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明:为什么相对而言不宜选择未婚剩女

简明:为什么相对而言不宜选择未婚剩女

(来自网络)

剩女,成为时下都市中一道风景线。

父母操心,自己着急,周遭亲朋好友也纷纷伸出“援手”,希望剩女早日脱单,走入幸福的家庭生活。

大都市中剩女这个庞大的群体,其实简单可以分为两类:一类是从未婚配过的,也就是未婚剩女;一类是曾经结过婚又离异的,即离异剩女。

在现实中,未婚剩女常常显示出一种“优越感”,有时是隐形的,有时则是非常显性的,其意味着貌似未婚剩女比离异剩女“高一等”。

小安是来自中原大地的剩女,出生于1980年,属猴,本科、硕士均就读于江右一所211高校,硕士系保送,毕业后在北京某银行总部工作,后来在职攻读了帝都一所高校的博士学位。

她是独生子女,父母已经退休,大约2008年前后在北京东四环里购置了一套二居室产权住宅。

小安自身条件不错,在行里已做到类似副处长职级,年薪颇为可观,加之身高170,体健貌端,肤白大眼,因此自己眼光也较高。

然而问起一直未婚的原因,她总是不耐烦,也常常因此而对相亲对象拂袖而去。

在她的理念里,除了自身的好条件,那就是她一直“未婚”,因此当适配的男性年龄群体中,基本介绍过来的都是离异男子时,她每每表现出不屑一顾或者高高在上。

2019年上半年的一天,一位在北京某三甲医院担当专家医生、1974年出生,离异且孩子归前妻的优秀男士,和小安见面后,颇有好感愿意继续发展,结果小安却直接了当告诉他:自己是未婚,所以不接受离异更不接受有孩子者。

这位大医生怒了,直接怼了小安:你以为你未婚就无比优越么?你已39岁、未婚,那么按照人之常情和自然规律,你有没有生理需求?如果没有,不正常;如果有,那么这些年你又是怎样解决生理需求的呢,那又算是正常还是不正常呢?!

小安语塞了。

的确,知情人知道:小安早年从大一起就交了一位男友,并且徜徉在二人世界里贯穿整个大学生涯,俩人在校外租了房子居住,后来因为那位初恋男友的家庭认为小安家境一般坚决反对,二人只好劳燕分飞。

在本校继续读研后,从初恋中艰难走出的小安,仿佛换了一个人:用她自己的话讲,就是“对男性充满了好奇”,甚至有一种“猎奇”的心态。

此后,直到来京工作包括在职读博士其间,小安经历的男人,恐怕她自己也很难数得清楚。

尽管父母长期不在身边,退休后才来的北京与小安一起生活,但也曾对小安的做法表示不解和劝诫,但女大不由妈,父母的话对这位任性的女儿毫无用处。

在现实中,这类充满了自我和任性的剩女,不在少数,她们打着“未婚”的牌匾,一方面对面严肃的爱情和婚姻,以一种高高在上的优越感凌驾于男性;另一方面,她们又以“未婚”为噱头,自我放纵。

很多大龄男子,也常常被这类未婚剩女所蛊惑,特别是一些离异的单身男性,更是常常将“未婚”作为剩女的一道金牌,而实际上,相对于这类未婚且个人私生活比较复杂的剩女而言,那些离异的剩女,更值得选择。

这是因为:未婚剩女没有经历过锅碗瓢盆的家庭生活,因此确实缺欠正常“过家家”的生活经验,特别是缺乏相互包容和理解;而离异单身女性虽然可能单身多年,但毕竟经历过完整的家庭生活,且经历过各种类型婚变的挫折,所以相对更懂得感恩和珍惜,也往往因为上一段不悦的婚姻经历,而自觉不自觉的追求务实而不是不切实际的幻想。

一个有过离异经历的单身女性,相对于所谓未婚但“阅人无数”的未婚剩女,更值得单身男性的期待,也相对更值得选择和追求。

著作权声明:本文文字如无注明,皆属本人原创。未经允许,禁止任何媒体擅自转载,或任何媒体(或个人)以复制形式发表。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