庆祝十堰建市50周年|十堰变"大":城区建成区增4倍 路网"内外成环"

11月19日上午,市委宣传部、市人民政府新闻办公室在市民服务中心举行建市50周年系列新闻发布会第十场发布活动。市住房和城乡建设局党组成员、副局长王健,市交通运输局副局长余世根,市城市管理执法委员会党组副书记、副主任沈守意,市民用航空管理局副局长孟辉,市城市文明创建中心副主任蒋义东介绍了十堰建市50年来城市建设管理、交通运输事业发展以及文明城市创建等方面取得的巨大成果。

五十年砥砺奋进,五十年春华秋实。50年来,我市城市规模不断拓展,城区建成区面积由1978年的19平方公里拓展到2018年的111.08平方公里。城市路网不断完善,城区建成市政道路706条,道路总里程达890公里,实现“内外成环、主次贯通”,市民出行更加便捷。基础设施日臻完善,率先建成综合管廊“十堰样板”,率先实现污水处理建设运营一体化,全面消除城区黑臭水体,精心组织实施百二河生态修复工程,城市综合承载力显著提升。绿色建筑扮靓城市,2018年,我市新增节能建筑310.57万平方米,实施既有建筑节能改造15.37万平方米,县级以上城区新建建筑全面执行绿色建筑标准。建设理念不断更新,城市竞争力显著增强。

1969年建市之初,全市公路里程仅2063公里,其中通车里程1133公里。50年来,我市交通运输事业发展步入“快车道”。2003年襄十高速公路通车,结束了十堰高速公路“零”的历史;2007年十漫高速公路通车,打通了武汉到西安最便捷通道;2014年谷竹高速公路、十房高速公路通车,2015年郧十高速公路通车,十堰实现 “县县通高速”;2016年武当山机场通航,十堰人的“飞天梦”终成现实;今年11月底,汉十高铁即将投入运营;十巫高速公路中段、十淅高速公路等重大交通项目加快推进。截至2018年底,全市公路总里程达3.2万公里,内河航道通航里程达763公里,辖内高速公路5条达525公里,国省道37条达3500公里,县乡道1383条达1.1万公里,通村公路1.7万公里,综合交通实现立体化,城乡交通实现网络化,运输服务实现均等化。

50年来,我市坚持“为民管城”,让市民共享发展成果。建成城市绿道200余公里,新建20多座山体街头游园,实施一大批绿化工程,实现了“推窗见绿、出门进园、户外踏青”。城市各类路灯近10万盏,覆盖460余条主次干道和背街小巷。城市供水从分散走向集中,供水管网总长度431公里,日供水量约30万吨。城区集中供热“一张网”正式运行,集中供热面积1400万平方米,普及率达40%。加大停车泊位供给,启动立体停车场建设;新建城市厕所127座,改造公厕229座,打造“10分钟如厕圈”;建设人行道150万平方米、自行车道13万平方米,市民获得感、幸福感大大增强。

2018年,武当山机场旅客吞吐量达119.3万人次,今年预计突破150万人次。武当山机场自通航以来,始终以“五个民航”建设为抓手,不断提高安全保障能力和服务竞争力,成功塑造了以服务标准人性化、服务流程便民化和服务设施现代化为标志的“十堰品牌”。目前,机场共开通21条航线,通达北上广深等32个城市,基本覆盖国内一线城市和重点旅游城市,区域性交通枢纽功能逐步凸显。

从乡村到城区,从农耕文明到工业文明,再到如今的生态文明,十堰人追逐文明的脚步从未停歇、创造文明的实践从未中断。历届市委、市政府坚持把创建全国文明城市作为矢志不渝的奋斗目标,加强组织领导、强化宣传引领、严格对标对表、着力补齐短板、培育创建品牌、推动全域创建,一项项实打实的举措、一处处看得见的变化,擦亮了城市文明底色,市民文明素质、城乡文明程度、城市文化品位和群众生活质量全面提升。我市实现全国创建文明城市工作先进城市 “两连冠”、全国文明城市提名城市 “三连冠”、省级文明城市“八连冠”,荣获全省唯一 “全国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工作先进城市”称号,市民对创建全国文明城市满意度达99.81%。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