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華字典》是新中國成立後出版的第一部白話釋義、白話舉例的字典,也是迄今為止最有影響、最權威的一部小型漢語字典,幾代中國人大都通過它接受啟蒙教育。迄今,《新華字典》已經印行了6億多冊,是全世界發行量最大的工具書。
親歷者說
程榮:中國社會科學院語言研究所研究員、《新華字典》2004年版(第十版)修訂主持人
1950年8月新華辭書社成立,魏建功任社長,在當時出版總署副署長葉聖陶的支持下,組織編寫《新華字典》。《新華字典》經過了葉聖陶的逐字審定,於1953年由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1957年轉交商務印書館出版,此後一直由商務印書館出版發行。
新中國成立初期,我國文盲、半文盲佔總人口的80%以上。掃盲工作迫切需要一本實用的小型字典。《新華字典》用白話釋義、用白話舉例,便於識字者學習,為掃盲工作做出了重大貢獻。
當時,中央提出語言文字工作的三大任務,即促進漢字改革、推廣普通話和實現漢語規範化。在這三項工作中,《新華字典》都發揮了重要作用。66年來,《新華字典》始終與國家語言文字工作的相關方針政策保持一致,一直不斷修訂,這是它能取得成功的一個重要原因。
為了保證準確,歷代《新華字典》的撰稿者、修訂者付出了巨大的努力。比如,為了核實一個地名,修訂者要翻檢全部已出版的地圖,還要去實地勘察,用實地調查獲得的材料與文獻記載對比,只有地圖、文獻和實地調研在音形義上都一致,沒有矛盾之處,才能最終確定地名的讀音和字形。
2002年社科院語言所把《新華字典》第十版的修訂工作交給程榮來做。此前,程榮還沒有主持過權威性辭書的修訂,接到任務時,誠惶誠恐。此外,第十版要趕在《新華字典》出版50週年之際出版,根據要求,定稿時間不能晚於2003年9月底。
但就在這段時間,非典疫情暴發了。當時正準備初步定稿,需要與專家討論,需要與編輯溝通,需要集中交流。但疫情使編輯們不能聚集在一起開會。當時沒有微信,互聯網還不像現在這麼發達,只能用電話交流,經常一個電話打很久。一次,程榮和劉慶隆先生討論一個問題,電話長達3個多小時。老先生累得中途休息了一會兒再重新拿起電話繼續談。以前程榮經常去1971年版《新華字典》修訂工作主持人曹先擢先生家裡請教討論,非典時期,程榮和曹先生只能在他家小區的健身空地,手裡拿著稿子,站著研究問題。
工作沒有因為疫情而停擺,沒有因為趕上非典就減少必要的流程。字典的修訂質量因此有了保障。
從目前的情況看,網絡對《新華字典》的衝擊不明顯,《新華字典》的發行量沒有減少。隨著我國全民文化素質的提高,對字典的質量要求也在提高。只要《新華字典》始終堅持質量第一,跟上時代步伐,方便讀者使用,它就不會被替代。
本報記者 張 賀
閱讀更多 中國經濟網 的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