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路军爆破专家,发明“飞爆”战术,日军躲在炮楼寝食难安

这是1939年的一天,沂蒙山区山东纵队指挥所里好不热闹,周围十里八乡的游击队派了不少骨干来,因为纵队通知这两天纵队将举办一个爆破培训班。

八路军爆破专家,发明“飞爆”战术,日军躲在炮楼寝食难安

1938年12月18日,山东抗日地方武装改编为八路军山东纵队

参加培训的骨干约有20人。原本纵队要求各游击队派一些在煤矿里捣鼓过爆破或者会做土炸药的“技术人才”来,可都是庄稼汉出身的游击队,哪有这样的人才?结果东拼西凑,培训班里20个学生,只有几个曾在淄博煤矿干过的工人,他们也算是“没吃过猪肉,但看过猪跑”吧。

培训教员是山东纵队司令部参谋王凤麟,年纪虽然不大,却是东北抗联的老同志。他曾在莫斯科东方大学学过爆破,抗战爆发后回到延安。1938年,张经武到山东组建山东纵队,因为张经武在延安时发现王凤麟有两把刷子,于是专门把这个“技术人才”一并带了过来。

八路军爆破专家,发明“飞爆”战术,日军躲在炮楼寝食难安

【图为莫斯科东方大学旧址。莫斯科东方大学是上世纪20年代初由联共(布)创办的一所专门培养革命干部的大学,曾开设过中国班,为中国革命培养过一大批优秀干部】

读过军校,走过长征,打过大仗的张经武非常了解爆破对作战的重要。王凤麟来到沂蒙山后,一心想到一线游击队去打鬼子,可张经武不许,他要王凤麟给山东纵队培养一批爆破能手。

八路军爆破专家,发明“飞爆”战术,日军躲在炮楼寝食难安

张经武曾任八路军山东纵队总指挥,1955年授予中将军衔

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在张经武的安排下,山东纵队指挥部在1939年初举办了两期爆破班。在爆破班上,因为没有大量的TNT做实爆演示和训练,王凤麟教学的主要内容是讲原理。原理讲完后,王凤麟用仅有的一块TNT和几公分导火索,手把手教大家如何实际操作,如何用炸药炸碉堡。考虑到TNT不容易搞到,王凤麟还在课余时间和几个骨干在一起研究土炸药,并用这些土炸药制作地雷。功夫不负有心人,在经历了几次失败后,真给他们研制成功了。

八路军爆破专家,发明“飞爆”战术,日军躲在炮楼寝食难安

山东沂蒙根据地的土制地雷

出于对巨大威力爆破的憧憬,即便教学条件简陋、教学内容枯燥,参加培训的骨干却学得很认真、效果也很好。在这两期培训班里,走出了不少“爆破专家”,为山东各游击队送去了一大批“技术人才”。

在此之前,山东游击队打日伪军,主要武器是枪、大刀、长矛,以及极少数缴获来的山炮,面对墙高壁厚的碉堡、炮楼,根本没有办法攻打。经过爆破培训,游击队里的“技术人才”方法就活络起来。他们摸着黑,将大量的炸药埋在据点围墙下面。攻打之前,引爆炸药,炸毁围墙,然后冲进去全歼鬼子和伪军。

一时间,山东根据地遍地开了花,硅子寨、庞庄、天井汪大大小小11处据点都被游击队给端掉。为了迷惑敌人,老百姓间开始疯传,山东纵队弄来了“神炮”,这些“神炮”30里内百发百中,威力撼山震地。这可把日伪军吓惨了,他们弄不清楚具体情况,只有不断加厚碉堡的围墙。

八路军爆破专家,发明“飞爆”战术,日军躲在炮楼寝食难安

为了端掉这些加固过的碉堡,“技术人才”又发明了用云梯绑上炸药包靠到碉堡上部的“飞爆”战术,果然实现了碉堡顶上开花,打了几个漂亮的胜仗。就这样,山东根据地创造出了单人爆破、双人爆破、连环爆破等一整套爆破攻坚的战法,让鬼子和伪军躲在炮楼、碉堡里也寝食难安。

除了“神炮”,“技术人才”推广的地雷战更是让鬼子和伪军寸步难行。王凤麟在山东纵队指挥部带了两期徒弟后,实在憋不住打鬼子的劲,主动申请调到第四支队当营长,后来纵队整编,王凤麟当了一旅二团的副团长,这下二团可捡到了宝。

王凤麟先是带着3营在博山甘泉寺附近用地雷伏击日军,5分钟歼敌30人;接着又带2营在莱芜用地雷伏击日伪军,10分钟歼敌60人。这可让1营坐不住了,天天来团部央求王凤麟带着自己与敌人干一仗。为了公平,王凤麟最后又带着1营在龙爪沟用地雷伏击日军,也是10分钟歼敌30人。就这样,二团成了上级表扬名单里的常客。其他团长眼红,赶忙把王凤麟请到自己团里教授地雷的制作和使用,就这样,地雷战的战法在山东抗日根据地被越传越开。今天我们在史料上看到的关于在胶东半岛特别是在海阳地区民兵用地雷战痛歼日伪的战例,其实源头都可以追溯到王凤麟的爆破培训班。

八路军爆破专家,发明“飞爆”战术,日军躲在炮楼寝食难安

民兵造的“土地雷”

山东根据地爆破攻坚和地雷战的胜利捷报传到延安,连毛主席也盛赞山东根据地打得好。不得不说,无论哪个年代,都需要“技术人才”。遗憾的是,王凤麟1942年被日伪军围困马鞍山,壮烈殉国,年仅31岁。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