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證該如何設計?如何表示資產?

從比特幣到以太坊,從區塊鏈 1.0 的數字現金進展到區塊鏈 2.0 的數字資產,人們關注的焦點在發生轉移。在討論比特幣系統時,人們關注的是比特幣、是加密數字貨幣,區塊鏈是源自比特幣的底層技術,比特幣系統實現並驗證了區塊鏈的價值表示和價值轉移這兩個核心功能,並展示了這兩者是可以完全去中心化的。


以太坊的重心則是區塊鏈。以太坊也有類似於比特幣的加密數字貨幣——以太幣,但與中本聰沒有為比特幣設計用途不同,以太幣被定位為以太坊區塊鏈的燃料貨幣。以太坊白皮書說,以太幣(ether,現在的代碼為ETH)是以太坊的主要內部加密燃料(crypto-fuel),用於支付交易費。在價值轉移上,以太坊延續了比特幣的區塊鏈設計,依靠分佈式賬本來進行去中心化、點對點的價值轉移。
以太坊還進一步帶來了智能合約和通證。通過對比我們可以看到,比特幣系統只有一種加密數字貨幣,而在以太坊區塊鏈上,在以太幣之外出現了眾多表示價值的通證。
有了智能合約和通證之後,以太坊就有了新的用途——進行數字資產的表示與交易。鏈上的數字資產也有了一種相對統一的價值表示形式。因而以太坊開始往前一步,超越作為數字現金系統的比特幣,開始解決數字資產系統的三個問題(見圖1):

  • 表示的資產是什麼?
  • 如何發行?
  • 如何進行復雜交易?
通證該如何設計?如何表示資產?


圖1:數字資產系統要解決的三個問題
在實際運行中,以太坊被主要用於解決前兩個問題——表示的資產是什麼以及如何發行。有了數字資產和相關工具之後,人們會很自然地發揮創意,創建關於數字資產的各類複雜應用。用通證將資產表示為鏈上的“數字資產”來看看通證是如何在鏈上表示各種資產的。
一般來說,通證是資產在區塊鏈上的價值表示物,涉及的資產包括三類:比特幣和以太幣等鏈上的原生資產、映射到鏈上的線上資產、映射到鏈上的線下資產。當它們被在鏈上表示後,我們將之統稱為“數字資產”。特別地,用以太坊區塊鏈和它的智能合約可以創建與發行代表價值的通證,然後用它去關聯資產,形成現在較為通行的數字資產表示物(見圖2)。
在以太坊區塊鏈上主要可以創建兩種表示價值的通證:可互換的 ERC20 標準通證和不可互換的 ERC721 標準通證。可互換的通證可類比為現金,不可互換的通證可類比為房契。對錶示為通證的數字資產,以太坊智能合約可以進行各種交易,如通證間的兌換、通證抵押、通證分配與消耗等,由此可以形成複雜的數字資產交易與應用。


通證該如何設計?如何表示資產?


圖2:數字資產的表示與應用
正如以太坊白皮書所展示的,它的系統設計和智能合約是為了更好地進行數字資產的交易。
這裡涉及三種資產:鏈上資產、線上資產、線下資產。其中線上資產與線下資產均不在鏈上,可認為是鏈下資產。通常,我們需要輔以預言機(oracle)等工具來連接線上、線下的資產,然後通過智能合約在鏈上交易。
鏈上與鏈下的交互包括兩大部分:一是將鏈下資產與通證關聯,進行通證的發行與分配;二是在鏈上進行通證交易後,對鏈下資產進行相應的變動,並將變動在鏈上確認。
將資產表示成通證,即轉變成數字資產,帶來的好處有:一是市場交易幫助發現價格,二是在流動週轉中增加資產價值。其中,關於流動增加總體價值的例子,我們在現實生活中也可以體驗到:二手物品的流動讓買方和賣方都收益,車輛與房屋的共享提升了資源的利用效率。
我們來看數字資產的幾個交易場景,然後再討論通證的特性、分類與發行等話題。數字資產系統的去中心化交易場景比特幣系統只能進行比特幣這種數字現金的去中心化交易。而以太坊作為數字資產系統,基於它的智能合約創建的各種通證都可以進行中心化或去中心化交易。


我們來對比三種場景,看看如何通過以太坊智能合約進行鏈上與鏈下資產的去中心化交易(見圖3)。

通證該如何設計?如何表示資產?


圖3:“智能合約”取代中心化仲裁者場景A:在數字世界中通過中心化中介進行交易在數字世界中,當兩個人要進行數字資產的交易時,他們之間需要一個可信第三方,這個中介完成:

  • 監督合約的執行。
  • 作為雙方之間的擔保。
  • 協助進行價值的記錄。


以熟悉的電商購物(且特別的是購買一個電子文檔)為例。假設我們在淘寶上進行交易,中心化的仲裁者又可細分為淘寶和支付寶兩種角色:

  • 買家在淘寶上下單,這是通過淘寶來簽訂一個購買協議。
  • 買家通過支付寶付款,款項由支付寶代管,賣家發出文件,等買家確認後,支付寶將款項支付給賣家。
  • 支付寶進行結算,支付寶對雙方的賬戶進行記錄的修改,完成金錢價值的轉移。


那麼,如果在以太坊區塊鏈上,通過智能合約進行一次去中心化交易,過程是什麼樣的?場景B:通過智能合約進行鏈上數字資產交易假設我們編寫一個合約,售賣一種基於 ERC721 的不可互換通證,如性質類似於收藏卡的“加密貓”。每個加密貓通證各不相同,預先在智能合約中設定價格均為 10 個以太幣,購買方式是先到先得。


這時,去中心化的數字資產交易過程如下:

  • 買方向智能合約地址轉入 10 個以太幣,即為發起購買邀約,智能合約擔任第三方保管的角色。
  • 賣方把該收藏卡(基於 ERC721 的通證)轉入買方地址。
  • 智能合約自動將以太幣款項轉入賣家賬戶。


由於這裡僅涉及以太坊區塊鏈上的數字資產(加密貓通證和以太幣)的轉移,因此在鏈上可以完成全部過程。
對比 A、B 兩種場景我們看到,原本中心化的中介(如淘寶與支付寶)被按預先設定規則自動執行的智能合約所取代。中心化中介被區塊鏈(即分佈式賬本和去中心網絡)所取代。場景C:通過智能合約進行涉及線下資產的交易如果我們交易的標的不是一個鏈上的數字資產,比如交易是一個電子文檔,甚至一個線下的房產資產,這時通常與智能合約聯合起來使用的預言機就要出現了。
當交易的不是鏈上的數字資產時,智能合約和預言機是一對必備的組合。智能合約在鏈上,預言機在鏈下,它可以與鏈上的智能合約進行通信(見圖4)。


比如,當賣家把數字文件傳遞給買家,買家確認之後,連接鏈上和鏈下的預言機就發出消息通知智能合約。在接到消息後,智能合約執行後續的步驟,把以太幣轉入賣家賬戶。

通證該如何設計?如何表示資產?


圖4:智能合約在鏈上,預言機在鏈下
在涉及線下資產時,邏輯是相似的,只是過程更加複雜。比如,當購買一個實物商品時,買家要到線上的互聯網界面中確認收貨,而預言機會把消息傳送到鏈上給智能合約,智能合約繼續執行後續步驟。


通過這三種簡單場景的對比,我們可以看到:

  • 第一,有了智能合約,用通證表示的數字資產就是可編程的;
  • 第二,它是可以由計算機自動處理的,也就是自動化的;
  • 第三,如果數字資產交易各方形成一定的規則與邏輯,那麼這些交易方之間可以進行完全自治的交易,可不需要人類的參與。


這些特性組合起來,可以大幅度降低資產流轉交易的成本,提高效率,並可以實現智能化。通證的四個特徵中關村區塊鏈產業聯盟理事長元道在與孟巖的對談文章“通證是下一代互聯網數字經濟的關鍵”中指出,通證有三個要素,缺一不可。他討論的三個要素如下:

  • 第一是數字權益證明。通證必須是以數字形式存在的權益憑證,它必須代表的是一種權利,一種固有和內在的價值(intrinsic value)。
  • 第二是加密。通證的真實性、防篡改性、保護隱私等特性,由密碼學予以保障。每一個通證都是由密碼學保護的一份權利。這種保護比任何法律、權威和槍炮提供的保護都更堅固、更可靠。
  • 第三是可流通。通證必須能夠在一個網絡中流動,從而隨時隨地都可以驗證。其中一部分通證是可以交易、兌換的。

通證是下一代互聯網數字經濟的關鍵——元道區塊鏈對話之一,孟巖/文,2017年12月4日,見 https://blog.csdn.net/myan/article/details/78712506。元道原名陳昇,是世紀互聯數據中心的創始人、董事長。

他還說:“事實上,通證可以代表一切權益證明,從身份證到學歷文憑,從貨幣到票據,從鑰匙、門票到積分、卡券,從股票到債券,人類社會的全部權益證明都可以用通證來代表。”
根據之前的討論,值得補充的一點是:通證是可編程的(見圖5)。在區塊鏈上,智能合約可以自動地或自治地處理通證,這是通證不同於過去的貨幣、證券、積分、收藏品等價值表示物的基本特徵。比如,由於通證是可編程的,如果通證由一個社區內的成員持有,那麼我們可以利用區塊鏈和通證進行社區的鏈上治理。

通證該如何設計?如何表示資產?


圖5:通證的四個特徵通證經濟系統設計和通證的發行與分配比特幣系統是一個最理想化的情形:它的通證發行是完全去中心化的,由計算機算力按規則競爭完成。但當用通證表示數字資產時,我們不得不從最理想化的發行去中心化往回退了一點,這步回退是讓區塊鏈投入使用的必要妥協。
回看以太坊最初的代幣眾籌過程,嚴格地說,以太幣的發行是中心化的,是由以太坊基金會將以太幣售賣給比特幣的持有者。但這個過程是自動化的,由預先確定規則、編寫後不能修改的智能合約自動執行。
用區塊鏈上的通證來表示鏈上資產、線上資產、線下資產時,完全的去中心化,甚至完全無人介入的自動化通常是不可行的。資產的設計、發行的設計以及後續項目的運行,都需要有機構來發起。這個機構在一定程度上是區塊鏈項目的中心。
這個發起機構的角色是進行協調,將線上資產、線下資產與通證進行對應。
這個發起機構的角色是發起和發行通證。當然與過去相比,這個機構是相對去中心化的,它並不掌握社區百分之百的“股權”,也不具有絕對的話語權,而必須是做社區的協調者。


這個發起機構的角色也是持續運行項目和社群,直到社區能夠自行運轉。在項目的發展過程中,隨著社區的擴大與強大,中心才可能開始弱化,甚至最終達成去中心化社區狀態。
要仔細地辨析發起機構的角色,因為要利用通證來表示資產,構建名為“通證經濟體”的產業生態圈,它是關鍵的驅動者。之前各種理想化的討論是故意弱化這些發起機構的角色,與事實有很大差異。
同時,在實踐中,區塊鏈項目的發起方多為註冊在新加坡等地的非營利基金會,在一些國家與地區,這是一條合規的路徑。但我們認為,區塊鏈要實現商業落地,較為現實的路徑仍是與現有各國的公司註冊制度形成某種連接,並強調公司在項目實際運作地的註冊和合規運轉。因而我們建議將區塊鏈項目的發起機構稱為“自商業公司”(Decentralized Autonomous Company,DAC),由它來利用區塊鏈技術與經濟手段促成運用通證的產業生態圈。
通過以上討論,我們可以看到通證經濟體通常採取的設計如下:通證經濟體是一個產業生態圈或社區;用通證來表示一個生態或社區的廣義資產;藉助通證來進行分配、交易。它包括各方共同推進三個核心事務(見圖6):

  • 鏈,區塊鏈技術的落實。
  • 通證,通證的建立、分配與管理。
  • 社群,用戶社區與投資社區等以價值共識形成的社群。
通證該如何設計?如何表示資產?


圖6:名為“通證經濟體”的產業生態圈和它的發起者自商業公司(DAC)
發起通證的區塊鏈項目實體(非營利性基金會或自商業公司)是社區和資產的創建者、協調者。


一個通證經濟體的發起機構的關鍵任務之一是設計這個產業生態圈的“通證經濟系統”。
通證經濟系統設計包括兩面,一面是和通證的價值相關的設計,另一面是和通證的數量相關的設計(見圖7)。

通證該如何設計?如何表示資產?


圖7:通證經濟系統設計:價值設計與數量設計
一個通證所表示的價值是什麼?如何與現有資產對應?可因什麼貢獻而獲得?如何用它投資社區?如何確定它的價格?這些是通證的價值設計關心的問題。


通證的數量設計則包括初始分配、流轉和總量控制等。下面我們重點討論一下通證的數量設計。
通常,通證在四個群體中進行發行和分配:①投資者;②團隊與顧問;③生態成員;④留存。留存的通證並不進入流通,除非它的狀態被改變了。團隊與顧問、生態成員這兩方的通證會隨著時間的流逝逐步進入流通:團隊與顧問的通證按預設規則逐步解除鎖定;生態成員通過貢獻獲得通證獎勵,並按規則逐步解鎖與流通(見圖8)。

通證該如何設計?如何表示資產?


圖8:通證的數量隨時間的變化
假設用通證經濟系統來改造一個線下社區,那麼可能有一個初始分配:投資方、團隊各獲得一部分通證;現有社區的成員按照規則獲得一部分通證;同時將一部分通證留存,以備社區發展之需。
其中,社區成員按一定規則獲得通證,就是把線上資產映射到鏈上,用通證表示出來。
之後,通證將根據社區成員的貢獻進行分配。項目團隊要設計一個通證在社區內的使用場景:

  • 生態成員如何獲得通證?
  • 生態成員如何消耗通證?從項目角度說,也即如何回收通證?
  • 如何安排項目回收的通證?是再次發放與流通,是銷燬,還是變更為留存狀態?


另外,由於通證是一個經濟系統,還會涉及其他與數量相關的經濟邏輯,主要包括兩點:

  • 總量。通證的總量如何變化?是增多,是不變,還是因逐步銷燬而減少?
  • 解鎖。被鎖定的通證以什麼樣的速率和規則逐步釋放?


確定一個通證的數量邏輯之後,我們就可以編寫智能合約用代碼實現它,並在區塊鏈上自動甚至自治地運行了。
通證經濟系統的設計清單如圖 9 所示。

通證該如何設計?如何表示資產?


圖9:通證經濟系統設計清單


最後特別討論一個尚沒有明確答案的話題:如果通證是對應的某種線上或線下資產,那麼所有人都期待它是持續上漲的。而如果通證是代表某種功能的使用權,則它的價格應保持相對穩定,因為如果預計它將上漲,那麼誰會提前使用它呢?
在討論通證價值設計時,人們通常將通證分成兩大類:一種代表權益,價格是波動的,並且從長期看是上漲的;一種代表功能使用權,用於消費,價格應該保持相對穩定(見圖10)。

通證該如何設計?如何表示資產?


圖10:通證經濟系統設計清單
最後特別討論一個尚沒有明確答案的話題:如果通證是對應的某種線上或線下資產,那麼所有人都期待它是持續上漲的。而如果通證是代表某種功能的使用權,則它的價格應保持相對穩定,因為如果預計它將上漲,那麼誰會提前使用它呢?
在討論通證價值設計時,人們通常將通證分成兩大類:一種代表權益,價格是波動的,並且從長期看是上漲的;一種代表功能使用權,用於消費,價格應該保持相對穩定(見圖11)。

通證該如何設計?如何表示資產?


圖11:從價值設計的角度看通證:表示權益和表示功能
從目前看,這是一種天然存在的矛盾,雖然二者可以在實踐中進行一些調和。目前在進行通證價值設計時,有一種新的思路是,在一個通證經濟系統中採用雙通證:一個用於表示權益,一個用於表示實用功能。當然,這樣做的複雜性大大增加,目前還沒有被廣為接受的設計思路。在附錄B中,我們會討論 Steem 區塊鏈的通證設計,這個早期區塊鏈項目的多通證設計是已經在實際中運行的案例,經過多輪起起伏伏,雖然有很多問題,但有真實的運行數據可供分析。

孟巖在通證經濟系統設計的相關演講中認為,幣值邏輯有四種:比特幣模式、穩定模式、以太坊模式和雙層代幣模式。我們在討論時統一採用通證說法,稱為“雙通證設計”。

以太坊:數字資產的基礎設施

讓我們把目光轉回以太坊。以太坊區塊鏈是當下用區塊鏈表示數字資產的基礎設施。一方面,它為價值表示提供了通證;另一方面,它也為通證數量邏輯的實現提供了編程語言、工具(智能合約)、標準(ERC20等)和運行環境(EVM)。


以太坊區塊鏈和它的智能合約、通證為數字資產的發行與交易提供了一整套去中心化的基礎設施。之前,在以太坊的 ERC20 標準被廣泛接納之前,要發行一個原生數字資產需要自行開發一條鏈,而現在我們可以基於以太坊這條公鏈來創建一個數字資產的價值表示物。隨著在以太坊上發行的通證越來越多,它吸引了更多的人在其上發行通證。
總的來說,以太坊讓我們能方便地創建代表數字資產的通證,這使得通證變成一個基礎功能,湧現出大量的在區塊鏈上的、通證表示的數字資產。隨著使用門檻和成本的降低,很多原本無法進行的應用會湧現出來。

參考內容:http://c.biancheng.net/view/1925.html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