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繡惠古城聽一堂只能在北大聽得到的講座,還是關於孩子的....

前言:11月17日上午,由中鐵諾德生態城、北大新世紀教育集團、章丘鑫達房地產公司共同主辦的“走近北大教授 點亮孩子未來”講座在繡惠街道諾德生態城展廳舉行。北京大學教授江長仁,北大新世紀教育研究院副院長、章丘實驗學校總校長申宗剛,北京海淀區學校教育評價員、北大新世紀教育研究院副院長但林堂,繡惠街道黨工委書記蔣徵,學校建設方鑫達房地產公司總經理弭守林等參加活動。

在繡惠古城聽一堂只能在北大聽得到的講座,還是關於孩子的....

講座之一:孩子目標教育的培養

黨的教育方針是:“立德樹人”,培養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的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

北大具體化為:培養以天下為己任,具有健康體魄與健全人格、獨立思考與創新精神、 實踐能力與全球視野的卓越人才。

天下的父母都希望自己的孩子成才,都希望孩子能上北大、清華等知名高校。這就要鎖定目標。而目標的制定和實現,在某種意義上家庭、家長的影響力極大。

1、孩子目標的培養



“一心向著自己目標前進的人,整個世界都給他讓路”

---愛默生(美國思想家、文學家,詩人。愛默生是確立美國文化精神的代表人物。美國前總統林肯稱他為“美國的孔子”、“美國文明之父”。1836年出版處女作《論自然》。)

天下父母都希望自己的兒女將來都能成人。成為一個明星或知名人物;成為一個以後掙大錢的人;成為一個長大能當官的人;成為能夠對社會做出貢獻的人;成為XX家。

上面就是目標。不管將來做什麼,孩子培養一定要在“德、意、智、情、體”五方面培養。“體”是基礎,沒有“體”,一切歸零。將來要成為XX家、“對社會做出貢獻的人”這是大目標。

目標的制定根據孩子特點,第一、教育孩子要從小抓取,要有小目標,使孩子從中獲得成就感。相對於大目標來說,小目標的可行性更高,比較容易實現,而在孩子的目標感培養階段,較易完成的目標會使孩子從中獲得成就感,如,我們的孩子,從小就告訴他一定要好好學習,爭取好成績,上了北大附小,一定要考上北大附中,附中畢業,爭取考上北大。這種正向的刺激使得孩子更加能夠感受到目標的積極意義,對目標感的認知更加正面。

第二,父母減少自己的干預,給予孩子獨立面對的空間。家長適當的放手,讓孩子有獨立面對問題的機會,進而學習主動的設定目標,結合自己的想法去努力實現,這種內心自發的目標感要比父母的督促和干預更加有效果。

第三,設計時間安排計劃表,讓孩子感受到計劃性帶來的高效率。引導孩子設定計劃安排表,每一個小的子項目都是一個小目標,每完成一個項目後接下來的項目就會促進孩子目標感的形成。計劃性可以幫助孩子體會到主觀能動性帶來的高效率,進而感受到目標感所帶來的好處。

當家長們逐漸地意識到目標感為孩子所帶來的好處後,有意識的對孩子進行培養很有必要,但是在具體的教育過程中,家長要懂得把握引導的尺度,不要把自己的想法強加給孩子,影響孩子主觀上目標感的形成。

2.家長在培養目標的過程中要注意的問題?

(1)不隨意否定孩子所設定的目標

當孩子有設定目標的想法時,家長不應隨意地進行批評和否定,這樣會打擊孩子設定目標的積極性,對目標設定有畏難情緒,不利於孩子目標感的培養。要啟發他,以商量的口氣和他交流,對這個目標的看法。

(2)引導孩子設定適合的目標 ,既不過大也不過小。

目標設定的過大,孩子很難完成進而影響積極性,會產生自卑感。目標設定的過小,孩子很容易就會完成,時間長了就會覺得沒有挑戰的樂趣,目標感也就隨之減弱。

(3.) 不勉強孩子,循序漸進地進行引導

孩子的目標與他的興趣愛好有關。當孩子沒有目標感或者目標感較弱時,家長不應該急切的勉強孩子,他不喜歡,不感興趣的,這會使得孩子產生逆反心理。當然興趣愛好是可以引導和培養的,抓住生活中的恰當時機,循序漸進地引導,給予足夠的耐心,這將對孩子的目標感培養具有更積極地促進作用。

目標感容易激發孩子主觀上的能動性,進而在行為表現上更加自律,自我掌控感更強。可以說目標培養的過程也是對孩子自律性、自我掌控性培養的過程,這種內在的驅動力更加能夠使孩子敢於接受挑戰,樂於正面的面對挫折。同時家長過於專制的教育方式並不利於孩子目標感的形成,督促和監管遠不如給予孩子適當的空間給孩子帶來的成長更多。

3.您是哪種類型家長?

第一種是三流保姆式類型的家長。傳統的中國家長,習慣做孩子的保姆。他們含辛茹苦撫養子女,將大把時間、精力、金錢,盡數投入到孩子的衣食住行上。認為只要孩子吃得飽、穿得暖、身體茁壯結實,就盡到了為人父母的責任。抱著怕摔了,含著怕化了,裝著怕丟了,牽著怕累了,藏著怕悶了……把孩子嬌生慣養起來。為人父母,須知“養育”不單需要“養”,“育”的作用更加關鍵。這種傳統的保姆式教催生出一大批生活上不能自理、精神上無法自立的“巨嬰”。

第二種是二流教練類型的家長。 當今大多數家長,熱衷於做孩子的教練。他們不惜一切代價,逼迫子女學習各種技能,只為讓孩子贏在起跑線上。

在這樣的教育理念下,誕生了一大批虎媽、狼爸。“每天挨頓罵,孩子進北大”,這是“中國式狼爸”的宣言。

他們認為,孩子是民,家長是主。家長代替孩子做主,才是對孩子的人生負責。接受這樣的教練式教育,孩子往往要承受巨大的壓力,很容易導致精神崩潰。

第三種是一流榜樣型的家長。 教育出好孩子,必須堅持一個原則,就是以身作則。你孝順你的父母,你的孩子以後就會孝順你;凡是你不希望孩子做的,自己首先就不要做。“身教勝於言教”。要想讓孩子愛學習,家長應率先熱愛學習,先做讀書人,成為讀書型的家長,以自己的言行感染孩子。可以孩子逛書店,和孩子討論讀書心得。家長可以將自己認為比較有用的思想或想法傳遞給孩子。比如談自己的偶像,向孩子分析其成功的原因,激發孩子的動力。家長要“言而有信”,從小要告訴孩子,對別人承諾的事要努力做到,做不到的不要輕易承諾,

誠信是做人的品德。

4.學習梁啟超,做榜樣型家長

梁門無庸人:一門三院士,九子皆才俊。

(1)梁思成是民國時期的那批中國赴美留學生,那批留學生中賢達輩出。1924年,和林徽因一起赴美國費城賓夕法尼亞大學建築系學習,1927年獲得學士和碩士學位,又去哈佛大學學習建築史,研究中國古代建築,中國科學院院士。參與了人民紀念碑、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徽等作品的設計。反對北京城牆撤除,“50年後證明你們是錯的。”

(2)梁思永(次子)成為中國第一個接受考古學正式訓練的學者,並且於1948年與其兄梁思成一道獲選為首屆中央研究院院士。

(3)五子梁思禮,後來成為新中國的火箭系統控制專家,留學過美國普渡大學和辛辛那提大學,1978年,梁思禮又集中力量研製遠程導彈和長征二號的工作,並參加了上述型號多次飛行試驗和1980年向太平洋發射遠程運載火箭的飛行試驗,直至定型,裝備部隊。1987年,梁思禮當選為國際宇航科學院院士。1993年當選中國科學院院士,2016年的4月14日,梁思禮院士與世長辭。

(4)長女梁思順是著名的詩詞研究專家。

(5)次女梁思莊是圖書館學家建國後,任北京大學圖書館副館長。

(6)四子梁思達著名的經濟學家,曾經參加中國科學院經濟所《中國近代經濟史》的編寫工作。

(7)三女梁思懿(1914-1988) ,著名的社會活動家。於1933年考入燕京大學醫學預備班,1935年下半年,曾任中國共產黨的外圍組織“中華民族解放先鋒隊”的大隊長,是“一二·九”運動中的學生骨幹,是燕大學生領袖,為“燕京三傑”之一。

(8)四女梁思寧(1916年—2006年)曾就讀於南開大學。1937年日軍轟炸南開,她被迫失學。1940年,在三姐梁思懿的影響下,梁思寧投奔了新四軍,在新四軍123支隊司令部,主要從事宣傳工作,次年加入中國共產黨。陳毅元帥曾對建築學家梁思成說:“當年我手下有兩個特殊的兵,一個是梁啟超的女兒,一個是章太炎的兒子。

(9)三子梁思忠(1907年—1932年)清華大學畢業後赴美國先後在弗吉尼亞軍事學院和西點軍校學習。在梁啟超所有留學子女中,梁思忠的政治熱情最高,20世紀30年代初梁思忠畢業回國,加入國民革命軍。任國民革命軍第十九路軍炮兵上校。

4、梁門出才子,秘訣何在?如果說梁啟超教育子女真的有什麼“秘訣”,其實可以歸納為五個字:德、意、智、情、體。

”即做人品德高尚,愛國愛他人。他在一次講演時的題目就是《為學先學做人》。“天下事業無所謂大小,只要在自己的責任內,儘自己力量做去,便是第一等人物。” ——1923年11月5日 《致梁思順》

梁啟超的九個孩子無一不是品德高尚之人。他的大女兒(梁思順)在丈夫去世之後獨自撫養四個孩子,生活十分困難,卻始終不肯向日本人低頭。三子梁思忠,在淞滬戰場浴血奮戰,以身許國。而九個孩子中,七個曾經在國外名校留學,學成之後,無一不回到他們的祖國,投身到祖國的建設中來。有人曾經問梁思禮,你從你父親那裡繼承下來最寶貴的是什麼?他回答說:“愛國”。愛國,對梁家而言,從不是一句空話。他曾說:“愛國如家,人必有愛國心,然後可以成大事。”這樣優秀的家風家教,在中國確實首屈一指。愛國是一個人最大的德。

“意”即培養堅強的意志、頑強的毅力。他認為,子女們能否成才,關鍵是要看有沒有堅強的意志和毅力,這是戰勝人生一切挫折的武器。

為了培養子女們的意志和毅力,他從不溺愛子女,要求子女們艱苦樸素,守住寒士家風門風,鼓勵子女們在逆境中磨練品德。比如,梁思成、林徽因夫婦從美國學成歸國後,父親梁啟超建議他們不要前往生活舒適的清華園,而是去條件艱苦的東北大學任教。梁思成夫婦沒有辜負父親的期望,埋頭於中國歷史建設的教學、研究與田野考察,後來成為中國建築學研究的翹楚。

“智”,時下有“智商”一詞與之對應。梁啟超認為,人的智商雖然大半部分是天生遺傳,但是通過後天的努力學習,也是可以成為有用之才的。因此,他很注重子女們的學業,常常提醒子女們“汝輩學業切宜勿荒”、“欲汝成學之心尤切”。他雖然鼓勵子女頑強學習,但是並不在意他們的考試成績,而學習態度和治學精神,這是他最為看重的。梁思莊一次考試得了第十六名,大大傷了自尊心。梁啟超得知後寫信給她:“莊莊:成績如此,我很滿足了,能在37人中考到第十六名,真不簡單了。好乖乖不必著急,只需用相當努力便好了。”“莊莊今年考試,縱使不及格,也不要緊,千萬別要著急,因為他本勉強進大學。你們兄妹各個都能勤學向上,我對於你們的功課絕不責備,卻是因為趕課太過,鬧出病來,倒令我不放心了。”——1928年5月13日 《致梁思順》

當女兒梁思莊剛到國外學習,一時無法適應,梁啟超在信中寫道:“至於未能立進大學,這有什麼要緊,求學問不是求文憑,總要把牆基越築得厚越好。” 可見梁啟超關注的是孩子的基礎是否牢固,而所謂的成績和分數,不過是表面的東西。

“情”,就是今天指的情感教育,通過在教育過程中培養子女的親情、愛心以及自我情感的調控能力。他說:“天下最神聖的莫過於情感,老實說,要把情感教育放在第一位。”人是情感動物,情感時刻左右著人的語言與生活,在日常生活中,梁啟超重視親情的陶冶,他給子女一共寫了400多封信,他常在家書中提醒兒女要孝敬、尊敬長輩。同時在“事親以孝”上他為兒女做出榜樣。他重視培養子女的愛心、同情心。他曾告誡思順:“總要在社會上常常盡力,才不愧為我之愛兒,人生在世,常要思報社會之恩。”

要教育孩子感恩是一種社會美德和社會責任,是一個人立身做人的基本思想境界。一個不知道感恩的人,擁有的是一顆冷酷絕情的心,身上所體現的必然是自私、貪婪和虛偽。一個不愛自己父母、兄弟姐妹的人,不會愛他人,更不會愛。

“體”是一切的基礎。梁啟超認為,“孩子的基礎是最重要的,特別是身體基礎,而所謂的成績和分數,不過是表面的東西”。

他強調學習要“勞逸結合”,“多遊戲運動”,尤其注重心性的養成,“總要常常保持著元氣淋漓的氣象,才有前途事業之可言”事實上,相對學業,梁啟超更關心孩子們的身體。梁思莊因”趕課太過,鬧出病來,倒令我不放心了。”  長子梁思成好學不倦,梁啟超尤其擔心他的身體,每次寫信都要詢問。還對思成說:“你生來體氣不如弟妹們強壯,自己便當格外撙節補救,若用力過猛,把將來一身健康的幸福削減去,這是何等不上算的事呀。”總之:身體健康是人生存的基本條件,是實現人生事業的最基礎的條件,學習再好,再有才,身體不好,一切歸零!

在繡惠古城聽一堂只能在北大聽得到的講座,還是關於孩子的....

(梁思成)

各位家長:教育子女是一門學問。雖然各自子女的性格特點不一樣,教育的方法也不盡相同。但,像梁啟超這樣,和子女做朋友。在晚清、民國時代,封建社會里作為父親的梁啟超,沒有架子,親自給孩子們寫信,親自與孩子們交談,與他們談學習,交友,戀愛,生活,政事等等,梁先生將每一件事娓娓道來,沒有家長作風,又與今日的家長拉開多大差距啊。

我們不要做保姆式的家長,也不要做教練式的家長。應該向梁啟超學習,做榜樣型的家長!

這裡,我要說一句,家長們都很注意孩子不能吃偏食。同樣,在學習上,也不能吃偏食,不能單腳跳,不要偏科,有不同愛好特別喜歡某一門功課,是可以的,單腳走路是不行的。對自己強項要鞏固,弱項要加強,要多使點勁,吃點偏飯,因為無論是中考還是高考都是看總分。

梁啟超的九個孩子都上了大學,七個還留洋海外,這就是從小他們都有自己的目標。目標使然。一定要上北大、清華,首先就要選擇好的中小學,要鎖定目標,就要上北大新世紀章丘博雅公學,這裡傳承著北大的教學理念。

有人說:北大門檻高,不好考,門難進。我再重複愛默生的話:“一心向著自己目標前進的人,整個世界都給他讓路”

確實,進入北大是很難的,今年北大在山東錄取線,文科是:650分;理科是:684分。不經過努力是達不到預期目標的。

但,我還要說一句:北大的門是向著有準備的人敞開著的,只有有準備,有目標,是一定能成為北大人的。家長們,像梁啟超那樣做榜樣型的家長,培養您的孩子。我等著,將來我與你們的孩子在未名湖畔相見!

謝謝!

在繡惠古城聽一堂只能在北大聽得到的講座,還是關於孩子的....

咱章丘家門口也有北大基因的名校啊!就在繡惠古城,緊鄰諾德生態城哦!

據悉:學校是一所集幼兒園,小學,初中,高中國際部為一體的15年一貫制高端民辦寄宿制學校。學校佔地200畝,建築面積12萬平方米,總投資8億元,學校建成後可容納4600名學生,140個教學班,將於2020年9月1日正式開學。

大型運動場館游泳館、千人報告廳、全球同步雲課堂、頂尖的科技館實驗室、3D打印室、機器人創客空間、茶藝室、陶藝室、油畫漫畫社、心理健康諮詢室的多元課程、社團及先進的教學設施一應俱全。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