的早期蘇-27驗證之初的多種模型,但這些設計都沒能笑到最後

前文說到,在PFI戰鬥機項目上,蘇霍伊設計局共有兩個對手:米高揚設計局和雅科夫列夫設計局。而這兩個設計局也各自拿出了不同的設計,米高揚設計局拿出的是名為米格-29常規佈局重型戰鬥機,而雅科夫列夫設計局則計劃在雅克-45I中型戰鬥機的基礎上研發一種重型的雅克-47戰鬥機來進行競爭。由於雅克夫列夫設計局的兩個設計由於發動機和機翼佈局問題,儘管亞音速狀態下機動很好,但超音速性能並不出眾,因此沒有太多競爭力。因此當時競標人員主要關注的是戰鬥機大戶米高揚設計局的米格-29戰鬥機。

側衛演義——蘇-27誕生史:(三)PFI項目的分裂,蘇-27與米格-29

▲PFI項目中,包括蘇霍伊、米高揚和雅克夫列夫設計局的5種不同戰鬥機

由於米高揚設計局在1970年得到了中央空氣動力研究所的技術支持,在當時的技術人員建議下,最初的米格-29採用了常規佈局:即雙垂尾、T形機翼、雙發動機、兩側進氣道的模式。為了增加氣動性能,米格-29選擇了與T-10一樣的曲線前緣變彎度機翼。但受限於設計思維和研發短板,米格-29依舊採用了機械傳動控制方式,在飛控技術上比較傳統。

側衛演義——蘇-27誕生史:(三)PFI項目的分裂,蘇-27與米格-29

▲米格-29最初的原型設計,來源自米格-25的常規佈局設計

1972年,蘇聯航空工業部、空軍聯合科學技術委員會連同三個設計局召開了一場會議,會議的目的就是要各家設計局的設計團隊詳細闡述各自戰機的優勢和性能,並對PFI計劃的完成情況進行評估。會議上,各家設計局的總設計師都對委員會和航工部領導闡述了各自戰機的優勢和性能。在這其中,蘇霍伊的項目設計師薩莫洛維奇向審定人員和領導詳細介紹了採用整體氣動佈局的T-10設計(同時展示了常規佈局的T-10),引起了與會人員的密切關注。在這裡面,採用整體氣動佈局的T-10最符合部隊的要求,性能上也優於米高揚和雅科夫列夫的設計,被認為是最符合PFI項目的設計。

側衛演義——蘇-27誕生史:(三)PFI項目的分裂,蘇-27與米格-29

▲風洞測試階段的T-10-1模型,也就是後來的蘇-27戰鬥機

T-10優秀不但震驚了蘇聯航工部和空軍委員會的所有人員,也影響了米高揚設計局的主創團隊們。2個月之後,航工部和空軍聯合科技委員會連同設計局展開了PFI項目的第二次審定會議。在這次會議上,米格-29的總設計師格爾布·洛齊因斯基向與會人員介紹了一種全新的米格-29方案:它同樣採用了整體氣動佈局,外觀很接近蘇霍伊設計局的T-10,但尺寸和噸位上要明顯小一號。但在PFI項目苛刻的條件之下,體積小一號、而且倉促上陣技術相對老舊的米格-29在各方面性能上都難以與蘇-27重型戰鬥機相抗衡。

側衛演義——蘇-27誕生史:(三)PFI項目的分裂,蘇-27與米格-29

▲風洞測試當中的米格-29模型

這次會議直接導致了兩個結果:一是雅克夫列夫設計局的退場,二則是PFI項目的分裂。前者不難理解,雅克-45I戰鬥機的氣動佈局根本難以滿足空戰要求,安全性也接近二代機。後者則是出於兩個原因:

側衛演義——蘇-27誕生史:(三)PFI項目的分裂,蘇-27與米格-29

▲雅克-45I的設計是最早出局的,畢竟在各方面都難以與米高揚、蘇霍伊的設計相抗衡

一方面是因為對手美國變了:1971年F-X計劃已經進入原型機生產階段,儘管F-15性能強悍,但美國國防部還是認為F-15太大太重,最重要的是成本太高了,大量生產勢必會造成經費不支。為了儘可能省錢形成戰鬥力,空軍還需要一種9~10噸的低成本戰鬥機與F-15形成“高低搭配”。這種“高性價比”的輕型戰鬥機性能不必高於F-15,但要求機動敏捷、航程遠,而且具備一定的空戰和多用途作戰能力,用來輔助F-15戰鬥機。1972年1月,美國正式開始了輕型戰鬥機計劃(LWF),用來生產一種與米格-21同級別的戰鬥機,也就是後來的F-16戰鬥機

側衛演義——蘇-27誕生史:(三)PFI項目的分裂,蘇-27與米格-29

▲F-15和F-16編隊,很難相信F-16這種多用途四代機是對比米格-21設計的

另一方面因素則是源於米高揚設計局的建議:米高揚設計局的米格-29在性能上是難以與蘇-27相抗衡的,因此他們建議效仿美國“輕重搭配”的概念,建議蘇聯空軍將PFI項目一分為二,改為重型多用途前線戰鬥機(TPFI)[1]輕型前線戰鬥機(LPFI)[2]兩種,同時主動縮小了米格-29的體型,使之成為了一種輕型戰鬥機。

側衛演義——蘇-27誕生史:(三)PFI項目的分裂,蘇-27與米格-29

▲雙座的米格-29UB教練型

作為蘇聯空軍的常年供應商,米高揚設計局自然更瞭解蘇聯空軍在戰機採購上存在的問題。面對冷戰對戰機性能和採購的要求,有限的採購資金難以維持大量先進重型戰機的規模,而兩種戰機“高低搭配”則是一種兼顧了性能和數量的折衷方法:重型戰鬥機載彈量大、航程遠,具備完善的導航、雷達和通訊系統,可以進行多種不同作戰;而輕型戰鬥機儘管作戰性能較低、載彈量小,航程短,但易於生產和駕駛,對於訓練維護乃至機場選擇上都沒有太高要求,更適合前線作戰。同時,重型戰鬥機和輕型戰鬥機都可以在機載設備和武器上相互通用,還能進一步降低維護和採購的成本。

側衛演義——蘇-27誕生史:(三)PFI項目的分裂,蘇-27與米格-29

▲米格-29這種前線戰鬥機對於維護訓練的難度都更低,也能在前線野戰機場起降

​在評估了米高揚設計局的建議之後,蘇聯高層同意了這一方案。但為了增強輕型戰鬥機的生存性和作戰能力,米格-29依舊被要求採用雙發設計。終於在1972年夏天,蘇聯航工部下令,蘇-27重型戰鬥機和米格-29輕型戰鬥機正式立項,進入到正式設計階段。

側衛演義——蘇-27誕生史:(三)PFI項目的分裂,蘇-27與米格-29

▲1977年,米格-29的第一架原型機:藍色01

最後說一個題外話:儘管米高揚設計局建議將米格-29作為蘇-27的“高低搭配”使用,空軍也有這種傾向,但實際上不管在設計研發還是列裝蘇軍之後,這兩種戰鬥機都沒能實現完全意義上的高低搭配(類似冷戰中F-15和F-16的那種)。這其中很大一部分原因是蘇聯空中力量分為兩大軍種:蘇聯空軍和蘇聯國土防空軍,前者主要任務為前線作戰,後者則為國土領空防衛。而由於作戰任務的不同,這兩大軍種對戰機的要求也不同:空軍仰仗陸空配合的體系化作戰,需要的是輕型、高機動而且廉價的戰鬥機,在戰時利於生產和補充,主要執行用於奪取制空權和對地支援作戰;而防空軍需要的戰鬥機則更強調戰機本身的性能,具備較強的高空高速能力和更強大的航電設備,用於防空、攔截和空戰,因此後者更大更重,隨之也就更復雜、更昂貴。

因此蘇-27的設計除了能奪取制空權外,還能憑藉更好的機動性、更強的航電、更大的航程做到多用途:例如防空、巡邏、護航、對地攻擊等等;而米格-29就只能是一款嚴格按照蘇聯空軍作戰體系的前線戰鬥機,一直到蘇聯解體之後、米高揚設計局基於新的作戰理念對其進行大幅度改進之後才有所改觀,但此時再強調高低搭配的意義也不大了。

側衛演義——蘇-27誕生史:(三)PFI項目的分裂,蘇-27與米格-29

▲蘇-27和米格-29的體積對比,更大的體積意味著更容易實現航程、雷達、航電等重要指標

PFI項目分裂之後,蘇聯國土防空軍正式加入到項目之中,成為了PFI項目的第二個客戶。因此在實際列裝後這兩種戰鬥機能“高低搭配”的機會並不多,事實情況是米格-29絕大部分由蘇聯空軍使用,蘇-27則更多的列裝在國土防空軍當中,空軍的數量相對較少。


[1] Тяжолы Перспективный Фронтовой Истребитель,意為重型未來前線戰鬥機;

[2] Лёгкий Перспективный Фронтовой Истребитель,意為輕型未來前線戰鬥機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