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老,月下老人,人見人愛的紅喜神

月老有多老?其實並不老。這是相對天庭裡的諸上仙而言的。月老,民間又稱月下老人、月下老兒,是中國民間傳說中主管婚姻的紅喜神、媒神。他是徹頭徹尾的民間神靈,天庭裡本來沒他什麼事,也與他沒什麼關係,完全是民間有需求,“工作”一段時間後被人們提拔上去的。說他不老,就是因為他在人間工作“履歷”比較淺,關於他的最早文字記錄是在唐朝小說家李復言的小說集《續玄怪錄》中《定婚店》裡出現。

月老,月下老人,人見人愛的紅喜神

《定婚店》講的故事是:唐朝元和二年(公元807年),有一個年輕書生叫韋固,外出旅行,行至宋城住下。在月光明媚的晚上,出來散步的韋固在小店不遠的地方,碰到一位奇異的老人,正靠著一個布口袋坐著,在月光下翻著書。韋固問他所翻何書?老人答道:“天下之婚牘耳。”韋固又問袋中何物?老人說:“赤繩子,以系夫婦之足,雖仇敵之家,貧賤懸隔,天涯從宦,吳楚異鄉,以繩一系,終不可逭。”——此即流傳千年的俗語“千里姻緣一線牽”的出處。

月老,月下老人,人見人愛的紅喜神

韋固趕緊問自己未來的老婆是誰?老人翻書給他查了一下,說是店北頭賣菜瞎老太太的小女兒,剛剛三歲。韋固一聽大怒,暗中派僕人去刺殺這個小女孩。僕人做賊心虛,沒能刺死女孩,只傷了她的眉心。韋固和僕人連夜逃跑了。

過了十多年,韋固當了兵,他勇武非常。刺史王泰看上了他,就把女兒許給了他,姑娘模樣不錯,可就是眉間老是粘著花,韋固怪而問之,始知此女乃是過去所刺幼女,王刺史撫養她,當成了親閨女。韋固才知“天意”不可違,便與這位“賣菜眇嫗女”結成良姻,二人相親相愛,“所生男女皆貴顯”,宋城縣令聽說了,把韋固住過的客店起名叫“定婚店”,並親自題寫了匾額。

月老,月下老人,人見人愛的紅喜神

這個故事流傳極廣,明初劉兌還專門編了一出《月下老定世間配偶》的雜劇。《紅樓夢》第五十七回中薛姨媽對黛玉、寶釵說:“自古道:‘千里煙緣一線牽’。管姻緣的有一位月下老人,預先註定,暗裡只用一根紅絲把這兩個人的腳絆住,憑你兩家隔著海,隔著國,有世仇的,也終久有機會作了夫婦。⋯⋯若月下老人不用紅線拴的,再不能到一處。”所以,舊時一些追求美好婚姻的痴情男女,多祈求月老為他們拴上紅線。月老就是紅男綠女心目中的媒神。

月老,月下老人,人見人愛的紅喜神

願天下有情人,都成了眷屬;

是前生註定事,莫錯過姻緣。

這是掛在杭州西湖孤山之下,白雲庵中的月老殿的一聯語,殿中供奉的是月老。香火旺盛,不僅紅男綠女誠心誠意叩拜,父母長輩們也是一樣上香祈福,更加熱烈的是痴男怨女們一半喜悅一半痛苦的神態,月下老人也是萬般無奈,天下事,一個字——難!就因為難,難,難!方顯閱歷深、經驗多的老人才有辦法,這可能是月下老人,能夠在人們心中成長起來的原因吧!就看他手中的書和赤繩子了。比如拴紅線的習俗,在唐已有,唐代史書上還記有這樣的事。

月老,月下老人,人見人愛的紅喜神

荊州都督郭元振,年長尚未婚配。宰相張嘉振見他有才幹,長得相貌堂堂,就想納他為婿。因一時找不到媒人,張宰相想了個辦法:讓他的五個女兒全坐在布幔子後面,每人手中各拿一根紅絲線,將線頭露在外面。讓郭元振隔著幔子去牽,牽到哪個姑娘手裡的紅絲線,就以誰為妻。郭元振一下牽到了漂亮非凡的張家三小姐,倆人結下了美滿良緣。

這種拴紅線的儀式,到了宋代,逐漸演化為“牽紅巾”了。宋人吳自牧在《夢梁錄・嫁娶》中記載:“其禮官請兩新人出房,詣中堂參堂,男執槐簡,掛紅綠彩,綰雙同心結,倒行;女掛於手,面相向而行,謂之‘牽巾’⋯⋯”到了清代,又變成在婚禮上,扯起紅帛或紅布,新郎新娘“各持一端,相牽入洞房”。這種情景在古裝戲劇中,十分常見。

月老,月下老人,人見人愛的紅喜神

月下老人並不老,一根紅線牽美滿。喜歡劉德華的歌《月老》:“冥冥中我倆一個都不能少,月老他看得到,他聽得到,他願意一直為我祈禱!”祝願相望的人看得更深,相牽的手拉得更緊。月老相助,守一段天長地久的情,開一朵地老天荒的花,祝天下有情人終成眷屬!(文/蔡駟讀歷史 圖/源於網絡)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