它趕走了佛教,卻成為困擾印度的社會問題之一,使其至今不得崛起

公元4世紀,北印度摩揭陀【是古代中印度王國,佛陀時代印度四大國之一,鼎盛於頻毗婆羅王和阿闍世王時期】的笈多王朝【笈多王朝是中世紀統一印的的第一個封建王朝,首都為華氏城】取代了貴霜帝國。

它趕走了佛教,卻成為困擾印度的社會問題之一,使其至今不得崛起

笈多王朝

5——6世紀,中亞的嚈噠人入侵南亞次大陸,笈多王朝解體。7世紀初,戒日帝國【戒日帝國是從笈多王朝分裂後的一個小邦中發展起來的,建都曲女城。戒日王統治時正值玄奘訪印,他對玄奘給予很好的禮遇】興起,印度從此進入到封建社會。

它趕走了佛教,卻成為困擾印度的社會問題之一,使其至今不得崛起

戒日帝國

隨著封建制度的形成,印度的宗教也發生了新的變化。奴隸制社會時期的婆羅門教【婆羅門教,是現在的印度國教印度教的古代形式,以《吠陀經》為主要經典,以把種姓制度作為核心教義,崇拜三大主神而得名】和佛教,已經不能適應日益發展的新形勢的需要而衰落了。而新的宗教——印度教,卻由此誕生。

它趕走了佛教,卻成為困擾印度的社會問題之一,使其至今不得崛起

《吠陀經》及插圖

其實,早在4世紀前後印度教就已經開始萌芽了。它是在繼承婆羅門教的基礎上,間接吸收了佛教、耆那教【又稱耆教,意為聖人,是印度傳統宗教之一,創始人稱作大雄。耆那教在漢譯佛典中稱為尼乾外道、無系外道、裸形外道、無慚外道或宿作因論等】等教義和民間信仰逐漸演化而成的,所以也稱“新婆羅門教”。

它趕走了佛教,卻成為困擾印度的社會問題之一,使其至今不得崛起

種姓制度

經過大約400年的發展,新型的印度教開始形成。其基本教義與婆羅門教類同,同樣恪守等級森嚴的種姓制度【種姓制度是曾在印度、孟加拉國、斯里蘭卡等國普遍存在的一種以血統論為基礎的社會體系,其中以印度最為嚴重。又稱賤籍制度】,同時吸收佛教的“輪迴”、“業報”的教義,鼓吹人生有輪迴,善惡有因果。

它趕走了佛教,卻成為困擾印度的社會問題之一,使其至今不得崛起

六道輪迴圖

印度教與其他宗教一樣,也有自己的主神。他們主神是互相關聯而又各具一相的“三相神”【梵語原意為“有三種形式”】,即梵天、毗溼奴和溼婆三大主神。梵天是創造之神,是宇宙和天地萬物(包括神、人)的創造者,被稱為始祖。毗溼奴(遍入天)是賜福於人類的保護神。溼婆(大自在天)是苦行神和舞蹈之神。

它趕走了佛教,卻成為困擾印度的社會問題之一,使其至今不得崛起

三相神

印度教主張神人同性說,每個主神都有許多面孔和化身。例如,婆羅摩有四個頭,面向四方;有四隻手,分別拿著吠陀經典、蓮花、匙子、念珠或鍾,坐在蓮花座上,坐椅是一隻天鵝或由七隻鵝拉著的一輛車。溼婆則有五個頭、三隻眼、四隻手,身穿獸皮衣,渾身塗灰,頭上有一彎月。毗溼奴有四隻手,有十幾種化身,釋迦牟尼是他的第十一個化身。正是因為“三相神”的存在,印度教的教派也比較繁多,當然,主要的還是毗溼奴派、溼婆派和性力派三大派別,而各派又有很多分支,教義複雜,教規和宗教儀式各異。

它趕走了佛教,卻成為困擾印度的社會問題之一,使其至今不得崛起

毗溼奴

毗溼奴教派形成於12世紀中葉,由羅摩奴闍【印度吠檀多學派宗教家、哲學家】創建,崇信最高神毗溼奴及其配偶吉祥天女【是幸福與財富女神,相傳為毗沙門天王之妹】以及毗溼奴的各種化身,實行苦行、素食等禁慾義生活。主要分支有黑天派、札格納特派、羅摩派等。札格納特派主要崇拜札格納特(此溼奴的一個化身),在舉行大祭時,有些度誠的教徒投身於載著札格納特神像的車子底下,讓神車壓死,以身殉教。

它趕走了佛教,卻成為困擾印度的社會問題之一,使其至今不得崛起

溼婆

溼婆教派,主要崇拜毀滅之神溼婆,否認婆羅門特權,主張只有崇信溼婆神才能最後解脫。主要支派有林伽派(該派崇拜男性生殖器“林伽”,故名)、三相神溼婆教派和溼婆教義派(視牛為神聖)等。

它趕走了佛教,卻成為困擾印度的社會問題之一,使其至今不得崛起

印度教浮屠

性力派崇拜溼婆之妻難近母【本名為杜爾迦,是印度教神話中所傳溼婆的妻子雪山女神的多種形象之一,“難近母”取自她所消滅的羅剎“難於接近”。】等女神,認為這些女神與男神所得的性力是宇宙萬物創造的根源。反對種姓歧視和寡婦殉葬制度。主要儀式有犧牲(用人或動植物祭神)、輪座(男女雜交)、親證(特殊的瑜伽實習)等。還有的教派實行寡婦殉夫、童婚,以及把猴子視作神物等等。

綜上所述,印度教的原始性和複雜性,是印度社會各階層和集團的現實生活在觀念形態上的反映。而當我們遍觀印度教的的各個派別以後發現,他們之間是複雜而又自相矛盾的宗教,不過在當時,卻非常符合新興封建主階級的需要。因為,他們一方面可以利用印度教的禁慾主義,向低級種姓的廣大貧苦信徒鼓吹忍受現實痛苦,麻痺人民群眾的鬥志;另一方面還可以利用印度教縱慾狂歡的宗教儀式,向封建統治階級宣揚縱情享樂。所以,在他們的宗教教義裡,無論是苦行還是享樂都符合神的意志。

它趕走了佛教,卻成為困擾印度的社會問題之一,使其至今不得崛起

印度教派分佈圖

馬克思曾說:“印度教既是縱慾享樂的宗教,又是自我折磨的禁慾主義的宗教;既是林伽崇拜的宗教,又是札格納特的宗教;既是和尚的宗教,又是舞女的宗教”。【《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二卷】所以,印度教各個教派之間的奇怪結合與相互矛盾導致瞭如今印度社會更多的矛盾和衝突,也成為當今困擾印度的嚴重的社會問題之一。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