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每個階段應該如何教育?

一簡一慢一生活


孩子0-6歲,是教育的關鍵期

著名的心理學教授李玫瑾提出,孩子成長分四個臺階,其中六歲之前就佔兩個。分別是0-3歲情感期,3-6歲性格形成期,12歲的青春期,以及16歲的叛逆期。由此可見,六歲之前的教育非常重要,可以影響到人的一生。

0-3歲的孩子生活中不能獨立,需要父母幫助他學會穿衣服,自己吃飯、自主大小便。當孩子和父母建立了良好的情感依賴以後,也就意味著他開始慢慢信任這個世界。三歲以後的孩子,要去上幼兒園了,家長要開始給他立規矩,儘早培養好的學習習慣。

家長要在孩子六歲之前對他說不,首先是建立是非觀,讓他知道什麼該做,什麼不該做,這種認知的形成越早越好。

其次是培養好的學習習慣,家長要觀察孩子對什麼感興趣,更擅長哪門科目。

學會欣賞孩子的優點,培養孩子的想象力、創造力,以鼓勵代替打壓式教育。家長的打壓教育,只會讓孩子喪失自信心,最後破罐子破摔。

孩子12歲以後,讓他自己做決定

在父母眼裡,孩子無論多少歲,都還是個孩子。蒙臺梭利的教育觀,提出對孩子應給予愛和自由,尊重和平等,包容和幫助。李玫瑾教授在一次演講中,也提出過這個概念,教育孩子應該給他自由,不要替他做主。

有一次,她朋友家孩子跳樓了,朋友找到李教授哭訴,兒子那麼優秀,沒有理由尋短見。李教授看完孩子的遺書後,終於知道他自殺的原因,他說生活就像被關在籠子裡的鳥一樣。

哪怕物質生活再好,總有一雙眼睛盯著他,替他決定學鋼琴,選擇好的專業,好的大學,給他安排好未來的路。

卻不知道他喜歡自由自在的生活,當家長給不了他自由的時候,這份愛就是自私的。

正確的做法是,給孩子出一道選擇題,讓孩子自己選擇,當然,選擇錯了後果也是自己承擔。每個人的成長都是跌跌撞撞的,哪有什麼一帆風順,在磨難中成長,性格才會變得堅毅勇敢。

所以我建議家長們儘量讓12歲以後的孩子自己做決定,從小事開始,一點點培養他獨立思考、獨自做決定的能力。

16歲青春叛逆期的教育方法

孩子到了16歲以後,正式進入青春叛逆期,這時候家長對孩子的教育方式需要做出改變。

命令式改成商量口吻

孩子長大了,家長對孩子的說話口吻要變成商量式,從“你必須”改成“你覺得呢”。讓孩子自己選擇,併為之承擔後果,比如,他熬夜追劇,第二天上學可能會遲到。

家長強制性要求他不看,不如讓他自己選擇,看就要做好遲到的準備。

孩子大了不由娘,我們能做的是提供一個好的學習環境和成長條件,孩子能不能上道就看他自己。

態度要像對同事一樣

有個女孩到了青春期,她的媽媽怕她自己洗不乾淨澡,還要幫她洗澡,她不願意,然後媽媽就衝她吼,導致女孩週末不願回家。

孩子大了以後,父母要改變自己的態度,把孩子當同事或朋友一樣相處,放在一個平等的位置上對話。

當孩子受到了平等的尊重,自然也會對你客客氣氣。

好的親子關係,應該像同事、朋友一樣,互相尊重、互相幫助,給予一定的個人空間。

讓孩子參與家中大事每個家庭都會有大事

比如買房、老人生病、家長工作變動等,孩子是家庭成員,自然有權利知道,並且可以讓他參與決定。孩子知道以後,心理上或行動上可以分擔一些,培養孩子的責任心。這樣一來,孩子在學業上的煩惱、心態上的變化,以及成長的煩惱,也會願意和父母說。

親子關係講究的是一個互動性,有互動、有參與、有商有量,這才是良好的親子教育關係。

通過孩子的表現,認清自己教育的缺點

每個孩子的性格特點不一樣,有些孩子欺軟怕硬,有些孩子外面慫家裡橫。孩子是一面鏡子,他的表現折射出家長平時教育的問題。觀察孩子的表現,從而調整自己的教育方式,比如孩子不懂得尊重人,家長就要反思是不是自己和孩子說話時,也不太尊重他。

一個巴掌拍不響,任何的教育衝突,都一定是雙方的共同結果。

瞭解孩子最好的朋友性格和家庭背景

孩子的朋友圈對他的影響很大,古有孟母三遷的故事,也就是說,你交什麼樣的朋友,你就是什麼樣的人。孩子的好朋友對他來說,是有一定影響力的,比如孩子好朋友會撒謊、有暴力傾向,那麼你的孩子也容易耳濡目染產生不良後果。作為家長,就要善於觀察孩子好朋友的性格和家庭背景,一旦發現孩子交到了壞朋友,家長要旁敲側擊,引導孩子遠離壞朋友。

關心孩子的愛好,欣賞孩子的優點

孩子喜歡玩遊戲,家長又急又氣,其實大可不必。家長要了解孩子為什麼喜歡玩遊戲?

孩子的生活太單一,就會把遊戲當作一種樂趣,家長與其阻止,不如和他一起玩遊戲,找共同話題,再提醒他注意分寸感。

建議在寒暑假帶孩子去旅遊,看看外面的世界,讓孩子知道好好讀書才有出路。

有些孩子學習成績不好,他很沮喪,家長不能強迫他學習,而是要欣賞他別的優點,比如他講義氣,為人厚道等。

天生我材必有用,沒有一個孩子是垃圾,分析孩子擅長做的事情,儘可能引導孩子找到適合自己的專業。

父母是孩子的啟蒙老師,抓住孩子成長的四個臺階,一步一步地陪孩子走向成人,是每個家長的責任和義務,加油!


有譜爸媽


惠子終於熬到孩子上幼兒園了,姐妹們聚在一同,慶賀她終於能夠輕鬆了。可她卻宣佈,本人準備迴歸職場。

一個辭職四年的孩子媽,迴歸職場可不是一件簡單的事,許多事情需求學習,而且,還有一個關鍵,孩子上的是幼兒園,不是出國留學,還需求接送的,誰管?

我公婆。惠子說得輕描淡寫的。

可她之前帶娃一地雞毛,難道她都忘了嗎?孩子小的時分,她一個人又要家務,又要帶娃,最苦的時分,是孩子生病,她整夜不睡覺,體重一度降落到歷史最輕。可她的公婆歷來沒有說來幫一下。就由於這事,她公婆成了我們很長時間來的談資。

如今孩子大了,他們同意了。

好吧,惠子在我們眼裡,就是那一個最命苦的。相比之下,朋友圈裡另外一個姐妹娟子,過的日子要舒適很多。

孩子上幼兒園之前,都是跟著她公婆。上了幼兒園之後,才接到身邊來,會說話,簡單的事情都會做,這媽當的那叫一個輕鬆。

可不久後,娟子在朋友圈就大倒苦水,孩子特別難帶,不聽話不說,這麼大一個孩子了,除了上幼兒園,吃飯穿衣樣樣得服侍,一言不合就耍賴。

在後來的一次聚餐中,同時見到了惠子和娟子的兩個孩子。年齡一樣大的孩子,區別卻不是一星半點。

吃飯的時分,惠子家的兒子,坐在餐桌邊,本人吃飯喝湯,不挑食,吃飽了才下去玩。而娟子的兒子,對“吃飯”這個詞毫無概念,不斷在玩iPad,娟子在旁邊端著碗服侍著,遇見不喜歡吃的菜,這小子直接吐出來。

看著兩個截然不同的孩子,我們還是得給惠子點贊,由於她說:“養孩子是有黃金期的,當然,也有偷懶期,只是在黃金期,你偷懶了,那麼你會很辛勞,孩子也會被耽擱了。”

惠子是一個“有準備”的媽媽,所以在帶孩子的事情上,她毫不模糊。不像娟子,一切只圖本人舒適,結果,養了這麼一個“費力”的娃。

養孩子有兩個“黃金期”和一個“偷懶期”。

0-3歲,是第一個黃金期。

這個階段,是最容易被家長無視的。很多家長,以沒有帶孩子的經歷,或者是孩子小不懂事為由,就把孩子託管給家裡的老人。殊不知這個階段,卻是很關鍵的。

3歲前是孩子平安感和性格構成期,也是一些習氣培育的關鍵階段。俗話說“三歲看老”,也就是這個道理。

這個時分的孩子,是一張白紙,塗上什麼“顏色”,很關鍵。有的孩子被教育要獨立,本人的事本人做;有的孩子被嬌慣,被灌輸你只是一個孩子,不用什麼都本人做。

就比方惠子和娟子的孩子,不同的陪伴方式,教育出了不同樣的孩子。曾在我們眼裡最苦最累的那個人,卻教育出省心的孩子,正所謂你的付出和犧牲,都會讓你得到他人得不到的。

3-6歲,是“偷懶期”,這個年齡階段的孩子,大局部時間都在幼兒園,在幼兒園能夠得到比擬好的照顧,有什麼問題,教師也會第一時間和家長溝通。而且這時分他們更喜歡跟小同伴在一同玩,本人看書,開端需求有本人的小空間。所以這個階段,家長是能夠“偷懶”的。

至於怎樣“偷懶”,有的人選擇放鬆,有的人選擇再上班,或者是學習一些新的學問。而我更同意的是惠子的做法,就是重回職場,找回本人的存在感,也有本人的圈子,這樣更利於本人的開展。關於孩子來說,這種恰當的疏離感,也是促進親子關係的一種方式。

一個女人假如把帶娃當成本人的全部,特別容易失去自我,更容易把本人的全部“賭注”壓在孩子身上,孩子一時的錯誤,都會讓她們覺得無力。本人覺得很累,孩子也會覺得壓制。

6-10歲,這是孩子的第二個“黃金期”。6歲孩子剛上小學,家長也很容易走進一個誤區,覺得三年級之前,學習內容簡單,孩子容易承受,家長能夠放手不論。

其實,則不然。一年級是培育孩子學習習氣和學習態度的關鍵期,假如學習態度不端正,學習習氣不好,這是對學習十分不利的。

說起這個,我就有深切的感受。女兒上一年級的時分,正值二寶出生,固然女兒在身邊,可是,我基本沒有時間去陪伴她,精神根本上都被二寶佔去。

一年級期中考試一完畢,我就被喊到了學校去。一個班裡,有三個同窗沒有完成試卷,女兒就是其中一個。

沒有完成的緣由很簡單,就是做題磨蹭。教師佈置的作業不多,可是,每天女兒都要花很長時間才幹完成。

後來,我才發現女兒寫作業的時分,特別容易分心,不是玩一玩橡皮擦,就是擺弄一下筆,真正花在寫字的時間,並不多。

我把精神從二寶身上抽出來了一些,盯著她的學習。每天規則寫字的時間,在規則的時間寫不完,就不許寫了。如此幾次,她再也不拖拉了。每天放學,第一件事不是看電視吃零食,而是到屋裡寫作業。

在孩子三年級之前,假如好的學習習氣養成了,態度也很端正,家長根本上就不用太過於焦慮了,孩子根本上就能跟上教師的節拍。

都說當媽是一條“不歸路”,不只身體累,心也累。

但假如抓住“黃金期”,在不該鬆手的時分親力親為;趁“偷懶期”,恰當讓孩子和本人都有本人的空間,才會讓本人的辛勞有所值,也是在給教育做加法。

而顛倒了“黃金期”和“偷懶期”的付出,只會耽擱孩子的身心生長,給教育做減法。

你家娃是本人帶還是交給老人帶?你願意辭職在家陪孩子到3歲嗎?


新世紀育兒經


首先,就是要給每個孩子以他那個年齡階段的教育。對於教育內容的設計,要遵循各年齡階段及其特徵。《愛彌兒》的作者認為“每一個年齡,人生的每一個階段,都有其自身的完美,都有它特有的成熟時期。”他通過自己的觀察,將教育分為四個階段:嬰兒期(0-2歲),兒童期(2-12歲),少年期(12-15歲)和青年期(15-20歲)。




嬰兒期(0-2歲)

嚴格地說,這段時期是生命的第一時期,在這段時期之前,嬰兒是覺察不到“自己”的存在的,他覺得他和母親就是一體的,甚至在出生後很長的一段時間裡,嬰兒都無法分清自己和母親的。但也是在這段時期,嬰兒學說話,學吃飯,學走路,和這個世界建立聯繫。



在這一時期,教育的重點是對嬰兒進行身體的養護和鍛鍊。這段時期的自然教育應遵循四個準則:

1、讓他們使用自然賦予他們的一切力量,因為他們不至於會濫用這些力量;

2、對於他們一切與生理有關的需要進行幫助,以彌補他們自身的不足;

3、對他們的幫助,只限於他們真正需要,決不能依從他們胡亂的想法和沒有道理的慾望;

4、仔細觀察和研究他們的語言和動作,辨別哪些慾望是自然發展需要的,哪些是由心裡想象出來的。



把這些準則總結為一句話:給孩子多些真正的自由,少讓他們養成駕馭他人的思想;讓他們自己多動手,少要別人替他們做事。






兒童期(2-12歲)

2-12歲的兒童正處於理性的睡眠期,我們不應當對他們的心靈有所教化,因此主張對這一時期的兒童進行感官教育。應該把成人當作成人,孩子看作孩子,按人的天性處理人的慾念。反對為了不確定的將來而犧牲現在,使孩子遭受各種各樣的束縛。


  

盧梭指出,“大自然希望兒童在成人以前就要像兒童的樣子。如果我們打亂了這個次序, 我們就會造成一些早熟的果實, 它們長得既不豐滿也不甜美, 而且很快就會腐爛。”這很像我們常說的一種思想,擔心孩子“輸在起跑線”上,但是那些“贏在起跑線”上的孩子,是笑到最後的孩子嗎?拔苗助長,成長的時候看似沒有落人半步,但最後可能連果實都結不出來。





還有一種觀念是“人無遠慮必有近憂”,但是這遠慮可就有講究了,那些使我們不停地做我們力所不能及的事情並使我們常常向往自己達不到的目標的遠慮,恰恰是造成孩子種種痛苦的真正根源。

為了不確定的未來犧牲現在,為了替孩子以後準備就限制他童年時的自由和快樂,這不就是“為了讓你幸福,先要讓你痛苦”的野蠻思想嗎?更何況,現在社會發展這麼快,未來是什麼樣子,未來什麼樣的人會成功,會幸福,誰能預測得到,現在的犧牲真的能換來回報嗎,還是隻是焦慮後的盲目跟風呢?






少年期(12-15歲)

對12-15歲的少年就要重點進行知識教育。這個時期是孩子的相對體力達到最大的時期,理性開始發達,對事物有了初步辨別的能力,因此可以進行智力教育和勞動教育。這段時期的教育要注意三點:

1、我們的目標不是教給他種種知識,而是教他獲取知識的能力,教他準確評價知識的價值,這也就是中國常說的“授人以魚不如授人以漁”。

2、這段時期的少年到了工作、教育和學習的時期,他學什麼知識不是重點,重點是要有用。這也是教育一直追求的理想,讓學生學到有用的知識。有的知識現在有用,有的知識對長遠發展有用,有些知識具體,但有些知識抽象,特別是一些抽象的知識,我們卻無法脫離現實生活去評價知識的好壞高低,所以必須做到學以致用。



3、應該使一個人的教育適應他這個人本身。不要標榜別人的學習進度和難度,要以孩子自己的情況作為衡量標準。

青年期(15-20歲)

通常的教育到了這個時期就結束了,因為我們普遍認為孩子已經基本成型,不會有太大的改變了,但對於自然教育的思想,教育到青年期才剛開始,這個時期的主要任務是道德教育。作者認為每個人“可以說是誕生過兩次:一次是為了存在,另一次是為了生活;一次是為了做人,另一次是為了做一個男人或女人。”

孩子只能意識到自己作為肉體而生存的時候,他只在乎他和事物的關係,這就是童年時候的任務;而當他意識到自己作為精神和道德存在的時候,就開始在乎自己和他人的關係,對社會關係也有所意識,這是終生的任務,開始於青年期這個階段。

因此,這裡要採取與以前採取的教育完全相反的重要方法,即讓他更多地從別人的經驗,而不是自己的經驗中學習,即從自然教育過度到人的教育。在這段時期閱讀人文科學、歷史類書籍可以讓孩子以史為鑑,學會對自己的行為負責。


孟芽智能育兒


1、0-5歲,孩子人生品格塑造的黃金階段

這個階段的孩子性格形成完全受外界影響,這個階段孩子的親人都有可能成為孩子的動力或者阻力。這個階段家長一定要願意在孩子身上投入精力,不要讓孩子參加太多的興趣班,參加興趣班不僅是誤導還是讓家長花不必要的錢。


2、6-10歲,孩子人生成長的最佳階段
這個階段的孩子開始懂事,開始有自己的想法,開始接觸社會;所以這個階段的孩子的自信心、生活習慣、學習習慣的培養尤為重要,特別是興趣點的培養和挖掘極其關鍵,這個階段的孩子需要家長多鼓勵、多欣賞、多讚美的同時加強監督。
3、11-15歲,探索社會形成自我性格的關鍵時期
青春期,這是一個人人生中最為重要的時期,這個時期的孩子可能暴露出張揚、叛逆、早戀等等問題,父母在面對孩子的問題時一定要保持冷靜、耐心;學會和孩子交流溝通,幫孩子確立正確的人生觀和價值觀,讓孩子很好的渡過這個最為躁動不安分的時期。
4、16-19歲,孩子人生第一個真正思考自己未來生活的階段
學業是這個階段的最大任務,這個時候孩子的學習規律的尋找是首要的事情,同時也要對孩子的心理給予極大的關注和重視,這個時期的孩子敏感而脆弱,在繁重的學習壓力面前很可能給心靈造成很大的影響,所以作為家長來講,如何在學習之餘給予孩子心靈上和精神上的放鬆非常重要。
孩子是每一個父母最偉大的作品,也是最寶貴的財物,孩子的成長是一個漫長且複雜的過程,在這個漫長的過程裡父母的角色非常重要,希望每一個父母都能尋找到一個適合於自己孩子的教育方式和方法,幫助自己的孩子成長為優秀的人。

挖掘機中的戰鬥機


孩子出生前,我也想生下來給姥姥姥爺帶,我繼續工作,產假期間,自己帶了幾個月,覺得帶孩子可不是餵飽就行這麼簡單,所以決定辭職,自己帶三年,現在兩歲七個多月了,一直母乳餵養,所以體質很好,自立能力也不錯,基本做到自己的事情自己做,還能適當的幫我做做家務,性格方面比較有個性,還有待慢慢培養,各種好習慣還可以,記得吃飯前自己洗手,睡覺前要刷牙等,特別是安全方面的教育,一定不能偷懶,各種安全事項要多提醒,做示範,讓孩子理解不注意安全的後果。

再帶半年,準備出去找工作,適當的偷懶,畢竟除了孩子,我們還有自己的生活,在孩子最需要我的時候,全身心陪伴三年,我不後悔。


165747932


不說別的,要說論學習,小學、初中、高中每個開學第一季,都是關鍵黃金期。在這三個黃金期,只要能考班上前十名,可以說以後都會自主學習,往後則不用家長操心啦。

其它方面,在嬰幼兒期,不是奶奶帶還是自己帶更好,而是誰能正確帶孩子的問題!體會好社會規則教育62條以及努力度自我確認14條,對孩子全面系統教育,成為一個完善的人很有幫助。如此,奶奶帶孩子,照樣完全可行!


NBA5966


0-3歲黃金期時,創業奮鬥,孩子很孤單的度過,錯過陪伴。3-6歲的偷懶期,仍然在奮鬥,忽略了孩子,錯過成長。6-8歲邊陪伴邊奮鬥,缺少必要的耐心,彌補與期望碰撞,孩子苦,大人焦慮。8歲以後,全職陪伴,終於意識到對孩子的虧欠,不問成果,全情付出。


孩子給我講道理


0_6歲,智力開發期。7-12歲,行為習慣養成期。13-18歲,努力學習拼搏期。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