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個老員工的哭訴:老牌企業倒閉,出門被瞧不起,穩定思維害了你

在8月底的時候,我發表過一篇關於35歲中年危機的文章。這篇文章的爭議很大,給我留言的大部分都是30-40歲之間的讀者,其中,有一個讀者的留言讓我印象深刻:

一個老員工的哭訴:老牌企業倒閉,出門被瞧不起,穩定思維害了你

她這樣說:35歲以上,上有老,下有小,才穩定不會輕易換工作。年輕的固然有衝勁,但也隨意性強,說不幹就不幹

按照讀者的觀點,我的理解是35歲中年人由於有家庭的負擔,所以不會輕易去跳槽,他們追求更穩定的生活節奏,而年輕人則相反。因此,這年齡層的人對於企業來說是相對有保障的,為企業節省了招聘成本和培訓成本,中年危機只不過是一種社會製造出來的恐懼感而已。

這網友的想法並非個案。

無獨有偶,就在月初,我在大學群裡看到了同學們的對話,背景大致是這樣的:

同學A調了崗位,部門就只有他和領導二人,領導出差了,他就自由自在,無人管,看電影,聽音樂,刷抖音,怎麼都可以。

同學B是做出納的,經常需要外出辦事,一旦辦完事,就可以喝杯奶茶,逛逛街,到點了就回公司打卡。

他們不約而同地炫耀自己輕鬆的工作,併發出感嘆:希望能做到退休!

一個老員工的哭訴:老牌企業倒閉,出門被瞧不起,穩定思維害了你

面對工作穩定性的問題,我在想,真的會有做到退休的工作嗎?

就在昨天,我開車途中收聽讀書會分享時,聽到一句話:所謂的穩定,只不過是在浪費生命。這句話讓我當頭棒喝,我們追求所謂的穩定,無非就是希望人生中不要出現波瀾曲折,只要四平八穩地按部就班就好。實際上,人生不確定因素很多,一旦有變卦,還沒等到你反應過來,危機就來了。

因此,我還是想跟大家說說,為什麼工作越穩定,越容易害了你的話題。

01

追求穩定的工作並沒有錯,錯就錯在你的穩定思維

很久以前聽到一個“新飛冰箱倒閉了,員工出門買菜被瞧不起”的新聞。1984年創辦的新飛冰箱在那時是國內數一數二的龍頭企業,作為員工也自豪。但如今,老牌企業倒閉,老員工流離失所,網上流傳著一個員工的自述:

1994年旺季,工廠一個月給我開了1700元的工資,而當時的平均工資是四百元左右。當年新飛一發工資,員工就擔心下班被打劫。穿著新飛的制服去相親,遠比西裝革履要管用!以前新飛人穿工服去買菜,菜市場的老闆開價總要高一點,知道新飛人有錢,而現在他們知道新飛人沒錢,直接報底價!

這種落差讓人唏噓,新飛員工曾認為跟著穩定的企業就會有穩定的未來,殊不知,龍頭企業也有倒閉的一天,所謂的鐵飯碗比玻璃更脆弱。

一個老員工的哭訴:老牌企業倒閉,出門被瞧不起,穩定思維害了你

而就在上週末,我看了一本由塔勒布所寫的《反脆弱》,書中有一句話對我震撼很大,對於“追求穩定工作就一勞永逸”的話題,有了更好的反擊。它是這樣說的:

由於世界不可預測的事越來越多,導致它的脆弱性越來越強。

誰會相信,高速公路將會取消收費崗位,改用電子ETC收費呢?

誰會相信,不久將來,銀行會取消櫃檯人工辦理服務,改用“流程機器人”呢?

是啊,世界本來就多變,它越是不可預測,脆弱性越大,而你越無法掌控它,內心自然會慌張。因此,在這種情況下,為了避免這種不確定性帶來的影響,我們情願努力去維持它的原貌和穩定性,墨守成規,希望減少它的動盪因素帶來的變化,久而久之,穩定的思維就根深蒂固了。

馬東在《奇葩說》裡說過的一句話:

你可能委屈,也可能不服,但你被淘汰了。

這多麼現實啊!

一個老員工的哭訴:老牌企業倒閉,出門被瞧不起,穩定思維害了你

02

你需要的不是能做到退休的工作,而是一種自救的能力

這件事,我思考過一陣子,然後我下了一個決定,這一切對於我來說,真的是剛剛好。

在前些年,任泉在微博上宣佈息影。隨後,他進軍投資行業,從演員到商人再到投資人,任泉完成了幾級跳躍。在演藝事業起步的階段而選擇息影,息影后做生意創業,創辦了餐飲品牌“蜀地傳說”,分店遍佈全國,還不斷擴展生意版圖,美容院、酒吧……生意越做越大後,他隨即又把事業重心放在了投資上,入股華誼兄弟。

為什麼不好好待在成功的領域裡堅持耕耘,非要跳出來嘗試不同的領域,折騰自己

任泉解釋:

我覺得人有的時候經常要思考,不能留戀你所謂的那種美好,我要思考在我40歲的時候我應該做什麼更有優勢。我做了十五年的演員,非常喜歡也非常尊重這個職業,但十五年後,覺得演員是一個很被動的職業,有戲拍就忙兩三個月,沒有拍戲就等於失業,對於年輕人來說這種工作節奏是一種折磨。

我認為,任泉能轉型成功並不是偶然,他明白了一個道理:人生充滿隨機事件,而且往往不以人的意志為轉移,不可預測的事情越多,我們被摧毀的機會就越多。我們不是隻守著眼前的穩定,拒絕變化。

他這番話給我們提了個醒:

1、要居安思危,不要迷戀眼前的美好;

2、具有長遠目光,思考5年後,10年後自己能在哪方面更有優勢;

3、不要拒絕變化。

你不去改變,時代就推動你去變,推不動,你只能噗通被絆倒,自救能力才是你最穩定的能力。

一個老員工的哭訴:老牌企業倒閉,出門被瞧不起,穩定思維害了你

03

3種方法,讓你實現反敗為勝,將被動變主動

首先大家先來聽一個著名的思想實驗——火雞原理:

一隻火雞每天享受著農場主提供的食物,安穩度日,並且以為這種好日子沒有盡頭。直到有一天,農場主像往常一樣走來,卻出乎意料地抓走了火雞,要把它殺掉,因為感恩節到了。

這結局讓人可惜,但也出現了一個反火雞事件:火雞在感恩節那天沒有被殺,反而被當作鳳凰被供養著。

出現兩種不同的效果,從被殺到被供養,足以說明我們人生會有不同的可能性,如何實現反敗為勝,扭轉局面呢?不妨,來運用以下3個方法:

一、過度補償機制

過度補償的本質就是個體不僅要彌補某一方面的不足,實現正常的補償,還要努力使自己補償的結果超越普通人,形成一種優勢。

這機制運用到我們身上,就是首先找到了自身恐懼的東西,例如,我們害怕公司裁員,降薪,再就業等,然後直面它,並勇敢去觸碰它。有了第一次嘗試後,你才知道,最壞的結果也不過是如此,我現在能承受的,將來也能有方法應對,讓自己變得強大起來。

以我大學群的同學為例,他們渴望穩定清閒的工作不被改變,最好做到退休。其實這是很被動的,我建議他們使用過度補償機制,先跳出舒適環境,去做不同的嘗試,例如考會計證,讀一門專業課程,甚至出去面試一下。直到察覺自己的差距,然後才有動力去改變現狀,讓自己保持最佳的狀態,即使公司倒閉,也能將自己的損失減到最低

一個老員工的哭訴:老牌企業倒閉,出門被瞧不起,穩定思維害了你

二、槓鈴策略

所謂槓鈴策略是指採取的策略由兩個極端條件組成,中間空無一物,而不是單獨的中庸模式。通俗來講,就是在確保穩妥的情況下,花費最小的時間、精力、金錢去做冒險的事情,即使失敗了,損失也小,成功了,也可能獲得高收益。

為了更好地讓大家理解槓鈴策略的使用,我舉2個例子:

我的大學書法老師,他任教15餘年,但工資漲幅遠不及物價上升速度。於是,他利用空閒時間,在網上開設課程賣課。做成功的話,可以增加名氣和收入,為自己的教師生涯增添一筆色彩,如果賣不了,也權當一次線上體驗,這對他的職業毫無影響。

又比如,阿里的蔡崇信曾說:為什麼我要放棄580萬年薪,拿500元月薪跟馬雲合作?因為我是耶魯大學畢業生,幹不成再找工作也沒有難度。

無論是大學老師還是蔡崇信,他們都在秉持槓鈴策略,讓人生增添多個可能性。

而對於追求穩定工作的人來說,無非就是害怕冒險,擔心會有損失。因此,槓鈴策略非常適合他們,既能保持本職工作不受影響,又能開創一條路來實現自我提升,為自己找到多條出路。

我建議大家要遵從以下幾點:

首先,直面恐懼,並敢於觸碰它;

其次,以本職為中心,輻射到四周,尋找能昇華你本職工作的事;

最後,儘管去試錯,失敗也沒關係,它並不影響你的工作。

槓鈴策略正好彌補了人性中規避風險的心理,以及增強了渴望獲得成就的自信感。

一個老員工的哭訴:老牌企業倒閉,出門被瞧不起,穩定思維害了你

三、尋找微笑曲線事件

在《反脆弱》中,塔勒布提過,我們以為世界事物是線性的,即投入與產出成正比。其實不然,由於世界上很多事情都不可預測,它不可能跟隨我們的意願而發生,它是非線性的。

這等同於經濟學上的凹性曲線和凸性曲線,而凸性曲線它代表投入與產出關係呈“微笑曲線”形狀,即上行的利益無限(不封頂),而下行危險是有限的的,這就是我們值得去關注和重視的機會。

就好比如,在職場中,我們剛開始入門一個領域,即使你比別人基礎差也沒問題,只要你堅持去做,當你擁有豐富的經驗和專業知識後,工作效率、個人聲譽就提高了,甚至會在這個行業上成為大咖。

同理,在學習上,你只需要投入購買書的加錢以及時間成本,不斷專研,有一定基礎後你可以考取證書、將知識運用到工作上,為自己增加背書等。

以上這些都是付出成本小,而得到長期有效正增長收益的事,請你大膽去實行吧。

一個老員工的哭訴:老牌企業倒閉,出門被瞧不起,穩定思維害了你

最後,我想用馬丁·路德·金的一句話來總結:

如果你不能飛,那就跑;如果跑不動,那就走;實在走不了,那就爬。無論做什麼,你都要勇往直前。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