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些年,被數學思維課機構毀掉的孩子

魚sir作為一名奶爸,最近收到了不少“廣告轟炸”。

這不,今天早上,我就在朋友圈發現了這麼一條廣告。

這些年,被數學思維課機構毀掉的孩子

給大家來個高清大圖:

這些年,被數學思維課機構毀掉的孩子

當家長看到這道題的時候,是不是會生出動手數一數的心思?然而機構告訴你,並不需要。

這些年,被數學思維課機構毀掉的孩子

只需要簡單的做幾個加法就好了。

是不是很簡單,是不是很神奇?有沒有感覺,自己打開數學的方式根本就不對?這傢伙!孩子要學會了這種思維方式那還了得!以後數學成績還不得逆天!

思維≠奧數

懷有這樣的心思,家長很可能走入到了思維課的誤區。

敢問家長,你讓孩子學習思維課的目的是什麼?是讓孩子會解更多的題嗎?

這些年,被數學思維課機構毀掉的孩子

不應該是這樣,那是奧數應該做的。思維課針對的大多是4-9歲的孩子,對於他們來說,思維課更大的價值在於讓孩子擁有

數感,親近數字。

可以說,思維類課程和數學課程有著明顯的不同,這其中最大的不同就是——思維類課程並不追求解題速度更快、解題方式更多。

這些年,被數學思維課機構毀掉的孩子

然而,思維類課程和其他課程還有著很大的不同。

拿英語來說,孩子學的好壞,總有衡量方式。詞彙量掌握了多少、聽力能力強不強、分級閱讀讀到了哪一步…

然而思維課卻很難衡量。於是有些機構為了讓家長有獲得感,便在課程設置上加入了很多知識點。

這些年,被數學思維課機構毀掉的孩子

上圖是一門報價9塊9的課程,看上去是不是滿滿的獲得感。

然而這樣一來,好好的一門思維課,活生生變成了一門數學補習班。

什麼是數學思維?

上文說到,思維類課程,是要讓孩子親近數字,那咱們先看看什麼是數?

對於3歲的小朋友,數只有懵懵懂懂的概念,1就是1,一個蘋果就是一個蘋果。

對於7歲的小朋友,數字的意義豐富起來,1可以是一個蘋果,也可以是1筐蘋果。

對於12歲的小朋友,數字可以是x,可以是y,可以是未知的。

對於15歲的小朋友,這個時候數,可以是函數,也可以是某個空間中的座標。

數不是一成不變的,而孩子對數的理解,也隨著大腦發展,從具體延伸到抽象。孩子對數字的理解,是不宜拔苗助長的。

對於3歲小朋友來說,他們理解數字,基本全都是靠背的。所以你看到孩子知道1+2=3卻不知道2+1等於幾的時候,要抱有理解的心態。

這些年,被數學思維課機構毀掉的孩子

而如果孩子再大一點後,他的大腦開始對數序有了更深的感知,那麼一切就是顯而易見的,無需太費力,孩子自己就能得出2+1的答案。更難的數學概念也是如此。

數學是一門需要懂得的藝術,建立數學思維的實質,是讓孩子通過源於生活的學習逐步懂得更抽象的數學概念的過程。

因此在我看來:

任何學習過程(包含數學思維在內),都要以孩子的認知能力為前提。而超過孩子認知能力的提前學習,其實只是在無數次地鍛鍊孩子的記憶能力。它和思維能力,已經沒有關係了。

好的思維課,我認為是這樣的

好的思維課,至少在這三點上的表現是這樣的。

教學方法上:

教學是從認知概念入手,還是從啟發入手?

這是某上市公司的思維課教育目標:

這些年,被數學思維課機構毀掉的孩子

以及教學要求:

這些年,被數學思維課機構毀掉的孩子

很顯然,他還是在採用較為傳統的教學方法——從認知概念入手,告訴孩子,數是什麼,讓孩子鞏固數的認知。

這種學習方式,其實不符合孩子,特別是小孩子的學習規律。南京大學的兒童數學教育專家張俊教授的《幼兒如何學數學》一文寫到:

“數學知識是一種什麼樣的知識?簡單的說,就是一種抽象性和邏輯性的知識。抽象的邏輯思維是從具體的外在動作逐步內化,然後在頭腦中進行重新的構造,最終形成一種抽象的邏輯關係。。。孩子要從動作的邏輯到抽象的邏輯。”

而這個學習的過程不是被灌輸知識,而是孩子自己在動作(遊戲、生活)中進行琢磨出來的。

這些年,被數學思維課機構毀掉的孩子

正是基於這種原因,樂高課程才越來越受家長們青睞。

家長可以觀察一下,思維課的老師在教學的時候、玩遊戲的時候,是不是會很快地說出答案,或者不給小朋友去思考規律的時間。

好的思維課程,不是一個告知數學,而是讓孩子感知數學的過程。它可以通過遊戲、互動,讓孩子從具體的事物中,抽出思維邏輯,建立起對數的理解。

當然,啟發式的教學對老師來說,要求極高,而且起初並不一定高效,但保護了孩子對數學原初的熱情以及真正運用數學的能力。

教學體系上:

我們可以先看一下這道小學的數學題

這些年,被數學思維課機構毀掉的孩子

題目中共出現了鞋子、小動物、哨子;我們要算的就是每個物品代表數字幾、相信很多家長算出來了,鞋子=10,哨子=2,小動物=3,最後的答案是16。

如果你沒做對,很可能是掉進了這些坑:

有的小動物佩戴了哨子,而有的沒有;

有的哨子是一個,有的是兩個;

有加法,還有乘法。

解這道題,需要運用到了:觀察、比較、猜想、分析、綜合、抽象和概括能力。

這道題最終是靠代數和四則運算做出來的。可這道題考的是代數、四則運算麼?考的其實是從模糊的已知信息中找出數學條件

這,也是數學思維。

這些年,被數學思維課機構毀掉的孩子

我有個好朋友,是個有十幾年教齡的數學老師,他的孩子也在上思維課。對於數獨遊戲、時鐘遊戲這類的教學方式,他給出了很高的評價。在他看來這種教法的確耳目一新,能抓住孩子對學習的熱情。

但是,機構的教學體系是有問題的。

陪孩子上課期間,他就發現機構課上講了很多知識、鍛鍊了很多能力,但是這些知識點很零散、而能力學習也是不成體系的

今天講拼圖鍛鍊歸納能力,明天講積木鍛鍊推理能力,孩子很難把學過的知識串聯起來,更別提運用的生活之中解決一些比較複雜的問題。

呈“體系化”,是一門好的思維課程最大的特點。小孩子的學習最怕的就是猴子掰棒子,撿一路丟一路。

家長在報思維課之前,不妨先了解清楚機構的課程設置。同一個知識點,是否給孩子足夠的練習;是否有足夠的同類拓展。

這些問題搞清楚了,對孩子的學習幫助其實挺大的。

是否過於重視計算:

數學的計算能力很重要,但是在幼兒階段,魚sir覺得計算是不能過於強調的。

當要選擇一門思維課的時候,家長是需要留心,數學會不會超綱,計算是不是給很多公式讓孩子熟悉和套用。

這些年,被數學思維課機構毀掉的孩子

某線下機構教綱,對於5歲孩子,其實已經很難了

公式的學習效率很高,但這會傷害到數感的養成

有固定的計算步驟的公式,孩子使用他不需要去理解背後的原理,只要會套就可以了。這種計算的方式,是沒有思維過程的。

沒有思維過程,意味著每次都只是進行著程序上的機械性重複,而無法發現數字之間的規律。

魚sir見過看到過好多一二年級孩子,他們超前學習了除法,能很熟練地計算著666÷222=3,但在綜合算式中,怎麼都看不出——666 是 222的3倍。

還有好多孩子在計算類似:1/16+ 1/24 時,他們的計算過程也是完全程序化的:

這些年,被數學思維課機構毀掉的孩子

對這些孩子來說,一下看出48是16和24的公倍數是很困難的。如果提醒他們可以試試公倍數的方法,那他們就一定要使用一遍短除法才能找出它們的公倍數。所以,對他們來說,還不如用前一種方法來得更快。

這就是大量程序化計算練習的危害:

使孩子失去了很多觀察數與數之間的聯繫和關係的機會;

使孩子失去了很多創造性地進行計算的機會,失去了計算帶來的樂趣;

讓孩子養成了對計算的條件反射式的反應,其實也就是思維上的惰性。

斯坦福數學教育學教授 Jo Boaler曾說過,大量程序化的計算是培養數感的天敵。

而失去數感對孩子的數學思維的建立和未來掌握更強大的運算能力是有害。

數感的形成離不開家庭的支持

儘管機構的思維課程是有用的,但是和少兒英語一樣,機構始終不能代替家庭的作用。

魚sir見過那些能愛上數學,認識數學之美的孩子,大多都離不開家庭環境的薰陶和浸染。

學習和生活,其實不是兩個無法重合的交集。數學的啟蒙,不只是在課堂上,它可以發生在生活的方方面面中。

比如說去超市買菜,走到蔬菜區,讓孩子通過顏色、形狀、大小、名稱、功能,對蔬菜分類;

這些年,被數學思維課機構毀掉的孩子

又比如說,在家裡,讓孩子數田字格,一排有多少個田字格,田字格有多寬,一頁紙能容納下多少個田字格,書頁的邊框部分是否能增加田字格,增加多個,等等。

孩子在生活中建立起來對數的感知,能更快更好地幫助孩子掌握課堂中的知識。而課程上的知識,反過來可以讓孩子在生活中發現更多更有意思的規律。

不要覺得數學啟蒙交給機構就可以了,讓機構和家庭做好結合,才是真正培養孩子數學思維的最好方式。如果還有其他問題,歡迎各位家長找我交流。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