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阳县八项机制推动“三比一提升”行动见实效

本网讯 全省脱贫攻坚“三比一提升”行动以来,千阳县抓早动快,层层传导压力,夯实各级责任比责任落实;统筹各方力量资源,加大工作力度比尽锐出战;对标标准要求,把各项措施落实落细比精准举措;以钉钉子精神,下足“绣花”功夫提升脱贫攻坚质量。全县上下脱贫攻坚“比学赶超”氛围浓厚,作风扎实,成效显著。同时立足当前抓落实,着眼长远建机制,制定出台巩固提升脱贫成效“八项机制”,推动“三比一提升”往深里走、往实里走。

千阳县八项机制推动“三比一提升”行动见实效

千阳县县委书记何玲、副书记赵海斌赴县脱贫攻坚指挥部,查看国扶办信息系统

千阳县八项机制推动“三比一提升”行动见实效

千阳县县长张新科与驻村干部一起在贫困户家中了解情况商讨脱贫计划

建立“按劳分配”与“按贫分配”相结合的收益分配机制,更好地激发贫困群众内生动力制定《产业扶贫项目收益分配管理办法》,按比例提取产业收益资金,由村集体经济组织以劳动积分制考核管理办法为依据,据实考核,贫困群众领取报酬,实现多劳多得、少劳少得、不养“懒汉”;无劳动能力的贫困户只享受收益分配基数金额;违反村规民约的贫困户,视其情节扣发收益分配金额或取消享受收益分配资格。至目前,全县7个镇试点已完成,53个贫困村已制定产业扶贫项目收益分配方案,已分配的243个项目均参照此办法分配,较好的激发了贫困群众的内生动力。

建立扶贫资产管理机制,充分发挥扶贫资产效益对全县65个村脱贫攻坚以来形成的村级非经营性资产,如小型水利、农村公厕、村卫生室、文化、体育、农村幸福互助院等固定资产“家底”,全部进行摸底登记,交村级公共设施管理站进行日常管理和绩效管理,更好发挥了公共设施的服务功能。对产业扶贫资金形成的村级经营性资产,由各村对每笔细致梳理,摸清资产底数、夯实管理责任、完善管理台账,特别是资金的流向、成效、形成的资产等方面,做到真实可靠,交村级经济组织经营管理,充分发挥扶贫资产的效益。

千阳县八项机制推动“三比一提升”行动见实效

千阳县县委副书记赵海斌在城关镇新兴村召开三比一提升行动座谈会

千阳县八项机制推动“三比一提升”行动见实效

千阳县副县长屈文刚、扶贫办主任王伟在宝丰村检查产业项目发展情况

建立产业扶贫市场化运作机制

,提高产业在贫困户脱贫中贡献份额。坚持一个主导产业、一个公司带动、一套专班服务的发展思路,集中力量发展矮砧苹果和奶山羊两大优势产业。成立了县苹果产业高质量发展领导小组及其办公室,制定《成立千阳现代果业发展服务公司的方案》,公司围绕“建园子、育苗子、创牌子、卖果子、供物资”总要求,为全县苹果产业发展提供全方位服务。成立了陕西千阳莎能奶山羊发展有限公司,制定了公司章程和管理制度,确定了经营模式和公司经营项目,目前已建成羊舍、青贮窖、有机肥加工车间等。

四是建立乡村治理示范引领机制,引领农村全面发展。围绕产业发展、壮大集体经济、人居环境整治、村级基层组织建设“四个示范”和“村企互助、村村互助、村户互助、户户互助”的发展新模式,首批确定在全县10个村进行乡村治理示范试点。南寨镇水泉村建设奶山羊养殖小区一处;龙泉寺村联合枫丹百丽公司发展优质苹果产业,流转土地1156亩,新建设施大棚50座;南寨村新建4.0智能苹果分拣线一条。柳家塬村、赵家塬村等不断壮大村集体经济实力,已落实今冬新建果园面积500多亩。

五是建立易地搬迁后续帮扶机制,确保搬迁户实现稳定脱贫。制定了《千阳县易地扶贫搬迁后续帮扶工作方案》,按照“三个一”标准(一户至少有一人就业、一户至少有一项产业、一个搬迁点公共服务设施全覆盖),确保搬迁群众稳定脱贫。目前,全县搬迁户中785户有劳动力的家庭全部实现至少一人就业、908户通过产业发展实现增收。制定搬迁点社区融合办法,调整搬迁点学区设置,搬迁群众平等参与集体文化建设、平等享受公共服务设施、病人就近就医、学生就近入学,实现了“搬得顺心、住得舒心、长久安心”。

千阳县八项机制推动“三比一提升”行动见实效

千阳县住建局在坡头村核查安全住房

千阳县八项机制推动“三比一提升”行动见实效

坡头村第一书记张维明在贫困户家中帮忙切灵芝

六是建立防返贫机制,防止新的贫困发生为了切实巩固提升全县脱贫质量,建立了由扶贫办牵头、行业部门参与的动态监测“红色预警”机制,对644户预警户建立了监测台账。对“因病、因灾”等疑似返贫户,经核实,给予临时救助、政策落实、生活保障等救助;对收入水平低的,通过产业帮扶、就业扶持、扶贫扶志等措施,确保收入增加。今年,全县实现43户93人脱贫退出,无新增返贫人口。

七是建立政策落实长效机制,努力实现稳定脱贫不返贫。按照政策不减、资金不减、力度不减的基本原则,建立了全县脱贫成效巩固提升政策落实长效机制,进一步明确了脱贫攻坚期内全县各类扶持政策保持连续性和稳定性的具体要求,特别是提出加大产业和就业创业扶持资金投入力度,给贫困群众发展产业和自主创业吃了“定心丸”。全县持续跟进落实产业、就业、金融、教育、健康、保障、生态、兜底保障等扶持政策,贫困群众“两不愁三保障”问题全部解决、收入不断增长。

八是建立杜绝形式主义减轻基层负担的工作机制,切实给基层减负。制定印发《切实解决扶贫领域形式主义突出问题落实减负要求的十条措施》《关于落实杜绝形式主义减轻基层负担工作机制的工作方案》,通过精减文件数量、减少会议次数、发挥大数据平台优势、严控督查考核、完善扶贫干部绩效管理等措施,鼓励激励基层干部腾出更多时间和精力,切实为贫困群众解决实际困难,落实精准扶贫措施,提高脱贫质量,巩固脱贫成效。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