揭祕北京冬奧“冰壇”,鋼結構總量1900噸,賽後將成冰雪樂園

中關村南大街,每日車水馬龍。主街周邊,佇立著新老國家圖書館、首都體育館、首都滑冰館等幾座知名建築。它們之中,有的建成於1968年,有的建成於2008年,因建設年代大為不同,建築風格也是迥異。而就在國家圖書館對面,一座近似六邊形的新建築,於近日正式亮相。它就是北京2022年冬奧會首批立項開工的新建場館——冬季運動管理中心綜合訓練館,也被稱為“冰壇”。

作為擁有我國第一塊奧運標準冰壺訓練場地的場館,“冰壇”歷時兩年建設過程,實現了從藍圖到現實的跨越,並將於今年年底全部完工。

揭秘北京冬奧“冰壇”,鋼結構總量1900噸,賽後將成冰雪樂園

冬奧場館“冰壇”建設將於年底完工

未來

冬奧場館賽後變運動樂園

除了是一座孕育相關項目最高競技水平的“冰雪聖壇”之外,“冰壇”同時也是一座推廣普及冰雪運動的“運動樂園”。據瞭解,北京2022年冬奧會後,“冰壇”除了繼續作為國家隊的訓練場館外,還將作為全民健身和推廣普及冰上運動的場所使用。屆時,首都體育館、首體綜合館、首都滑冰館、運動員公寓,將與新建的“冰壇”和冬奧賽事中心一起,形成一個競賽場館、三個訓練場館、兩個配套設施共六個主要建築為核心的首體運動園區。

揭秘北京冬奧“冰壇”,鋼結構總量1900噸,賽後將成冰雪樂園

其實,北京2022年冬奧會所有場館在建設或改造之處,都充分考慮到了賽後利用的問題,用奧運遺產助力全民參與冰雪運動的熱情。

最新數據顯示,北京已有室內滑冰場37處,41個冰面,室外53座滑冰場地、20家雪場。隨著冬奧場館的陸續建成,北京冰雪運動的開展和普及將獲得更強大的場地支持。

根據今年3月中共中央辦公廳、國務院辦公廳印發的《關於以2022年北京冬奧會為契機大力發展冰雪運動的意見》,全國將大力建設群眾冰雪設施,普及群眾性冰雪運動,帶動3億人上冰雪。北京作為雙奧之城,無疑將是冰雪運動普及的重點。

近年來,北京籌辦冬奧已經點燃了市民積極參與冰雪運動的熱情。2017年至2018年的雪季,全市舉辦了市區級活動336項,吸引了502萬人次參與冰雪運動。預計到2022年,北京將基本形成較為完善的冰雪運動服務體系,實現“1248”目標。其中“1”是指打造一張冰球名片,“2”是指建立冰上隊伍和雪上隊伍,“4”是冰雪產業達到400億元,“8”是指到2020年800萬市民參與冰雪運動。

造型獨特

美麗“冰壇”完整呈現

揭秘北京冬奧“冰壇”,鋼結構總量1900噸,賽後將成冰雪樂園

冬季運動管理中心綜合訓練館總建築面積3.32萬平方米,設有地上六層,地下一層(局部二層),包括兩塊標準冰場、兩片陸上訓練場地、科研醫療康復用房、運動員宿舍和餐廳。

冬季運動管理中心綜合訓練館的造型極為獨特。從高空俯視,綜合訓練館像一個冰壺的橫剖面,從底部到頂部呈現圓壺形,珠光灰色的金屬屋面在陽光下透出亮白色。從側面看,綜合訓練館的外立面就像是一道道短道速滑結束後的“冰痕”,故而得到了“冰壇”的別稱。

從西側的入口進入“冰壇”內部,四面圍合的建築又是另一番感覺,一個半開放的室外庭院,將建築與自然巧妙連接在一起。“你從建築內部能夠很清晰地看見,建築北側是下窄上寬、上大下小的形式,這既是為了更好地體現‘冰壇’的寓意,也是基於退讓城市空間的考量,形成用地內部的室外庭院空間。”施工方中建二局三公司冬季運動管理中心綜合訓練館項目總工房世鵬介紹。

技術克難

手工繪圖高精度安裝支撐柱

揭秘北京冬奧“冰壇”,鋼結構總量1900噸,賽後將成冰雪樂園

“冰壇”主體近一半採用了鋼結構建設

和許多現代建築類似,“冰壇”項目主體近一半採用了鋼結構建設,鋼結構總量為1900噸,其中僅屋頂鋼結構就重達200噸,相當於5架空中客車A320飛機的重量。

與眾不同的是,由於整體建築是下窄上寬,起豎向支撐作用的鋼柱中,有不少屬於異形柱,柱截面呈“Y”字形。“您看,原本豎直的鋼柱,在出地面後被分成兩叉,一根繼續向上延伸,另外一根則呈16度角斜向上延伸,從而形成了Y形。”項目技術部部長張江偉告訴記者,異形柱的施工成為“冰壇”工程最難的地方。

難點之一,是穿鋼筋。 “實在太密了,有的一根柱子一個方向就要穿20多根鋼筋,已經達到鋼柱腹板穿孔率的極限要求。”張江偉解釋,如此密集且縱橫交錯的排布,允許的誤差範圍已經達到毫米級別,只能依靠技術人員一根一根計算後手工繪圖,反覆修改。“一個柱頭就要畫上5天,那感覺可能和普通人用上好幾天才能搭出樂高玩具一樣。”

難點之二,就是混凝土澆築。高度超過12米的異形柱,完全是一次性澆築成型,普通的模板加固體系已無法完成。經過反覆試驗後,項目部定製了全鋼大模板,通過現澆築主體結構內側直柱的混凝土,再用倒鏈與施工完成的直柱進行固定,實現無頂撐的“Y形柱”混凝土整體澆築。

場館南側用於結構支撐的15根非異形鋼柱的穿筋,同樣不容易。張江偉介紹,每根鋼柱之間的淨距離是3.15米,貫穿柱間的梁長64米。按照要求,每根鋼柱上設有兩個40毫米圓孔,將直徑32毫米的鋼筋橫穿過去,上下前後誤差要控制在4毫米內。安裝時,他們通過三維座標定位,控制柱的安裝位置及安裝精度,從左右兩側依次傳遞鋼筋,完成了梁筋貫穿施工,沒有出現絲毫誤差。

“我在工程領域幹了12年了,從來沒有碰到這麼難的鋼結構施工。”張江偉笑著說,通過“冰壇”工程,他算是長了大學問。

毫米不差

每塊掛板和幕牆均量身定製

揭秘北京冬奧“冰壇”,鋼結構總量1900噸,賽後將成冰雪樂園

工人們正在緊鑼密鼓地進行內飾裝修

取意“冰痕”的外幕牆,則是觀照了運動員舒適的自然採光環境和建築自遮陽的節能理念,既是建築造型的亮點,也是施工中的另一個難點。

房世鵬介紹,“冰壇”的外立面幕牆,由金屬鋁板、玻璃幕牆組成。由於建築的曲線造型結構,導致異形鋁板和玻璃很多,其中異形鋁板更是超過了鋁板總量的1/3,雙曲鋁板和玻璃也達到1400餘塊,約佔工程總量的20%。“毫不誇張地說,每一塊掛板都是根據建築造型量身定製,拼裝誤差在毫米級。”房世鵬告訴記者,為此,外立面幕牆的施工全部採用BIM(建築信息模型化)技術設計,確保每塊掛板的精度和安裝位置準確無誤。

值得一提的是,為了實現最完美的視覺效果,除了安裝過程中的“毫米不差”外,項目部還要求“冰壇”外部和內部構件的每條線都得一一對應、嚴絲合縫。“打比方說,地板拼接的縫隙要和牆面縫隙在一條線上,牆面縫隙和吊頂縫隙也要在一條線上,外立面玻璃幕牆接縫要和相對應的內部結構的牆面縫隙在一條線上。”張江偉說,施工過程中,大家做得最多的一件事就是放線和核對,“不能犯一絲差錯,有一處錯了,就可能導致處處都錯。”

持續利用

冰壺場地可實現自由轉換

形似冰壺的“冰壇”,擁有兩塊31米×61米的國際賽事標準冰場,位於一層的冰場更是我國第一塊奧運標準冰壺訓練場地。更為特殊的是,這塊冰場也是國內首個使用二氧化碳直接蒸發製冷的冰場,未來可在冰壺場地與速滑場地之間實現自由轉換。

“與絕大多數的冰場不同,這種專業性強的體育冰場,設置的各種用熱單位較多,對熱源需求量大,像空調系統防結露熱水、常規地板防結露加熱層、融雪加熱盤管、澆冰車用熱水等都需要大量熱源。”場館人員介紹,冰場特別設計了一套熱回收系統,通過提供更多的熱源來分擔場館用熱需求,進而降低整個場館的能耗。同時,為了將冰溫控制在-3℃到-8℃,場館還採用了自行設計的冰場智能自控系統,通過各傳感系統和電氣自控元件,可以實現主設備自動啟停。

“由於冰壺場地要求的各項指標均與普通速滑場地不同,要實現兩者間的自由轉換,施工難度著實不小。”機電經理劉亞飛告訴記者,僅拿相對溼度來說,冰壺比賽要求的冰面相對溼度為35%,而普通速滑比賽要求的冰面相對溼度為50%。通過對機電安裝方案的反覆論證改進,場館最終能實現對上萬平方米的空間快速實現溼度的精確控制。

記者 趙瑩瑩 文 白繼開 攝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