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機構摯愛的板塊:醫藥板塊的思考

我們在不斷追蹤醫藥個股,找尋每一個醫藥細分板塊的機會的時候,總是會發現那些行業領頭羊們,用一個個臨床實驗進展(康泰生物、沃森生物的13價肺炎疫苗;華蘭生物的狂犬疫苗),一個個新的細分行業佈局(恆瑞醫藥引進德國 Novaliq GmbH 公司的乾眼症的藥物 CyclASol™和和 NOV03佈局眼科醫療),一個個新的併購消息,刷新著我們對於醫藥行業的認識。

伴隨著新藥落地和政策利好,這些醫藥公司季度業績也不斷新高,股價上漲。而在股價大漲中,我們也關注到這些龍頭個股飛速上漲的市盈率。

成長泡沫?

眾所周知,行業平均市盈率可以通過對比行業內個股,來得出股價是否存在高估或者低估的情況。

市盈率表示市場價格除以已知的最近公開的每股收益後的比值。體現的是企業按現在的盈利水平要花多少年才能收回成本

因此我們對比了醫藥行業內幾個耳熟能詳的行業龍頭。

對機構摯愛的板塊:醫藥板塊的思考

按理說行業龍頭盈利、發展能力高於行業平均表明行業正處於擴張的上升期,這些公司的靜態市盈率超過行業平均實屬正常,但部分已經是行業平均的四倍,這顯然是高了。

雖然我們在往期也頻繁介紹了這些行業龍頭有望在醫改大行情下擴張業務,未來業績可期,但單從市盈率來說,大部分醫藥龍頭股已經有泡沫了。

這超高的市盈率,並不是一兩天形成的,股價越漲市盈率就越高,這些個股也頂著高市盈率不斷上漲。那是不是行業走上坡路的時候,市盈率這個參考標準也不再重要了?究竟又是什麼樣的增量資金,把這些個股買的如此之高呢?

找到增量

這些增量來自於行業預期和熱點動態。

首先從商業發展的角度上說,較大體量的公司,由於在市場份額、研發經費以及知名度上具有領先優勢,擴張速度將會快於行業平均。

市場份額整體緩慢的呈階梯型或螺旋形上升,體現在行業的集中度不斷攀升,就是我們常說的行業向龍頭集中,這也幾乎是任何一個行業必然的發展趨勢。特別在醫改的大環境下,控費縮保的力度加大,帶量採購和醫保談判對藥企利潤產生極大影響,會進一步加劇行業向龍頭集中的進度。

也就是說,上述的一部分藥企中,有能夠成長為行業寡頭的潛力,基於這個原因,增量資金才會在高市盈率之下,依舊持續介入。

其次,熱點也是增量資金考慮的首要方向。

醫藥分離和處方外流政策落地後。零售藥店(益豐藥房、老百姓、大參林)迎來了一波上漲。

在國家提出抗癌規劃後,癌症診斷(艾德生物、凱普生物)和抗癌藥(恆瑞醫藥、海思科)也迎來一波快速上漲。

在這些上漲之外,我們也能看到一些利空影響下的個股。

敬畏市場

與抗癌創新藥、連鎖藥房不同的是,中藥、輔助藥、仿製藥的藥企,卻在突發利空出現之後,出現了極端的跌停情況,也就是所謂的情緒影響。

但是我們不能單方面的因為利空,跌了就說個股市盈率過高,漲了就只看見行業集中度提高,忽視個股市盈率高的事實,如果這樣就像牆頭草始終難有所成。

其實,我們在今年能夠一次次的聽到醫藥行業的消息,主要原因就是本次醫改的超大力度,使得很多原本不關注醫藥板塊的人,開始頻繁密切的關注醫藥板塊。這也是我們說的趨勢形成根本原因之一,能夠持續吸引增量資金的板塊,才會真正形成趨勢。就像是年初行情裡的東方通信,就是時事造英雄,沒有5G元年,哪兒來的東方通信?

就是這種政策消息增量和資金增量,讓我們不得不把醫藥板塊列為長期重點關注。但是就像上文說的,有突發的政策利空,也有突發的政策利好,而行業龍頭市盈率和股價又始終在高位,我們又該怎麼選擇呢?

發現機會

迴避風險,尋找機會,是每一個投資人的孜孜追求。

在市場弱勢的時候尋找抱團的機會,會是目前不錯的機會。在醫藥板塊中,就是迴避政策風險的細分行業,尋找有大資金介入痕跡或者鎖倉的個股。

對機構摯愛的板塊:醫藥板塊的思考

同時我們更新了抗癌藥板塊中機構持倉情況的表格:

對機構摯愛的板塊:醫藥板塊的思考

我們可以看到,投資醫藥板塊的機構在二、三季度普遍出走,但是上述個股的股東人數卻各異。機構賣出,股東數量上升一般表明了個股籌碼稀釋;而機構賣出,股東數量下降則表明個股籌碼集中。一般在沒有股權轉讓、解禁或者員工持股計劃的時候,是比較準確的。

其中緣由大家可以自行思索,搜索基金和機構持倉情況的網站也有很多,研報料裡未來也會定期統一更新。這個方法也絕不僅僅適用於醫藥板塊,但在長期被大資金認定為防禦的醫藥板塊中,更為實用。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