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裡的“另類”打工者

在千千萬萬農民工中,老王夫婦絕對算得上是“另類”,他們趕著四頭騾馬,奔波在現代運輸設備,無法抵達的山道石階小路,每天上山下山幾十趟,將景區建設所需的磚頭、瓦塊、水泥、鋼筋、木材等建築材料,運抵施工現場,由於要經常轉換工地,牲畜落腳的地方也不好找,所以他們只能選擇居無定所,大多時候要露宿在野外臨時搭建的工棚內。

城市裡的“另類”打工者

老王,70年出生於江西贛州的一個小村莊,從曾祖父開始,幾代人都是村裡的飼養員兼馬車伕,等他中學畢業,農村改革實行聯產承包責任制,村裡的牲口也分給了各家各戶,子承父業的願望落空了,但村裡那架破舊不堪的馬車,在父親強烈請求下,還是分到了他們手中,於是他隨父親做起了“車老闆兒”,走村串鄉幫人犁地和運輸莊稼,偶爾也能承攬一些,中短途運送物資的活兒,當時交通運輸行業不發達,馬車運輸還有一定市場,幾年下來也積攢了一些家底兒。

隨後蓋房娶妻生子,接連幾件人生大事,積蓄也掏空了。拖拉機、汽車也把馬車運輸擠兌的沒了用武之地。於是他同許許多多農村小夥一樣,踏上了打工之路,先後做過建築工地小工,瓦工、鋼筋工、抹灰工。總之都是一些又髒又累的活兒,但是錢也沒有積攢下幾個,身體卻添了不少毛病。但是人到中年正是吃緊的時候,上有年近八旬的父母,下有兩個上大學的孩子,不掙錢這日子是沒辦法過下去的。

2000年3月他又跟隨一幫同鄉,來到了福建寧德,幫人在山上修廟,由於山高路窄,運送建材的車輛無法抵達山頂,只能卸在山下,再用人工肩挑背扛往上運,效率非常低。由此他萌發了重操舊業的想法,於是他果斷拿出兩萬積蓄,到山東買來四匹剛滿週歲的騾子,並配齊了鞍座和筐簍,一邊調教一邊開始了“馬幫”生涯。

城市裡的“另類”打工者

騾子是馬和驢的雜交後代,沒有生殖能力,而且脾氣倔犟,性子急,但勁大腳力好,非常適合山地馱運。憑著從小與騾馬牲畜打交道,以及父輩傳授的經驗,歷經三個月的磨合調教,四匹野性十足的騾子,很快服服帖帖上道兒了,一人趕著四條牲口,半天的運送量就抵20個人一天的奔忙。起先依據路程遠近,磚瓦每塊2-4毛錢,沙子一方50-60元,後來分別長到5-8毛和70-80元,平均下來每天有近千元的收入。

但一天跑下來渾身上下痠疼,小腿肚子轉筋。騾子也累得吃完草料,就臥地不願起來。老王就和騾子躺一起,昏昏入睡。第二天早早起來,又開始一天的忙碌。

城市裡的“另類”打工者

苦累還不算什麼,用老王的話說,習慣了就好了。最難以忍受的是別人的白眼兒和刁難,城市街道不讓進,還要牲口的免疫證、健康證,特別是轉換工地的時候,只能挑小路夜晚動身,搞得像做賊似的,而且路上耽誤的時間太多,感覺每天賺的不少,但是每年滿打滿算幹不了200天,除去飼料防疫的錢,一年也剩不下多少。好在經過十來年的積澱,老王與十幾家施工企業建立了良好的合作關係,也算是訂單生意了吧。

哪一個細分行業都得有人去做,有需求就有機遇,雖然“馬幫”這個行當,看上去有點兒另類,但畢竟是老王抓到的機遇,而且他們還會繼續做下去!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