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醫40年,她對學生說出這番話……戳中了多少醫生的心聲?

學醫40年,她對學生說出這番話……戳中了多少醫生的心聲?

我是1984年大學畢業的,從醫35年,學醫40年。

我一直在臨床一線,就是一名普通的醫生。對於“如何成為一名好醫生”這個話題,我一直在思考,我想,絕大多數醫生也在想這個問題。

如果說談到感悟,我覺得需要一生去回答。

記得,醫學老前輩裘法祖院士曾經說過,做一名好醫生很難,永遠做好醫生更難。

從一名懵懵懂懂的年輕醫生,漸漸成長為科主任、學科帶頭人,一路走來有艱辛、有付出。在醫院工作的35年,感謝領導幫助、培養、關心、關愛和支持,感謝同事的協助與配合,加上自己的努力,的確取得了點滴成績,獲得了一些榮譽。

在工作崗位上,我儘量努力為病人做好,但我無法確定我是病人心中的好醫生。

學醫40年,她對學生說出這番話……戳中了多少醫生的心聲?

記得那是恢復高考的第二年,各行各業需要人才。入學前,我和同學們的想法可能是一致的,有天真有浪漫。

穿上白大衣,拿著聽診器,作為一名醫生,是多少人夢寐以求的職業啊,令人羨慕!

入學後才發現,不想想象中的那樣。

醫生成長之路是漫長的、艱苦的!

大家有同感吧?

學醫40年,她對學生說出這番話……戳中了多少醫生的心聲?

首先和其他學科相比,我們學習週期長,五年學期;學習科目多,都要背下來,單純理解不夠,否則無法考試,臨床實踐時無法下手;其次,實踐內容多,而且需要有一定的心理承受能力。

學醫40年,她對學生說出這番話……戳中了多少醫生的心聲?

從大學一年級開始的動手解剖課,206塊骨頭、639塊肌肉、31對脊神經……血管的走行等等都需要熟記,才能在標本上找到。

那曾經是一段令人“恐懼”的記憶,接觸瞭解剖室的標本,那是我第一次看到屍體。

動物實驗,從蟾蜍到小白鼠,我克服了心理障礙,繁重的學習任務使我們和同學的聯繫少了,甚至連家信都不寫了……

做一名好醫生,必須從一名合格的醫學生開始。我想談談這些年的體會。

奉獻、敬業與付出

選擇了學醫這條路,選擇了醫生這個職業,就意味著“奉獻”。

自從你穿上白大衣那一刻起,從實習開始,你就選擇了可能沒有固定休息日、沒有節假日、經常加班、很少與家人團聚的職業生涯。

不知道同學們在臨床實習是什麼樣?

我實習時,早上4至5點就起床了,和護士一起處置(準備抽血、術前準備、擺藥、肌肉針),交班前看一遍病人,掌握病人一夜的情況,白天和老師查房、記錄、換藥、手術……

我曾先後去日本、德國學習,親眼目睹了發達國家的醫生非常辛苦,尤其是見習醫師,白天在大學附屬醫院規培,晚上還要去私立醫院值夜班。所有病例談論、術前討論、文獻學習都安排在晚上6時以後。

工作後第一年,我被排在三十晚上的夜班,心裡多少有些不快,但是一到醫院你看到前輩們節日相互問候、祝福,洋溢在臉上的笑容,我漸漸明白了,醫務工作者必須習慣這樣的工作時間表,有病人的地方就要有我們的身影,這是我們醫生的責任、工作、奉獻、付出……

我們的醫生、護士,值了多少個三十、初一的班?多少個日日夜夜加班,不能與家人團聚,不能照顧老人、孩子?……

學醫40年,她對學生說出這番話……戳中了多少醫生的心聲?

過硬的技能

這是你治病救人的武器,它離不開牢固的基礎理論,既有醫學基礎,還有專業基礎,這種橫向縱向的聯繫是密切的,瞭解本專業前沿知識,包括理論和實踐方向。因為,醫學發展是日新月異的,大數據、人工智能、機器人手術等等……

學醫40年,她對學生說出這番話……戳中了多少醫生的心聲?

醫生必須有高度的責任心加過硬的本領,才能為患者解決病痛,挽救生命。

知識在不斷更新,要求我們只要還是在這個崗位上,就不能放鬆學習,學習始終伴隨醫生的職業生涯。

基本功千萬不能丟,從醫迴歸自然也好,迴歸人文也罷,都是在迴歸基本功。

醫德和醫風要經得起檢驗

如果讓我在醫德與醫術之前權衡,我首先看重的是醫德,它是第一位,無論做什麼,首先要做人,特別是醫生要有高尚的道德情操,選擇了從醫,就要時刻想著做一名好醫生,做好自己,成為自己心裡的好醫生。

首先,我們學到的知識,來自於書本,也來自於前輩留下的寶貴經驗,但是不要忘記還有病人。在醫學理論和實踐相結合時,更多的知識來自於的病人,來自於我們對病人的診斷、治療經驗與專業技術的提高。

患者如此相信我們,把隱私告訴了我們,把生命交給了我們,我們沒有理由不尊重病人、不感謝病人。

學醫40年,她對學生說出這番話……戳中了多少醫生的心聲?

態度要和藹,耐心聽病人的述說,面帶微笑,語氣平和,會減輕病人對疾病的恐懼感和痛苦感,也能促進雙方共同理解,減少醫患矛盾。

還要學會換位思考,有同情心。

沒有情感的醫學是蒼白的

每個病人身後,牽掛的都是一個家庭,瞭解病人的痛苦,理解並安慰,會給病人帶來很大的寬慰。

請記住我們醫生的使命:有時是治癒,常常是幫助,總是去安慰。

有很多患者,經過我們救治後,包括開始對我們的技術表示懷疑的人,對我們變得無比的信任,平時沒有客套話,沒有常見的問候,有病直接來病房找我們,並且介紹親朋好友來就診。

這,不就是醫患之間充分的理解與信任的真實寫照嗎?

如果你態度冷冰冰,語氣生硬,不會有人願意求助你。

我們要知道,醫學作為自然科學,遠遠不能達到盡善盡美,許多病是不能治癒的。我們要知道,醫學也是人文科學,因為我們每天醫療、教學、科研……繁忙的工作,無法給患者更多的人文關懷,但患者希望醫生從心理上給予更多的鼓勵和支持。

所以,作為醫生,需要的不僅是高超的醫療技術、豐富的臨床經驗,更需要有為患者服務的理念和高度的責任心。

針對作為一名醫生的責任和使命,講了個人行醫的一些體會,核心就是仁心、仁愛和仁術。做醫生是很累的,很辛苦的,需要付出代價的,但是看到病人痊癒出院,內心有說不出的高興和自豪,累並快樂著!

學醫40年,她對學生說出這番話……戳中了多少醫生的心聲?

我們要意識到,醫生離不開團隊和集體,工作需要大家共同完成。要尊重老師、同事,要團結,不能斤斤計較,記住是團隊給了你發展的空間和展示的平臺。

如果有良好的醫德、精湛的醫術和奉獻精神,只要我們堅守了,堅持了,就一定能夠成功,一定可以成為一名好醫生。

學醫40年,她對學生說出這番話……戳中了多少醫生的心聲?

講述人:李潞

博士、二級教授、主任醫師、瀋陽醫學院附屬第二醫院心血管內科主任、內科教研室主任、心血管內科學科帶頭人、胸痛中心醫療總監、瀋陽市心血管病研究所所長

獲得國務院政府特殊津貼享有者、第十三屆全國人大代表、遼寧省優秀科技工作者、瀋陽市創新型領軍人才、瀋陽市優秀專家、瀋陽市勞動模範、瀋陽市優秀科技工作者等榮譽

現任中國醫師協會心血管內科醫師分會第四屆委員會委員;中國醫師協會心血管內科醫師分會血栓防治專業委員會委員;遼寧省醫學會心血管病分會常務委員;遼寧省預防醫學會心血管病預防與控制專業委員會副主任委員;遼寧省心健康公益大使;瀋陽市醫師協會心血管內科醫師分會副主任委員;瀋陽醫學會心血管分會副主任委員等職。主持省、市各級課題20 餘項,獲遼寧省科技進步獎2 項,瀋陽市科技進步獎3 項,在國家級核心期刊上發表相關論文20 餘篇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