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曼蘇丹國國家概況

阿曼蘇丹國國家概況

(最近更新時間:2019年4月)

  【國 名】 阿曼蘇丹國(The Sultanate of Oman)

  【面 積】 30.95萬平方公里(阿曼的面積大於意大利、新西蘭、英國)

  【人 口】 455.9萬。其中阿曼人佔54.9%。伊斯蘭教為國教。85.9%人口為穆斯林,大多為伊巴德教派。

  【語 言】 官方語言為阿拉伯語,通用英語。

  【首 都】 馬斯喀特(Muscat),面積約3900平方公里,人口138.2萬。

  【國家元首】 蘇丹兼首相和外交、國防、財政大臣卡布斯·本·賽義德(Qaboos Bin Said),1970年7月23日登基。

  【國慶日】 11月18日(卡布斯蘇丹生日)

  【簡 況】 位於阿拉伯半島東南部。與阿聯酋、沙特、也門等國接壤,瀕臨阿曼灣和阿拉伯海。海岸線長3165公里。除東北部山地外,均屬熱帶沙漠氣候。全年分兩季,5-10月為熱季,氣溫高達40℃以上;11月至翌年4月為涼季,平均溫度約為24℃。

  阿曼是阿拉伯半島最古老的國家之一。公元前2000年已廣泛進行海上和陸路貿易活動,併成為阿拉伯半島的造船中心。公元7世紀成為阿拉伯帝國的一部分,11世紀末獨立。1429年,伊巴德教派確立在阿曼的統治。1507年,阿曼遭葡萄牙入侵併長期被其殖民統治。1649年,阿曼當地人推翻葡萄牙統治,建立亞里巴王朝。1742年,阿曼被波斯入侵。18世紀中葉,阿曼當地人趕走波斯人,建立賽義德王朝,取國名為“馬斯喀特蘇丹國”,成為當時印度洋沿岸實力較強的國家之一,勢力一度擴張到東非沿海地區。1856年,時任蘇丹賽義德·本·蘇爾坦去世後,其兩個兒子分別掌管阿曼本土和東非屬地。1861年,兩地正式分裂。1871年,英國入侵阿曼本土,迫使其接受不平等條約。1913年,阿曼山區部落舉行反英起義,建立“阿曼伊斯蘭教長國”。1920年,英國殖民者同“教長國”簽訂《錫卜條約》,承認其獨立,阿曼就此分為“馬斯喀特蘇丹國”和“阿曼伊斯蘭教長國”兩部分。1955年12月,英國殖民者同其扶持的“蘇丹國”軍隊攻佔“教長國”首都尼茲瓦,當地抵抗力量撤入山區,並於1957年7月再度發動反英起義,但最終遭英軍大規模鎮壓而失敗。1967年,“馬斯喀特蘇丹國”蘇丹賽義德·本·泰穆爾在英國支持下最終統一阿曼全境,改國名為“馬斯喀特和阿曼蘇丹國”。1970年7月23日,泰穆爾蘇丹被迫遜位,其獨子卡布斯登基,改國名為“阿曼蘇丹國”並沿用至今。1973年,英國軍隊撤出阿曼。

  【政 治】 阿曼是世襲君主制國家,禁止一切政黨活動。蘇丹享有絕對權威,頒佈法律、任命內閣、領導軍隊、批准和締結國際條約。1996年11 月,卡布斯蘇丹頒佈《國家基本法》(相當於憲法);12月,成立以其為首的9人國防委員會,負責審議國家安全有關事宜並參與決定蘇丹繼承人。2011年10月,阿曼修訂《國家基本法》,規定如王室委員會未在法定時間3日內就蘇丹繼任者達成一致,則由最高國防委員會連同國家委員會主席、協商會議主席、最高法院院長及兩名年紀最長的副院長根據蘇丹遺詔指定人選。2018年,阿曼政局保持穩定,國民經濟持續增長,積極參與地區事務、維護地區穩定。

阿曼蘇丹國國家概況

阿曼行政區劃地圖

  【行政區劃】 按行政區域劃分為11個省(馬斯喀特省、佐法爾省、穆桑達姆省、布萊米省、中北省、中南省、達希萊省、內地省、東南省、東北省、中部省),省下共設61個州。 

  【經 濟】 石油、天然氣產業是阿曼的支柱產業,油氣收入佔國家財政收入的68%,佔國內生產總值的41%。工業以石油開採為主,近年來開始重視天然氣工業。實行自由和開放的經濟政策,利用石油收入大力發展國民經濟,努力吸引外資,引進技術,鼓勵私人投資。為逐步改變國民經濟對石油的依賴,實現財政收入來源多樣化和經濟可持續發展,政府大力推動產業多元化、就業阿曼化和經濟私有化,增加對基礎設施建設的投入,擴大私營資本的參與程度。農業不發達,糧食主要靠進口。漁業資源豐富,是阿曼傳統產業,除滿足國內需求外,還可供出口,是阿曼非石油產品出口收入的主要來源之一。

  2000年11月,阿曼正式加入世界貿易組織。

  2018年主要經濟數據如下:

  國內生產總值:792億美元

  國內生產總值增長率:2.4%

  人均國內生產總值: 1.5萬美元

  進出口總額: 678億美元

  進口額:254億美元

  出口額: 424億美元

  外匯儲備: 146億美元

  注:數據來源為經濟季評。

  【資 源】 20世紀60年代開始開採石油。截至目前,阿曼已探明石油儲量約7億噸(54億桶),當年產量約0.49億噸(3.44億桶),日均產量約97.1萬桶。已探明天然氣儲量約0.7萬億立方米,當年產量323億立方米。除石油和天然氣外,阿曼境內發現的礦產資源還有銅、金、銀、鉻、鐵、錳、鎂、煤、石灰石、大理石、石膏、磷酸鹽、石英石、高嶺土等。具體情況為:銅礦儲量約1500萬噸,鉻礦儲量約250萬噸,鐵礦儲量約1.2億噸,錳礦儲量約150萬噸,煤礦儲量約1.2億噸,石灰石儲量約3億噸,大理石儲量約1.5億噸,石膏儲量約12億噸等。

  【工 業】 以油氣工業為主,其他工業起步較晚。工業項目主要為石油化工、鍊鐵、化肥、塑料、鑄管等。除少數較大型企業如煉油廠、水泥廠、麵粉廠等由政府投資經營外,其他均屬私營中小企業,主要從事非金屬礦產、木材加工、食品、紡織等生產。

  【農 業】 農、牧、漁業在國民經濟非石油產業中舉足輕重,能滿足國內47.6%的糧食和69%的動物飼料需求。但總體上農業不發達,全國可耕地約10萬公頃,已耕地7.3萬公頃,主要種植椰棗、檸檬、香蕉等水果和蔬菜。糧食作物以小麥、大麥、高粱為主,不能自給。漁業資源豐富,是傳統產業,除滿足國內需要外,還可出口,是非石油產品出口收入的主要來源之一。

  【交通運輸】 運輸主要依靠公路,鐵路項目正在籌建。

  公路:瀝青公路總里程達35522公里,土路總里程達1222公里。

  水運:主要港口有馬斯喀特卡布斯蘇丹港、蘇哈爾港、薩拉拉港、杜庫姆港、哈薩卜港等。其中馬斯喀特卡布斯蘇丹港已不再承擔貨運任務,正逐漸轉型為旅遊港;蘇哈爾港和薩拉拉港主要從事集裝箱等貨運業務;杜庫姆港、哈薩卜港尚在建設中。此外,阿曼國家輪渡公司在穆桑達姆省(阿曼飛地)、馬西拉島(阿曼最大島嶼)與阿曼本土之間,開設有多條客運航線。

  空運:1981年5月成立的“阿曼航空公司”系公私合營企業,主要擔負國內客貨運輸。近年來,阿曼航空公司不斷拓展國際業務,已陸續開通馬斯喀特至倫敦、吉隆坡、雅加達等地航線。2016年底,開通至廣州直航航線。民用機場主要有馬斯喀特國際機場、薩拉拉國際機場、蘇哈爾機場等。

  輸油管道:由內地油田至法赫爾港鋪設有輸油管道,總長279公里,不加壓流量為72.5萬桶/天。

  【對外貿易】 主要出口石油和天然氣,約佔國家財政總收入的68%,非石油類出口有銅、化工產品、魚類、椰棗及水果、蔬菜等。主要出口到阿聯酋、沙特、印度、中國等國。進口機械、運輸工具、食品及工業製成品等,主要來自阿聯酋(轉口)、中國、印度、美國等。

  【外國資本】 外資主要投向石油開採和金融業。英國和海灣國家是主要投資國。

  【人民生活】 國家實行免費醫療。居民平均壽命76.6歲。阿曼共有醫院67家,衛生所203個;全國固定和移動電話分別為42.3萬部和686.63萬部。互聯網用戶26.95萬戶。全國私人住房擁有率已達世界較高水平。

  【軍 事】 實行義務兵役制。卡布斯蘇丹任武裝力量最高統帥併兼任國防大臣,穆罕默德·本·蘇爾坦·布賽義迪為國防事務主管大臣。阿曼是海灣合作委員會成員國,在軍事防禦方面與該組織其他成員國相互協調。總兵力4.35萬人。其中陸軍2.5萬人,海軍4200人,空軍4100人,蘇丹衛隊5500人,蘇丹特種部隊1000人,部落和民兵武裝4400人。

  【教 育】 實行免費教育制。在全國開展掃盲和成人教育,有各類學校1642所,在校生69萬,有掃盲中心14個。卡布斯大學於1986年9月建成開學,是阿曼最高學府,在校生約1.5萬人。

  【新聞出版】 全國現有報刊30餘種,主要有:《阿曼日報》,日發行量約4萬份;《觀察家報》,日發行量約2.2萬份;《祖國報》,半官方背景,阿拉伯文日報;《阿曼論壇報》,私營,英文日報。

  阿曼通訊社:官方新聞機構,1986年5月成立,總社在馬斯喀特。

  阿曼蘇丹國廣播電臺:1970年始建於馬斯喀特。1974年薩拉拉電臺建成,後併入阿曼蘇丹國廣播電臺。1979年建成人造衛星地面接收站。1982年開始調頻廣播,日播12小時。1998年起,該臺阿拉伯語綜合頻道開始向阿曼所有地區24小時不間斷播出。

  阿曼電視臺:阿曼國營和最大規模電視臺,成立於1974年,共有4個頻道。

  【對外關係】 奉行不結盟、睦鄰友好和不干涉別國內政的外交政策。致力於維護海灣地區的安全與穩定,積極參與地區事務,主張通過對話與和平方式解決國家之間的分歧。同美、英關係密切,同時開展多元化外交。至今,阿曼已同143個國家建立了外交關係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