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过八王之乱和五胡乱华来分析客家民系形成的原因

客家人其实是来自于中原的汉族,是由于战乱迁徙至闽粤赣这一个特定的区域,然后吸收了当地的土著文化,创造了自己独特的客家文化,并在此基础上孕育催生了中华汉民族的八大民系之一客家民系。那么客家人为什么要从中原故土不远万里跋山涉水呢?

通过八王之乱和五胡乱华来分析客家民系形成的原因

第一个主要原因就是“八王之乱”的内乱。那是1700多年前的西晋太熙元年,公元290年,一生精明强干,文治武功的晋武帝司马炎竟然选择了 一位类似于白痴的儿子司马衷来继承自己的王位。这个司马衷几乎是中国历史上最低能的一个皇帝,大家可能会觉得奇怪,一生逐鹿中原,精明强悍的晋武帝怎么会选择这样一个白痴的儿子来继承自己的王位呢?也学他因为自己的逐鹿中原,精明强悍,身体又好,他根本不希望随时可能继承王位的太子过于精明,从而影响了自己的霸业或者理政以及享乐。也许他是认为虽然这个儿子有点傻,但是那个皇长孙以及初长成了一个翩翩少年郎,就是万一大权落到了这个有点傻的儿子手里,那也就是个过渡性的人物,到时候把大权交给皇长孙就行了。

但是老天恰恰给他开了一个不大不小的玩笑,他还来不及进行这种权力的异常交接,就倒下去了再也没有起来了。按照长幼的顺序,儿子司马衷继承了王位,史称晋惠帝。这个晋惠帝司马衷从小就不读书,只知道吃喝玩乐,就是这样的一个人。如今,司马炎去世了,天下的军国大事都要由这么一个儿子来做决断,这其中就闹出了很多笑话。于是为了争夺最高权力,以八个诸侯王为首的掀起了连续长达十六年的大规模的自己人杀自己人的社会动乱,牵涉到社会各个阶层,竭尽了社会的人力和物力,最终导致了西晋王朝的灭亡。所以这就有了客家先民为什么要从中原迁徙至闽粤赣边的第一个原因,就是内乱。

通过八王之乱和五胡乱华来分析客家民系形成的原因

第二个原因就是外患,就是历史上著名的五胡乱华。自身的内乱首先带来的就是自身力量的削弱,紧接着带来的就是外族的窥探。在西晋的永嘉五年,公元的311年,以匈奴,鲜卑,羯,氐,羌为代表的五个游牧民族从北部高原如同一道滚滚的铁流朝着中原大地扑了下来,而此时的中原大地还没有什么准备。在那个完全依靠上天恩赐和手工劳作的时代,在中南部平原上的农耕文明已经发展到了非常成熟的阶段。春夏秋冬四季,春播,夏种,秋收,冬藏,形成了这么一个按部就班的一个轮回的次序。以稻谷,高粱,玉黍作为生活的主食,以猪,鸡,鸭,鱼等为辅构成了一个食物结构,以儒家的入世,到家的出世这种中庸文化构建起来的我们中原汉族知识分子从小就是以苦读四书五经,然后逐级赶考博取功名,或者是经商或者是农耕,以此来成就人生。就是这样的儒家文化建构起来的中原汉族就形成了我们勤劳勇敢,坚韧善良的民族性格以及温良恭敬让的民俗风尚。而北部高原的游牧民族是常年生活在风吹草地见牛羊的大高原,住着帐篷,喝着马奶子酒,吃着牛羊肉,一个在马背上成长的民族没有土地的归属感。

当自己民族的主体意识尚未形成,能够登高一呼万众追随的英雄还没有诞生的时候,北部高原上的游牧民族与我们中南部平原上的农耕汉民族是能够和平共处的,何况中间还隔着千里万里的山川河流,隔着在那个时代几乎是难以大规模跨越的黄河和长江。终于有一天,当由于连续多年的大雪灾和旱灾造成了游牧民族食物链条的断裂,饥饿和渴望把他们聚集到了一起,于是在枯黄的草原上他们窥视着前进的方向就是中南部平原上,那边是如何地辽阔,水草丰美,粮食布匹,金银财宝,工匠美女,几乎是应有尽有,更重要的是这块土地已经连续十六年来发生了大规模的自己人杀自己人的“八王之乱”,他们已经失去了抵抗的能力。

于是从未见过的高头大马,从未见过的如同一道白光一闪而过的长弯刀从天边席卷而来。我们中原迎战的阵势当中也是猛将如云,愿意精忠报国的将士也不少,可毕竟是文化传统不一样,一个是“小桥流水”,一个是“冀北秋风”。饮食结构不一样,一个是稀饭配咸菜,一个是马奶子酒配羊排。体形装备也不一样,一个是秀才碰到兵有理讲不清,一个是屠夫上肉案抬头举刀就是砍。就好像拳击赛场上52公斤级与86公斤以上级别的拳击对抗赛一样,根本不是一个重量级别上的对手。于是,中国古代战争史上从未有过的大追击,大屠杀,大掠夺,从此拉开了序幕。男女妇孺就如同草芥,飞刀卷过,瞬间是身首异处。金银财宝,工匠美女,布匹粮食捞上马背转身就走,整个中原就像是他们家的客厅或者金银财宝的储藏间。战争的惨烈令当时所有人的中原汉人几乎都是魂飞魄散,打是打不赢了,三十六计只剩下了最后一计了,就是走为上计。这就是李白诗歌当中所描绘的那样:

三川北虏乱如麻,四海南奔似永嘉。

由内乱和外患的这种双重夹击之下,就以我们今天的各个省,市,自治区划分的地域来看,今天的河南,陕西,山西,河南,甘肃这一带为中心,联动了鄂,皖,湘,浙,赣,闽,粤,贵,川,琼,台等十几个省市数千万人口,时间长达一千多年,多达五次的大规模的中原汉人的大迁徙的浪潮。客家先民的五次大迁徙指的是西晋末年由于“八王之乱”和“五胡乱华”导致的第一次大迁徙。唐朝末年由于黄巢农民起义和繁镇割据的战争导致的第二次大迁徙。北宋,南宋末年,由于北方游牧民族入住中原导致的第三次大迁徙。明末清初由于北方民族再次入主中原,并实行移民政策导致的第四次大迁徙。清代中后期,由于人口激增,人均土地锐减导致的第五次大迁徙,历时一千余年涉及千百万人的迁徙之路就这样在历史的长河中缓缓走过。那么,客家先民在这五次大迁徙的过程中究竟是如何选择自己的目的地的,漫漫的迁徙路上他们又会形成怎样独特的文化呢?

通过八王之乱和五胡乱华来分析客家民系形成的原因

这就有了客家人为什么要从中原迁徙而来的第三个原因,就是追求梦中的理想国。在迁徙的队伍当中,这第一支是一路无歇越过武夷山脉,最早到达福建的东南沿海。有这么两条江那个时候还没有名字,他们就在这两条江的两岸落籍。为了让后人记住自己来自于晋朝,来自于河南的洛阳,所以把这两条江命名为晋江和洛阳江。在江上搭了桥,也被命名为“洛阳桥”,这个族群也被命名为“河洛人”或者叫做“河洛郎”,也就是“闽南语系”族群。

另外一支规模更大,人员更多的迁徙队伍。他们一离开中原大地,就是走走停停,停停走走,因为他们想战争早点过去,他们可能重回故乡,重新打理自己的家园,于是他们依伫在湘楚大地上,不断地回望家乡,回望着烽烟滚滚的故土。可是时间过了一年又一年,甚至是一代又一代,战争的烟火不但没有消灭,有的时候反而更加浓烈起来,马蹄声越来越近,这个里面有“五胡”的马蹄声,也有“安史之乱”的马蹄声,还有黄巢的马蹄声。

通过八王之乱和五胡乱华来分析客家民系形成的原因

那一年,大概五月开初的一天,黄巢骑着高头大马率领大军就来了,一路的队伍浩浩荡荡。在路上他遇上了一位客家打扮的中年妇女,背上背着一个大孩子,手上牵着一个小孩子,大孩子压得她气喘吁吁,小孩子拉扯她步履蹒跚,踉踉跄跄似乎就要摔倒。黄巢看了以后好生奇怪,他便打马上前问道“汝背大而牵小,何也?”这位妇人回答他说听说是黄巢造反了到处杀人,我背上的这个是我的侄儿,他的父母亲就在前几天的乱军当中已经双双身亡了,万一有个闪失这个家族不就绝种了吗?所以我就把侄儿背在身上。手上牵的是我自己生的孩子,就是他万一有个闪失,为了保护侄儿,就顾不了那么多了。这位妇女的一番话那是义高云天,黄巢听了以后是怦然心动,他看到路边正好有一株葛藤,他就上前拗下了一截葛藤就递给这位妇女跟他说,你把他挂在门前,我保你平安无事。随即,他命令军中凡看见门前挂有葛藤者,军中不得有犯。这个妇女是将信将疑,拿着葛藤就回到家了然后挂在门前,果然黄巢大军秋毫无犯。于是一传十,十传百,所有的客家人都在自己的门前挂起了葛藤。这就是延续至今的每年的五月初五端午节客家人都在自己的门前挂上葛藤祈求消灾避祸保平安这个习俗形成的由来。可是长年累月的迁徙,什么时候才能走到头呢?什么地方才是我们心中的理想国呢?据我考证,其实在著名诗人陶渊明写作《桃花源记》之前,在大规模的客家先民的迁徙的队伍里,当中就流传着在中国的南部大山之中一定有那么一些远离战乱的桃花源的神秘的地方,那里:

芳草鲜美,落英缤纷……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不知有汉,无论魏晋

这样的一个洞天福地,所以说这也是客家先民大规模迁徙的领袖,之所以能够反复动员自己的迁徙大军,不断地南行,不断地追寻自己梦中的理想国的动力之所在。

在迁徙的队伍当中,就有人突发恶疾轰然倒下,这到底是怎么回事呢?刚刚还活蹦乱跳的后生小子说没了就没了。当地的土著人告诉他们说这是由于邪恶的瘴气所造成的,这个瘴气侵蚀了人的人体。人只要一中到瘴气,基本上就没得救了,只有把这个瘴气赶快驱逐出来。这个就是中原汉人进入南方山区的最难过的第一关,就是水土不服的典型的综合表现。正在迁徙途中的客家先民们,就跟当地的土著他们相互学习,相互帮助。客家先民就把中原老家熏蒸发汗的这种方式与当地土著生吃中草药的这个方式相结合,就做成了著名的一个饮品,叫做“擂茶”,就是用那种擂钵把茶叶,炒花生,炒黄豆,炒芝麻这些香的加上大青叶,淮山叶,细叶金钱草,艾叶,竹叶椒,肉桂等等这些具有发汗和治疗功能的中草药揉在一起,然后一一捣烂,揉成酱状的茶泥,用滚烫的开水进行冲泡,或者把它煮开,作为一种迎客茶或者药引。这个“擂茶”一旦喝下去以后顿时就会觉得浑身毛孔就逐渐地扩张,然后被侵入体内的这些瘴气或者是“风煞”就随着茶汗渐渐地排出,顿时你就会觉得神清气爽,体轻如燕,就没事了。

通过八王之乱和五胡乱华来分析客家民系形成的原因

于是迁徙的队伍又继续前行了,可是那些已经倒下的人怎么办了呢?那可是自己的先辈他们临死之前可是反反复复地叮嘱和交待,你可不能把我丢在这荒山野岭,那不成了孤魂野鬼永世不得超生了吗?所以你们一定要想办法把我这把老骨头带回老家去埋入祖宗的坟上。先辈的叮嘱那是重如泰山,后辈的孝子贤孙们以后就在先人的坟墓附近筑庐为舍,守孝三年,然后再开馆,取出先人的骨骸洗净,放入预先烧制好的陶瓮,称之为“拣金”。然后再把装入祖先骨骸的陶瓮,我们也叫“金瓮”再背起来,加入迁徙的后面的大规模的队伍,追赶前面的先人们。这就是客家人著名的习俗“二次葬”形成的由来。

终于他们跨过了洞庭湖,鄱阳湖,先后到达福建宁化的石壁村,就是被称为梦中的理想国桃花源所在的这个区域,然后顺着汀江抵达汀江上游的第一重镇,就是唐开元二十四年,设立的汀州这个地方前进。汀江展开了温柔的臂弯腕迎接 来自远方的游子,那真是一个落英缤纷,芳草遍地,确实是一个“不知有汉,无论魏晋”这样子的一个桃花源所在地区域。于是他们想在这里扎下根来长成参天大树,但是随着迁徙的队伍不断地到来汀江流域人口邹然增加,粮地供求矛盾越来越突出。

通过八王之乱和五胡乱华来分析客家民系形成的原因

为了缓解这个矛盾,大量的客家先民以后就沿着汀江的上下游和汀江的左右的腹地进行分迁。沿着汀江向九龙江南岸分迁的这一部分客家族群却遭遇了从九龙江下游向九龙江上游开疆拓土而来的具有排他性和攻击性的闽南文化的拦截。这两个一同出自于中原故土但是由于迁徙的时间不同,目的的不同,形成的语系民俗不清的不同,所以当他们来到九龙江南岸为了争夺生存空间发生了严重的文化对峙,客家先民为了自身的安全,他们就把从中原老家带来的儒家和文化以夯土建筑技术相融合,就地取材,以生黄土为原材料,从构建古堡,古寨和围屋起步,逐步摸索就建成了既能够聚族而居又能防御外敌的这样一个构建自己一个家庭或者一个家族心理安全边界的福建土楼。

关于客家民系的形成就先讲到这里,欢迎大家交流讨论。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