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22 來自蘇聯的遺產—烏克蘭曾坐擁世界上第二大蘇-27“側衛”機隊

歷史上,烏克蘭曾坐擁世界上第二大“側衛”機隊;今天,這款機動性超群的戰機仍然是守衛烏克蘭天空的骨幹力量。

來自蘇聯的遺產—烏克蘭曾坐擁世界上第二大蘇-27“側衛”機隊

烏克蘭裝備的最老的一架“側衛”是背景中第831戰術航空旅的“藍色15號”蘇-27S,這架早期型蘇-27後面的“尾錐”內只有八具APP-50型箔條/熱焰彈發射裝置,共含24個彈藥筒

背景概述

1991年蘇聯解體時,在新獨立的一系列前加盟共和國中,總共只有四個國家繼承了原蘇聯空軍裝備的蘇霍伊設計局研製的蘇-27(北約代號“側衛”)戰鬥機,烏克蘭就是其中之一。蘇-27是一種雙發、遠程截擊機/空中優勢戰鬥機。1992年初,新成立的烏克蘭武裝部隊(西裡爾字母轉寫成拉丁字母后為Zbroyni Syly Ukrayiny,縮寫為ZSU)總共擁有68架各種型號的蘇-27系列飛機,其機隊規模僅次於俄羅斯聯邦——後者從蘇聯手中繼承了規模最大的“側衛”機群。更有甚者,烏克蘭先後使用過的“側衛”系列戰機多達70餘架。

在烏克蘭裝備的“側衛”中,共有13架蘇-27P和41架蘇-27S(這54架為單座型),外加11架蘇-27UB和3架蘇-27UP(這14架為雙座型教練機)。蘇-27S和雙座型蘇-27UB是蘇聯空軍(VVS)裝備的能夠使用空對地武器的型號;而蘇-27P和蘇-27UP是供蘇聯國土防空軍(VPVO)使用的純截擊機,缺少對地攻擊能力,不過這也使它們不在《歐洲常規武裝力量條約》對作戰飛機的限制範圍之內。

來自蘇聯的遺產—烏克蘭曾坐擁世界上第二大蘇-27“側衛”機隊

烏克蘭空軍第831戰術航空旅的這架蘇-27UB1M(“藍色67號”)是目前唯一一架繼承自蘇聯空軍殲擊航空兵第831團的原裝雙座教練型“側衛”,可見其座艙蓋後面機背上衛星導航系統的小型白色天線,該特徵僅在接受過現代化升級的飛機上才有

今天,在經歷了長期的磨損老化和對外出售之後,烏克蘭空軍(西裡爾字母轉寫成拉丁字母后為Povitryani Syly,縮寫為PS)中總共還剩55架蘇-27系列飛機,其中包括37架蘇-27S、10架蘇-27P、6架蘇-27UB和2架蘇-27UP。這些飛機共裝備了兩支部隊,分別是駐米爾哥羅德空軍基地的第831戰術航空旅和駐奧澤爾涅(Ozerne)空軍基地的第39戰術航空旅。這兩個旅都隸屬於設在瓦西里基夫(Vasyl’kiv)的烏克蘭空軍中部司令部麾下。

來自蘇聯的遺產

最初,烏克蘭主要的“側衛”使用單位是前蘇軍殲擊航空兵第831團,這也是蘇聯空軍首個換裝新型蘇-27戰鬥機的單位。該團部署在米爾哥羅德空軍基地,接受部署在同一地點的殲擊航空兵第138師的指揮。1991年底,該團共裝備有37架飛機,包括33架蘇-27S戰鬥機和4架蘇-27UB教練型,略低於滿編情況下的40架飛機(34架戰鬥機和6架教練型雙座飛機,隸屬於三個飛行中隊和一個指揮小隊)。之所以不滿編,是因為有幾架飛機此前被轉入其他部隊或在事故中損失,另外還有1架雙座教練型飛機於1991年10月15日被送至白俄羅斯巴拉諾維奇市的第558飛機修理廠進行大修,顯然,這架飛機永遠不會再送回來了。除了1架蘇-27S和所有的蘇-27UB之外,這些“側衛”大都是1985至1986年間生產的早期批次。作為蘇聯空軍當時唯一一支全部裝備蘇-27的部隊,第831團在隨後的一系列改革中倖免於難且一直保留到了今天,併成了烏克蘭碩果僅存的原裝蘇-27部隊。

第二支原裝蘇-27部隊駐紮在克里米亞半島塞瓦斯托波爾附近的貝爾貝克空軍基地,是蘇聯國土防空軍下屬的殲擊航空兵第62團,該團隸屬於駐敖德薩的國土防空軍第60軍。作為國土防空軍下屬的部隊,該團之前一直在使用老舊的蘇-15TM和蘇-15UM“細嘴瓶”截擊機,並且剛剛開始換裝蘇-27。它也是蘇聯最後一支開始換裝蘇-27的部隊,並於1991年底接收了一個蘇-27中隊,包括11架蘇-27P戰鬥機和3架蘇-27UP教練型(這是當時最新式的“側衛”型號)。

第三支原裝蘇-27部隊是蘇聯海軍唯一的“側衛”部隊,即駐克里米亞薩基空軍基地的獨立艦載殲擊航空兵第100團,該團隸屬於設在當地的訓練中心,該訓練中心內有著名的全尺寸模擬“蘇聯海軍元帥庫茲涅佐夫”號航空母艦滑躍起飛甲板的地面訓練設施,即所謂的“尼特卡”(NITKA)系統。獨立艦載殲擊航空兵第100團的主要任務是為蘇軍訓練海航飛行員,教會他們如何從滑躍起飛的航空母艦上升空作戰。該團裝備有計劃部署到“庫茲涅佐夫”號航空母艦上的三種機型:蘇-27(第一中隊)、米格-29(第二中隊)和蘇-25(第三中隊)。由於艦載型蘇-27K(後改名為蘇-33)仍然處於原型機階段,因此在1986年5月,第一中隊開始接裝各種不同型號的蘇-27。至蘇聯解體時,該中隊共有16架飛機,包括7架蘇-27S、2架蘇-27P和7架蘇-27UB。由於第100團的教導單位身份,其雙座教練型飛機的數量比普通航空團多(普通航空團每個中隊2架)。

來自蘇聯的遺產—烏克蘭曾坐擁世界上第二大蘇-27“側衛”機隊

1989年11月1日,“海側衛”蘇-27K的首次著艦

除上述部隊之外,第四支原裝蘇-27部隊是設在阿赫圖賓斯克的蘇聯國防部第929國家飛行試驗中心下屬的第三局。該局總部位於克里米亞半島費奧多西亞附近的普里莫爾斯克(Primorske),是一處航空測試中心,用於對飛機和直升機及其相關武器設備開展海上試驗。該單位的飛機部署在附近的基洛夫斯克,至1991年底,其第一中隊實際使用的僅有1架蘇-27S。

在烏克蘭的服役情況

1992年3月17日,烏克蘭空軍(VPS)正式成立,這也標誌著許多改變和重組的開始,這些改變和重組將影響所有從蘇聯那裡“繼承”的部隊。首先,這些部隊的名字均被改為烏克蘭語,許多原部隊也改變了隸屬關係。殲擊航空兵第831團改名為烏克蘭空軍第831 殲擊航空團,其上級機構殲擊航空兵第138師得以保留,不過更名為烏克蘭空軍第138殲擊航空師,並隸屬於在敖德薩新成立的第5航空軍。

在烏克蘭空軍第831殲擊航空團中,最老舊的蘇-27S飛機是在1985年生產的,此時其機齡已接近其7年使用壽命的終點。烏軍方決定在扎波羅熱的第713飛機修理廠對其進行大修(該廠原本是專門大修米格-25的)。首架蘇-27於1993年抵達該工廠,並於1994年7月29日進行了第一次大修後的首飛。在成功完成了飛行試驗後,新機刷以獨特的新型迷彩(烏克蘭空軍的“碎片”迷彩塗裝方案)並重新交付給第831殲擊航空團。1996年8月29日,第713飛機修理廠更名為扎波羅熱國營“米格維修”飛機修理廠(MiGremont,ZDARZ)。除首架飛機外,還有更多的第831殲擊航空團的飛機在那裡進行了大修或延壽。

來自蘇聯的遺產—烏克蘭曾坐擁世界上第二大蘇-27“側衛”機隊

第831戰術航空旅的這架“藍色30號”蘇-27S採用的還是其最初的“碎片”塗裝方案,該塗裝是2004年在扎波羅熱國營“米格維修”飛機修理廠進行大修後應用的

2000年3月,烏克蘭空軍在波爾塔瓦新成立了第35航空大隊(縮寫為AvG或OP),用於執行作戰任務,並接管了所有的“精英”航空部隊,第831殲擊航空團自然也歸該大隊指揮。不過,第35航空大隊在2003年被解散,第831殲擊航空團復歸第5航空軍麾下,並被重組為第831殲擊航空旅。

獨立艦載殲擊航空兵第100團被重新命名為烏克蘭空軍第100艦載殲擊航空團,但很快就轉入第5航空軍麾下,並改為“常規”的戰鬥機單位——飛米格-29的第100殲擊航空團。該團的蘇-27都被移交給了第831殲擊航空團,只有1架蘇-27UB被移交給國家飛行試驗中心下屬的第三局。此時的第三局已直接被改名為“烏克蘭國家航空科學測試中心”(DANVT),其還接管了“尼特卡”聯合體,並且也隸屬於第5航空軍。“尼特卡”所有的飛機都由新成立的單位——位於基洛夫斯克的第168飛行測試聯合體(LVK)接管,包括最初的蘇-27S和新近獲得的蘇-27UB。之後,第100殲擊航空團將再度成為一支海軍部隊(第100艦載殲擊航空團),但該團在1996年底解散之前只能操作米格-29。烏克蘭國家航空科學測試中心後來直接隸屬於烏克蘭空軍司令部,中心下屬的第168飛行測試聯合體最終於2005年前後解散,其原有的蘇-27S飛機被賣往國外,而蘇-27UB則被移交給第831殲擊航空旅。

來自蘇聯的遺產—烏克蘭曾坐擁世界上第二大蘇-27“側衛”機隊

第831戰術航空旅的這架蘇-27UB(“藍色75號”)是該部隊接收的最後一架飛機——該機是2005年從第168飛行測試聯合體交付第831戰術航空旅的。該機於2010年在扎波羅熱國營“米格維修”飛機修理廠進行了大修,並在大修後採用了新的迷彩塗裝方案,在座艙左側後下方還噴繪了第831戰術航空旅的標誌圖案

1992年4月5日,烏克蘭防空軍(VPPO)成立,並接管了之前的蘇聯國土防空軍部隊。起初,除了將所有單位的名稱改為烏克蘭語外,並未採取別的什麼重大改變:原蘇聯國土防空軍殲擊航空兵第62團改名為烏克蘭防空軍第62殲擊航空團,但仍然隸屬於設在敖德薩的烏克蘭防空軍第60軍。在1996年年底之前,該團一直使用蘇-15和蘇-27戰鬥機;之後,該團轉隸烏克蘭空軍第5航空軍麾下,並改名為第62殲擊航空團。同時,該團從駐克里米亞薩基空軍基地的前獨立艦載殲擊航空兵第100團手中接管了米格-29,並最終將老舊的蘇-15截擊機悉數退役(該團也是世界上最後一支使用蘇-15的部隊)。由於該團現在下轄三個中隊(原有的一個蘇-27中隊和兩個米格-29中隊),因此它於1998年7月1日改番號為第9 殲擊航空旅,並繼續飛“側衛”和“支點”。2001年7月1日,該團被重新改編為第204殲擊航空團,飛米格-29,其所有的蘇-27均被轉移到駐奧澤爾涅空軍基地的第9殲擊航空團麾下,或者送往扎波羅熱國營“米格維修”飛機修理廠進行大修,然後賣到海外。第204殲擊航空團後來改名為第204戰術航空旅。

2001年底,烏克蘭空軍成立了一個新的使用“側衛”的單位,即駐紮在日托米爾附近的奧澤爾涅空軍基地的第9殲擊航空團,該團接受駐紮在利沃夫的第14航空軍的指揮。第9殲擊航空團之前隸屬於烏克蘭防空軍,也是烏克蘭最後一支使用米格-23的部隊,並從第204殲擊航空團和第831殲擊航空團那裡獲得了它的“側衛”。然而,作為使用蘇-27的單位,該團的存在時間是短暫的:2002年7月27日,當“藍色42號”蘇-27UP在利沃夫市的斯克尼伊夫(Sknyiv)機場墜毀後,該團“側衛”的飛行活動被減少到了最低限度。2003年,該部隊被改編為第9殲擊航空旅;2004年中期,其所有適航的蘇-27又被轉交到第831殲擊航空旅手中;2004年底,第9殲擊航空旅開始換裝米格-29。因此,當原先的烏克蘭空軍和烏克蘭防空軍在2004年12月1日合併為現在的烏克蘭空軍後,碩果僅存的裝備蘇-27的部隊僅剩第831殲擊航空旅了。第831殲擊航空旅接受新成立的烏克蘭空軍中部司令部的統轄,並於2007年10月更名為第831戰術航空旅。

來自蘇聯的遺產—烏克蘭曾坐擁世界上第二大蘇-27“側衛”機隊

第831戰術航空旅的這架蘇-27P1M(“藍色59號”)是2017年由扎波羅熱國營“米格維修”飛機修理廠交付的,是烏克蘭最新的“側衛”戰機之一

2008年,烏克蘭軍方再次決定為駐奧澤爾涅空軍基地的第9戰術航空旅(前第9殲擊航空旅)重新裝備蘇-27,於是該部隊開始接收第831戰術航空旅的“側衛”式戰機。由於飛機數量只夠裝備一箇中隊(包括自2004年以來一直留在奧澤爾涅基地的4架“側衛”),因此第9戰術航空旅在2011年重新改編為獨立第39戰術航空中隊,隸屬於駐瓦西里基夫的第40戰術航空旅。第40戰術航空旅是烏克蘭空軍中部司令部下轄的第三支戰鬥機部隊,主要裝備米格-29。

烏克蘭蘇-27的現代化升級

扎波羅熱國營“米格維修”飛機修理廠曾針對如何適度升級烏克蘭的“側衛”開展過研究工作,並在第831戰術航空旅的“藍色52號”蘇-27S上進行了簡短的試驗。該機在2010年10月下旬進行了大修,在大修的同時這架飛機安裝了“升級包”,然後由工廠方面進行了測試。2012年,“藍色52號”上所有的附加設備均被拆除,這架飛機於2012年3月26日以其接受現代化改進之前的原始配置狀態返回了基地。

來自蘇聯的遺產—烏克蘭曾坐擁世界上第二大蘇-27“側衛”機隊

正在扎波羅熱國營“米格維修”飛機修理廠擁擠的主廠房內進行大修的蘇-27

第一架正式參與升級項目的飛機是“藍色71號”蘇-27UB,該機於2012年8月下旬進行了大修。在完成工廠測試後,飛機進入了國家試驗階段,國家試驗至2015年5月結束。不過,烏克蘭國防部早在2014年8月5日就正式接受了該升級計劃。完成此升級計劃的飛機在其原始型號後添加了“1M”的後綴以作區分,如蘇-27P1M、蘇-27S1M、蘇-27UB1M或蘇-27UP1M。除了該升級項目,烏克蘭方面還引入了包括新式BUR-4-1-10-01飛行數據記錄儀在內的其他飛行數據收集/分析系統和控制設備(PAK“斯拉夫蒂奇-BUR-27”系列)。

來自蘇聯的遺產—烏克蘭曾坐擁世界上第二大蘇-27“側衛”機隊

扎波羅熱國營“米格維修”飛機修理廠現代化升級計劃的“先導機”是上面這架隸屬於第831戰術航空旅的蘇-27UB1M(“藍色71號”)。機身上的“В-1831М1”字樣表示這是第831戰術航空旅(後面的“831”)下屬第1中隊(前面的“1”)的“殲擊機”(烏克蘭語轉譯成拉丁字母后寫作“Vynyshchuvach”,縮寫為“V”,在烏克蘭語所用的西裡爾字母中,“V”相當於“В”),後面的“М1”表示這架飛機已經接受了現代化升級

不過,烏克蘭國防部並未採取完全的升級改造措施:未進行升級的組件似乎包括VOK-27瞄準計算機,該計算機可通過新的衛星導航系統讓飛機獲得投擲空地武器的能力,之所以“遺漏”了這一組件,可能是因為烏克蘭空軍的蘇-27主要執行空對空任務所致。儘管如此,衛星導航和其他納入了升級計劃的組件顯著提升了飛機的導航能力,並將對目標的探測距離擴大了30%。

完成了現代化改進的“藍色71號”蘇-27UB1M已於2014年8月5日正式服役。在2015年10月14日於扎波羅熱舉行的儀式上,烏克蘭總統佩羅特•波羅申科正式將這架“藍色71號”蘇-27交付其原來所屬的部隊——駐紮在米爾哥羅德的第831戰術航空旅。第一架接受現代化升級的單座型蘇-27P1M“藍色58號”也是在扎波羅熱國營“米格維修”飛機修理廠進行大修的,其特徵是機背上的白色衛星導航天線。經烏克蘭升級後的“側衛”曾於2016年6月19日在斯克呂斯楚普(Skrydstrup)舉行的丹麥航空展上首次亮相。

來自蘇聯的遺產—烏克蘭曾坐擁世界上第二大蘇-27“側衛”機隊

蘇-27UB1M(“藍色71號”)座艙蓋後面的機背上有一個白色的衛星導航天線

烏克蘭空軍對其“側衛”機隊進行的升級主要有以下方面:

(1)升級了雷達,改進後的雷達具有更遠的目標探測距離和更強的抗干擾能力,並且用新的元器件替換了之前RLPK-27(N001“米奇”)雷達中的老舊部件。

(2)改進了導航能力,能夠使用民用和(或)西方的軍事設施進行導航,如安裝了與GPS/GLONASS相兼容的SN-3307-02衛星導航系統,整合了儀表著陸系統/甚高頻全向信標(VOR/ILS)的Kurs-93M-V導航系統。

(3)採用了與ICAO(國際民航組織)兼容的A-511版本的30應答器和MSD-2000V型DME/TACAN信號接收器。

(4)採用固態存儲器的新型飛行數據記錄儀和飛行員告警系統,如用SAVR-27U音/視頻錄製系統取代了之前的照相槍和錄音機,採用了Ekran-02M-3飛行員告警系統(雙座教練型飛機上採用的是Ekran-UB-02M-3系統),還採用了新型BUR-4-1-10-01飛行數據記錄儀,該記錄儀也能記錄SAVR-27U系統和Ekran-02M-3系統的數據。

(5)改進了無線電系統,原裝的R-800L1型Lun-1甚高頻/特高頻無線電系統升級到了R-800L1M標準。

來自蘇聯的遺產—烏克蘭曾坐擁世界上第二大蘇-27“側衛”機隊

RLPK-27雷達是蘇-27升級的一項內容

頓巴斯戰事

2014年春季,隨著俄羅斯“吞併”克里米亞,再加上之後在頓巴斯地區爆發的軍事對峙行動,導致烏克蘭空軍各航空部隊的活動水平急劇上升,裝備蘇-27的部隊也不例外。為了對抗可能從東方發動的“入侵”,烏克蘭空軍所有適航的飛機開始定期飛行,旨在使飛行員達到所需的戰備水平。與此同時,許多封存的飛機開始送回其所在部隊重新服役,或被送到飛機修理廠進行大修。許多前不久從現役部隊中撤裝並封存起來的蘇-27(特別是21世紀初在扎波羅熱國營“米格維修”飛機修理廠大修過的那些,或者是在20世紀90年代後期進行過延壽的蘇-27)很快又回到了空中。與此同時,獨立第39戰術航空中隊和第831戰術航空旅封存的其他飛機也被送往扎波羅熱國營“米格維修”飛機修理廠進行大修。

來自蘇聯的遺產—烏克蘭曾坐擁世界上第二大蘇-27“側衛”機隊

由扎波羅熱國營“米格維修”飛機修理廠大修後的蘇-27會採用烏克蘭空軍專門設計的“數碼迷彩”塗裝方案(該塗裝方案從2012年起開始應用)

2014年3月初,當俄軍“繳獲”了第204戰術航空旅的基地和所有的飛機後,烏克蘭空軍南部司令部麾下碩果僅存的戰鬥機部隊——駐紮在貝爾貝克、飛米格-29的第204戰術航空旅實際上已經沒有戰鬥力了。為了維持烏克蘭對該國南部地區的完全控制,第831戰術航空旅立即從尼古拉耶夫附近的庫巴基諾(Kul'bakino)空軍基地派出4架蘇-27戰鬥機,並開始直接在烏克蘭空軍南部司令部的指揮下開始執行“快速反應警戒”(QRA)任務。

隨著烏軍方從2014年4月中旬起在頓巴斯地區開始了所謂的“反恐行動”(ATO),烏空軍的蘇-27也開始在該地區保持不斷的戰鬥空中巡邏,以支援地面部隊。它們常常進行“武力展示”活動。在這些任務中,無論是單架飛機還是兩架飛機,烏克蘭的“側衛”都會在極低的高度上飛越對方的人群或著名的熱點地區(如頓涅茨克、克拉馬托爾斯克和盧甘斯克),並亮出它們翼下掛載的空空導彈。這類動作也是為了打擊各種“反對派武裝”的士氣。

來自蘇聯的遺產—烏克蘭曾坐擁世界上第二大蘇-27“側衛”機隊

第831戰術航空旅的這架蘇-27S(“藍色30號”)是2006年在扎波羅熱國營“米格維修”飛機修理廠大修後採用烏克蘭空軍最初的“碎片”迷彩塗裝方案的最後一架飛機,也是僅有的三架仍然採用這種塗裝方案的飛機之一,另外兩架是“藍色27號”和“藍色41號”

最後一次所謂的“武力展示”任務是在2014年6月2日進行的,當時,第831戰術航空旅的“藍色27號”蘇-27S在盧甘斯克州的米爾尼(Myrny)郊區進行了幾次低空通場——那裡的親俄武裝已經開始猛烈攻擊當地的烏克蘭邊防部隊。這架飛機在地面火力的打擊下輕微受損,但最終設法安全返回了基地。在此之後,與米格-29相比,在這場衝突中,對蘇-27的直接使用僅限於“反恐行動”區域的空中優勢任務,這一任務是至關重要的。2014年8月下旬,人們經常注意到烏克蘭的蘇-27在定期巡邏任務中從高空飛越開展“反恐行動”的區域,包括在對方控制的領土上空飛行。許多蘇-27飛行員因參戰而獲得嘉獎,其中僅第831戰術航空旅就在開展“反恐行動”的區域上空進行了160次戰鬥飛行。

2015年初,當第204戰術航空旅(當時也部署在庫巴基諾空軍基地)從“克里米亞事件”中恢復實力並再度裝備了足夠數量的飛機後,它接手了庫巴基諾空軍基地的蘇-27部隊執行的“快速反應警戒”任務。不過,“側衛”並沒有離開烏克蘭空軍南部司令部,相反,它們轉移到了沃茲涅申斯克(Voznesensk)附近的馬爾特尼夫卡(Martynivka)預備役空軍基地。2015年9月下旬,第831戰術航空旅下屬的分隊再次部署到位於敖德薩國際機場的什基爾尼(Shkil'nyy)軍用停機坪。這支分隊由3架蘇-27組成,包括2架執行“快速反應警戒”任務的飛機和1架備用飛機,它們定期輪換。2018年9月底,在第204戰術航空旅轉移到盧茨克(Lutsk)空軍基地並接受烏克蘭空軍西部司令部的指揮之後,那支由3架蘇-27組成的部隊就成了烏克蘭空軍南部司令部麾下唯一一支執行“快速反應警戒”任務的戰鬥機部隊。

2015年10月,首架進行了現代化升級的蘇-27在第 831戰術航空旅正式投入使用。從那時起,所有在扎波羅熱國營“米格維修”飛機修理廠接受大修後交付給該部隊的“側衛”都進行了升級。有趣的是,獨立第39戰術航空中隊沒有接收任何改裝升級的飛機,其所有的飛機都只接受過大修。

2014年發生的一系列事件在改善烏克蘭空軍那兩支蘇-27部隊的適航水平方面發揮了重要作用。許多封存的飛機重新服役,其中大部分是在扎波羅熱國營“米格維修”飛機修理廠完成了大修之後(總共有15架,其中8架正在進行現代化改進)。改進升級顯著提升了烏克蘭老舊的蘇-27機隊的戰鬥力,並使其不至於顯得太落伍。

隨著時間的推移,適航飛機的數量逐漸達到了這兩支部隊的滿編數量(三個齊裝滿員的中隊,每個中隊裝備12架飛機),這種情況在整個烏克蘭空軍中是前所未有的。毫無疑問,在2018年年初,駐紮在奧澤爾涅空軍基地的獨立第39戰術航空中隊改編成了一個齊裝滿員的航空旅——第39戰術航空旅。這是一種不錯的情況,意味著烏克蘭空軍不僅正在努力維持目前的適航水平,還要進一步改善之。在米爾哥羅德空軍基地,仍然存放著第831戰術航空旅的15架蘇-27,其中一些無疑很快將在扎波羅熱國營“米格維修”飛機修理廠進行大修和現代化改造,並重新分配給第39戰術航空旅,以組建其第二中隊。在這批飛機中,第一架飛機(“藍色47號”)已於2017年年底被送到扎波羅熱國營“米格維修”飛機修理廠進行升級。該機在2018年3月交付第39戰術航空旅,並在改頭換面後成為“藍色21號”。這是第一架被升級至蘇-27S1M標準的戰鬥機,也是奧澤爾涅基地的第一架現代化“側衛”。緊隨其後進行升級的是“藍色31號”,該機已於2018年12月1日正式交付部隊。

最近的情況

關於烏克蘭空軍的蘇-27,最近值得關注的一件是“晴空2018”(Clear Sky 2018)多國演習,演習在斯達科斯坦尼夫(Starokostyantyniv)空軍基地舉行,該基地是第7戰術航空旅的駐地,也是烏克蘭唯一裝備蘇-24“擊劍手”戰鬥轟炸機的部隊。演習從2018年10月8日開始,至19日結束。這類演習的重點是讓烏克蘭空軍人員熟悉北約的操作流程,以便於未來的訓練和聯合作戰。在烏克蘭空軍的兩支“側衛”部隊中,至少有7架蘇-27參加了演習,其中包括來自第831 戰術航空旅的4架蘇-27P1M(“藍色56號”“藍色57號”“藍色58號”“藍色59號”)和2架蘇-27UB1M(“藍色70號”“藍色71號”),以及來自第39戰術航空旅的1架蘇-27S1M(“藍色21號”),所有這些飛機都接受過大修和現代化升級改造。烏克蘭空軍的其他飛機也參加了這次演習。不幸的是,在演習期間,剛在扎波羅熱國營“米格維修”飛機修理廠進行過大修和現代化升級的“藍色70號”蘇-27UB1M在10月16日的一次訓練飛行中意外墜毀,事故導致兩名飛行員不幸喪生,他們是伊萬•彼得連科上校(Ivan Petrenko,他是總部設在第聶伯羅的烏克蘭空軍東部司令部的航空兵頭頭)和來自美國加利福尼亞州空中國民警衛隊的賽斯•“傑思羅”•內林中校(Seth Jethro Nehring,他是部署在弗雷斯諾空中國民警衛隊基地的第144戰鬥機聯隊下屬的第194戰鬥機中隊的一名高級軍官)。

來自蘇聯的遺產—烏克蘭曾坐擁世界上第二大蘇-27“側衛”機隊

墜毀的“藍色70號”蘇-27UB1M

儘管演習因這一悲劇事件的發生而多多少少受了些影響,但其目標已成功實現,並且預計在未來的演習中,人們會有幸目睹烏克蘭空軍的戰鬥機被臨時部署到周圍北約成員國的空軍基地。升級改進後的蘇-27戰鬥機將被用來執行這些任務,因為“側衛”完全有能力在西方國家的軍事設施中起降運作。

就在“藍色70號”蘇-27UB1M墜毀兩個月後,2018年12月15日,烏克蘭空軍的第二架“側衛”墜毀了,這是一架來自第39戰術航空旅的蘇-27S(“藍色55號”),該機在最後進場時在奧澤爾涅空軍基地墜毀,墜毀前該機正在進行惡劣天氣條件下的定期訓練飛行。飛行員亞歷山大•福緬科(Oleksandr Fomenko)少校未能彈射並不幸遇難。儘管如此,烏克蘭的“側衛”飛行員們並未被嚇倒,他們繼續磨練自己的技能,以便做好準備在各種天氣條件下履行自己的職責。

來自蘇聯的遺產—烏克蘭曾坐擁世界上第二大蘇-27“側衛”機隊

在本次墜機事故中遇難的烏克蘭空軍第39戰術航空旅的蘇-27S飛行員、45歲的亞歷山大•福緬科少校。他的飛機墜毀在距離奧澤爾涅機場跑道1.5千米遠的地點

原文所附材料一:第831戰術航空旅簡史

第831戰術航空旅的歷史始於1941年11月27日,這一天,該單位在克拉斯諾沃茨克(Krasnovodsk,今天土庫曼斯坦的土庫曼巴什)正式成立,當時是蘇聯空軍殲擊航空兵第659團,裝備老舊過時的伊-15比斯戰鬥機。二戰期間,該團相繼換裝了雅克-1、雅克-7和雅克-9戰鬥機,並先後在俄羅斯、烏克蘭、摩爾多瓦、羅馬尼亞、南斯拉夫、匈牙利和奧地利等地進行過戰鬥。

1944年12月29日,該團在參加幫助解放多瑙河港口城市加拉茨(Galati,位於今天的摩爾多瓦境內)的戰鬥後被授予了“加拉茨”光榮稱號。1945年,該團榮獲三級庫圖佐夫勳章,以表彰該團在跨過多瑙河的戰鬥中的表現,之後該團因在奪取布達佩斯的戰鬥中發揮的作用而被授予紅旗勳章。截至1945年,該團的完整番號是“榮膺三級庫圖佐夫勳章的紅旗加拉茨殲擊航空兵第659團”。1945年5月歐戰結束時,該團位於奧地利境內的明興多夫(Münchendorf)機場,隸屬於殲擊航空兵第288師。

來自蘇聯的遺產—烏克蘭曾坐擁世界上第二大蘇-27“側衛”機隊

這就是蘇聯最高蘇維埃主席團1942年5月設立的“三級庫圖佐夫勳章”,以表彰在蘇聯紅軍中作戰指揮得力的“團營級軍官”,共頒發3328枚

1945年7月,殲擊航空兵第288師及其下屬單位轉移到羅馬尼亞境內的機場,並於1947年10月移防至烏克蘭——殲擊航空兵第288師部署至米爾哥羅德空軍基地,殲擊航空兵第659團被部署到基輔附近的鮑里斯皮爾(Boryspol)。1949年1月10日,上述部隊單位被重新命名,殲擊航空兵第288師被重新命名為殲擊航空兵第138師,殲擊航空兵第659團也成了殲擊航空兵第831團。

更改番號之後,殲擊航空兵第831團重新裝備了米格-15(1949年)、米格-17(1951年)、米格-21PFM(1966年)、米格-21SM(1968年)和米格-21比斯(1973年)等機型。1977年,該團移防至米爾哥羅德空軍基地,並於1985年成為第一支換裝新型蘇-27戰鬥機的蘇聯空軍前線航空兵部隊。該團裝備的首批6架蘇-27於1985年11月10日抵達,並於1986年10月27日完成了作戰換裝。

1992年1月13日,殲擊航空兵第831團的官兵宣誓效忠烏克蘭,該部隊轉入在敖德薩新成立的第5航空軍的第138殲擊航空師麾下,成為第831殲擊航空團。2000年3月,該單位又接受在波爾塔瓦的第35航空大隊(執行作戰任務)的指揮。有趣的是,根據2000年10月30日的一項法令(該法令確認了所有之前蘇聯時代部隊的頭銜和榮譽稱號),由於文書錯誤,該部獲得了一個“近衛”頭銜。因此,該部隊的完整官方番號成了“榮膺三級庫圖佐夫勳章的紅旗加拉茨近衛第831殲擊航空團”。

2003年,第35航空大隊被解散後,第831殲擊航空團被直接劃撥給第5航空軍,並且在2003年8月1日被重新改編為第831殲擊航空旅。2004年年底,新的烏克蘭空軍(由原先的空軍和防空軍合併而成)成立後,該部隊於2005年1月25日起轉入新創建的烏克蘭空軍中部司令部麾下。

2007年10月,該部隊獲得了現在的番號:第831戰術航空旅;而在2008年8月21日,該旅又獲得了新的“米爾哥羅德”榮譽稱號,以表示其當前駐地。因此,該部隊此時的完整番號是“榮膺三級庫圖佐夫勳章的駐米爾哥羅德紅旗加拉茨近衛第831戰術航空旅”。然而,這種情況在2015年11月18日又發生了變化,當時,所有部隊在二戰期間獲得的勳章和榮譽稱號都因烏克蘭的“去共產主義化”活動而取消,因為烏克蘭取消了所有“共產主義時期”的符號標誌和榮譽稱號。顯然,由於另一個文書方面的錯誤,其頭銜“米爾哥羅德”也被取消,但“政治不正確”的“近衛”頭銜仍然存在,於是,該部隊的完整番號變成了“近衛第831戰術航空旅”。這一番號在2016年8月22日又進行了修改,“近衛”頭銜最終被拿掉。現在,該單位的全稱只剩下了“第831戰術航空旅”。

第831戰術航空旅經常被稱為“A1356部隊”,現在由奧勒•佩利沃達(Oleh Palyvoda)上校指揮。該旅下轄兩個戰鬥機中隊,共裝備有25架所有型號的蘇-27和4架L-39“信天翁”(自2012年起投入使用)。“信天翁”教練機都進行了大修,升級後的L-39M1從2018年下半年起開始交付。

表1. 第831戰術航空旅現役的“側衛”戰機

來自蘇聯的遺產—烏克蘭曾坐擁世界上第二大蘇-27“側衛”機隊

原文所附材料二:第39戰術航空旅簡史

第39戰術航空旅的歷史始於1942年6月3日,這一天,該單位在俄羅斯的巴蓋伊-巴拉諾夫卡(Bagay-Baranovka)機場正式成立,當時是蘇聯防空兵部隊下屬的殲擊航空兵第894團。該團是通過將當地兩個裝備雅克-1的防空戰鬥機中隊整編在一起而組建的。1944年,該團重新裝備了“颶風”式戰鬥機,並在當年晚些時候接收了一批雅克-7B戰鬥機。最終,該團在1945年又重新裝備了雅克-9。

二戰期間,該團曾從各類機場起飛執行任務。最終,1944年9月7日,該團抵達了位於日托米爾附近的索科莫羅科伊(Skomorokhy)機場,負責保護烏克蘭首都基輔和該地區的重要鐵路線。該團現在仍駐紮在這一地點,不過1959年機場改名為“奧澤爾涅”。在戰後的歲月裡,該團先後裝備過米格-9(1950年)、米格-15(1953年)、蘇-9(1959年)和米格-23ML(1979年),最終在20世紀80年代接收了改進型米格-23MLD。1991年夏天,當蘇聯開始崩潰時,該團隸屬於總部設在利沃夫的國土防空軍第28軍。

1992年1月18日,該部隊宣誓效忠烏克蘭,並改番號為烏克蘭防空軍第894殲擊航空團,仍然受烏克蘭防空軍第28軍的指揮。1995年,該團被劃撥烏克蘭空軍麾下,並於1995年12月1日重組為第208航空基地,隸屬於設在伊萬諾-弗蘭契夫斯克的第6殲擊航空師,是總部位於利沃夫的第14航空軍的一部分。1997年12月1日,該團再次改編為第9殲擊航空團,仍然受第6殲擊航空師指揮。

雖然該部隊裝備的米格-23MLD原本應該換為米格-29,但在2001年8月,該部隊開始換裝蘇-27,並接收了來自第204殲擊航空團和第831殲擊航空團的飛機。該部隊首次駕駛“側衛”的訓練飛行是在2001年10月31日進行的。隨著第6殲擊航空師的解散,該單位自2002年以來便直接隸屬於第14航空軍。

2003年8月1日,該部隊重組為第14航空軍下屬的第9殲擊航空旅。2004年,其所有適航的蘇-27都被移交給了第831殲擊航空旅。新的烏克蘭空軍(縮寫為PS,此前的烏克蘭空軍縮寫為VPS)於2004年年底成立後,該部隊轉受烏克蘭空軍西部司令部的控制,並開始接裝米格-29。然而,到2008年,該單位又被改番號為“第9戰術航空旅”,並再次決定重新裝備蘇-27。在這種情況下,該旅開始將其所有適航的米格-29都移交給了其他裝備米格-29的部隊,並從第831戰術航空旅接收了2架蘇-27。這些“側衛”式飛機在2009年年初被用於對第9戰術航空旅的飛行員進行再訓練——當時,該部隊重新轉受烏克蘭空軍中部司令部的指揮。

來自蘇聯的遺產—烏克蘭曾坐擁世界上第二大蘇-27“側衛”機隊

全副武裝、採用標準空對空掛載的蘇-27UB(“藍色69號”)

由於第9戰術航空旅只有一個蘇-27中隊,因此它在2011年重組為總部設在瓦西里基夫的第40戰術航空旅麾下的獨立第39戰術航空中隊。不久之後,獨立第39戰術航空中隊接收了2架L-39“信天翁”教練機。最終,自2018年1月1日起,獨立第39戰術航空中隊重組為一個下轄兩個中隊的成熟的航空旅,它現在是直接受烏克蘭空軍中部司令部指揮的第39戰術航空旅,被稱為“A1435部隊”,指揮官是奧雷克西•扎哈爾楚克(Oleksiy Zakharchuk)上校。第39戰術航空旅目前擁有14架現役飛機,包括12架蘇-27和2架L-39。

表2. 第39戰術航空旅現役的“側衛”戰機

來自蘇聯的遺產—烏克蘭曾坐擁世界上第二大蘇-27“側衛”機隊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