黨旗引領“三融合”基層治理新格局-深化拓展“萊西經驗”回答鄉村振興“時代之問”紀實

黨旗引領“三融合”基層治理新格局-深化拓展“萊西經驗”回答鄉村振興“時代之問”紀實

黨旗引領“三融合”基層治理新格局

——深化拓展“萊西經驗”回答鄉村振興“時代之問”紀實

党旗引领“三融合”基层治理新格局-深化拓展“莱西经验”回答乡村振兴“时代之问”纪实

萊西市馬連莊鎮草泊新村產業發展黨支部成立後,新當選的黨支部書記田忠建(左一)正在對支部成員進行蘆筍種植培訓。

上世紀80年代末,萊西形成了以黨支部建設為核心的農村基層組織建設“三配套”經驗。1990年,在萊西召開的全國村級組織建設工作座談會總結推廣“萊西經驗”,統一了全黨在改革開放新形勢下加強農村基層組織建設的思想認識,確立了黨支部在農村組織建設中的領導核心地位,鞏固了黨在農村的執政基礎。在新時代,“萊西經驗”仍具有寶貴的指導意義和實踐價值。

從中央到省委,都高度重視“萊西經驗”。習近平總書記2013年11月視察山東時要求在深化拓展“萊西經驗”上勇探新路。省委書記劉家義在赴萊西調研和今年省“兩會”參加青島代表團審議時,也多次提出明確要求。

在“打造鄉村振興齊魯樣板”的大背景下,深化拓展“萊西經驗”,切入點在哪裡?實施路徑如何?需要著力解決哪些突出問題?10月,本報記者赴青島萊西、即墨、平度、膠州等地蹲點調研,採寫了這篇紀實報道。

30年彈指一揮間。

任何一項引領時代的創新探索,都是在回答極具現實針對性的時代命題中誕生的。30年前,萊西村級組織建設“三配套”經驗,回答了農村實行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後,如何重新組織農民,如何鞏固黨在農村的執政基礎這樣的“時代之問”。

歷史的車輪滾滾向前。進入新時代,伴隨著工業化、城鎮化的快速推進,農村的社會結構、經濟結構、組織結構發生了深刻變革,農村空心化、農業邊緣化、農民老齡化的現象日益凸顯。同快速推進的工業化、城鎮化相比,農業農村發展步伐還跟不上,農村公共服務的短腿問題突出。

打造鄉村振興的齊魯樣板,是習近平總書記對山東的殷切囑託。鄉村全面振興,是廣大農民的熱切期盼。在“萊西經驗”的誕生地,以發展、治理、服務“三融合”為目標的鄉村治理新探索、新實踐正在穩步推進。

抓黨建就是抓全局,深化拓展“萊西經驗”的新內涵在於,重構基層組織的佈局、結構和運行模式,以組織振興統領鄉村全面振興

從“包產到了戶,不用黨支部”到“農民要致富,離不開黨支部”;從“支部建在產業鏈,合作社里黨旗紅”到條塊融合,在廣袤的農村大地構建起“鎮黨委—村(新村)黨組織—網格黨組織—黨員中心戶”的組織鏈條,組織振興的脈絡和演進清晰可見。

金秋時節,行走萊西、即墨、平度、膠州近20個鄉鎮,深入幾十個村莊,記者一行一直在觸摸一個被稱作“基層組織”的事物,力圖摸清它的脈絡、肌理和運行方式。

萊西市馬連莊鎮小屯村,是個只有28戶人家的小村莊。近幾年,村裡45歲以下的人口大都外出務工,或在城裡買了房,原本黨員數量就不多,如今只剩兩三個老黨員留守。村級組織架構還在,但活力不足。

小屯村的情況很有代表性,村莊規模小、數量多、分佈散、空心率高,是當下農村面臨的普遍難題。我省共有7.4萬個行政村,數量全國第一,但村均人口僅500多人,全國倒數第二。青島全市6015個行政村,村均268戶,村均戶籍人口數量僅為杭州市的64%。像萊西這樣的農業大縣,農村空心率達到40%。

今年,在馬連莊鎮黨委的主導下,小屯村同周邊高家草泊村、呂家草泊村等10個村合併為草泊新村,所有村莊、群團、非公有制企業等基層單位黨組織,全部劃歸新村黨委直接管理或雙重管理。4月,鎮黨委重構了農村黨組織架構,10個村的黨支部被撤銷,形成了“鎮黨委—村(新村)黨組織—網格黨組織—黨員中心戶”這一新的組織體系。

草泊新村黨委,下設組織管理、產業發展、綜合治理、文明實踐、群團組織和網格等7個黨支部,原來的各個村支部改成網格黨支部下的黨小組。根據農村黨員不同特點,新村將黨員組織關係分別轉到功能支部和網格支部,打破了原來的行政界限和行業壁壘。支部建在產業鏈,合作社里黨旗紅,正是對這種重構後的組織體系的生動描述。

這種重構鄉村組織基本細胞的探索,創始者是青島西海岸新區張家樓鎮。2012年起,結合城鎮化和農村新型社區建設,張家樓鎮開始了做實社區黨委的探索。

青島市尊重基層創造實踐,將農村社區黨委作為加強黨的領導、下沉鎮級力量、聯繫服務群眾、推動融合發展的區域化統籌協調平臺,整合區域內各類資源,以組織融合推動村莊融合發展。以農村社區為單元,積極穩妥撤銷原行政村、合併成立新村,解決村多、村小、村散、村弱的問題。2013年開始,張家樓鎮的這一做法在青島全市推廣。

當社區黨委旗幟高高飄揚的時候,萊西市的探索又邁出了令人驚歎的一步:今年上半年,萊西市以農村社區為依託,僅用3個月時間,就把行政村數量從861個大幅調整為142個。

4月13日,是馬連莊鎮各村舉行戶代表投票的日子,鎮黨委書記左傑一上午都坐在辦公室裡,不停地抽菸,等著投票結果。投票出乎意料地順利,一個接一個報上來,他懸著的心落地了——全鎮9775戶參與投票,9375戶同意,參投率75.31%,同意率95.9%。由此,馬連莊鎮依法依規,整建制地撤銷了77個行政村村民委員會,成立了7個新村村民委員會和7個村民監督委員會。

“以前我們一個小村,葡萄種得再好也是‘在雞窩子裡轉’,合村後,就能在更大範圍內整合資源、抱團發展。”萊西市院上鎮七岌新村黨支部書記姜訓說,通過合村他們擴大了葡萄種植面積,規模效益一下子出來了。

“任何一個社會都有它的治理方式,都有組織社會、動員社會的方式。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本質特徵要求,通過黨的層層組織把中國社會凝聚起來。”省委常委、青島市委書記王清憲在談到如何實現組織振興時說,“鄉村組織體系重構,本質上是調整生產關係,來適應和推動生產力的發展。組織振興的著力點在鎮,操作點在村莊,關鍵點在選好帶頭人。在這個過程中,打破就村抓村的路徑依賴,重構鄉村行政區域體系,在推動土地規模化經營的前提下,以推進村莊合併為切入點,初步搭建鄉村組織振興的基礎框架,使得基層組織的組織力、動員力、統籌資源的能力更強,更加勝任鄉村振興的使命。”

順著這條“強鎮—並村—選好帶頭人”的脈絡來考量青島各地的實踐,不難看出,組織重構的過程,正是打通過去鄉村治理梗阻的過程。

過去,鎮街一級黨委的“無力感”很明顯。青島鎮街地域面積較大,平均每個鎮街管轄56個村,最大的一個鎮管轄了178個村,鎮上幹部要把全鎮村莊跑一遍,沒個兩三年下不來。一度有村民說,“現在生活是好了,就是幹部見得少了”。

青島市委把深化拓展“萊西經驗”的著力點放在鄉鎮,印發《關於開展鎮街行政管理體制改革的實施意見》,對鎮進行擴權賦能、減負增效,統籌設置12個左右黨政工作機構和事業單位,變“向上對口”為“向下對應”,推進“鎮街吹哨、部門報到”改革,使鎮黨委集中精力抓黨建、抓發展、抓治理、抓服務,調動了鎮街統籌整合鄉村資源、搞活鄉村的積極性。

青島市委組織部副部長劉學俊說,多年來,農村基層黨建都是就村抓村,在城鎮化的大背景下,村這一級的動員能力、資源統籌能力明顯無法滿足農村目前的現實需要,“比如土地流轉、農村公共設施建設等,必須在鎮這一級來做才有賬可算”。

活起來、實起來的鎮黨委再充分給社區黨委放權:除5萬元以上重大開支、合同項目及黨組織結構設置調整等重大事項外,均由社區黨委決策管理。萊西市河頭店鎮向龍泉湖社區下沉8名鎮機關幹部,上提12名村支部書記到社區輪流坐班,70餘項為民服務事項全部可以在社區直辦或代辦。

合村,使農村帶頭人和黨員隊伍後繼乏人的問題迎刃而解。過去五六個村子分別選一個村級帶頭人是“矬子裡面拔將軍”,現在成了“將軍裡面挑統帥”。萊西市沽河街道前我樂村、後我樂村、埠下村三個村莊合併為我樂村。9月30日,三個村分推合選,前我樂村大棚葡萄種植能手李少勇得到三個村的認可,高票當選為新村村委會主任。

另外,在鎮、社區黨委統籌下,各類資源向農村彙集,鄉村成了大有可為的廣闊舞臺。各級機關幹部也熱衷於“上山下鄉”了——青島面向全市黨政群機關和社會各類優秀黨員,公開遴選200名村黨組織書記,引來2489人報名。通過類似辦法多元化、多渠道選好配強農村黨支部書記,人才往基層走、往鎮村走的導向正在樹立,村黨組織書記崗位職業化、專業化的特徵越來越明顯。

重構後的基層組織形式多樣,動員能力強大。萊西店埠鎮10萬畝耕地,半數種植胡蘿蔔,當地農業龍頭企業青島有田農業公司被納入鎮黨委議事會平臺,企業黨支部面向全鎮為789戶低保戶和150戶建檔立卡貧困戶免費提供蔬菜種苗;青島九聯集團與所在後莊扶村成立聯合黨委,推出“村企合一”的黨建工作新模式,九聯集團有什麼困難,村裡鉚足勁幹,企業先後投資1億多元,反哺後莊扶村各類建設;即墨區鰲山衛街道鰲角石村,家門口雲集了山東大學青島校區、青島藍谷等“大單位”,村黨總支與山東大學生命科學學院黨委、青島藍谷電商黨支部等建立共建關係,把各種力量擰成一股繩,山東大學畢業生王昊來到村裡搞起了電商和民宿,準備紮根鄉村大幹一場。

抓制度創新是關鍵,拓展“萊西經驗”的新路徑在於,堅持市場化、法治化方向,打通“人、地、錢、產”四大關鍵環節,增強鄉村振興的系統性協同性

鄉村要振興,城鄉資源和要素配置是核心,其中最重要的抓手就是打通“人、地、錢、產”四大關鍵環節,實現“人流動、地流通、錢進村、產興旺”。其中地是前提、人是根本、錢是支撐、產是落點。

圍繞打造鄉村振興的齊魯樣板,省委提出,探索土地規模化經營、村莊佈局調整、土地資源整理、美麗鄉村、田園綜合體建設與鄉村“五個振興”統籌推進機制。青島的實踐,從“地”這個前提率先切入。

有地,並不等於就有土地優勢,還要看這些地能創造多大價值。

在萊西採訪,很多農民說,現在種糧食,每畝地純利潤有三四百元就不錯,在外務工顧不上種地,不如流轉出去。山東已在全國率先完成農村土地承包經營權確權登記頒證,按說農民流轉土地沒有顧慮。但事實並非如此。馬連莊鎮統計了一下,之前土地流轉給大企業、園區一般在每畝600元至1000元,但這僅佔全部流轉土地的10%左右;其餘90%是農戶之間的小規模流轉,每畝費用僅兩三百元,親戚代耕有的還不要錢。這是普遍性問題。全省農村土地流轉率也僅為37.3%,低於全國兩個百分點,低於江蘇24.1個百分點。

農戶覺得土地收益與價值嚴重不對等。工商資本苦惱的是,與一家一戶打交道“眾口難調”,集中連片流轉難度大、成本高。

在萊西,對土地資源的整理也是以鏈條的形式呈現的。圍繞村莊佈局調整,萊西先期確定了水集街道產芝片區、院上鎮“葡萄小鎮”片區等6個集中居住片區,引導群眾搬離空心村、搬遷合併小村,每個片區實行拆舊建新、多村合併為一箇中心村(集居點),人口規模至少在5000人以上,形成集中化居住、規範化管理、社會化服務格局。以姜山鎮的中心片區、保駕山片區、李權莊片區三個片區為例,通過優化村莊佈局騰出土地1800畝,佔三個片區土地總面積的50.4%。

優化村莊佈局做大土地增量,以規模經營提高盤活土地存量,萊西大力推行“黨組織+公司+合作社+村集體+農戶”土地股份合作制改革,在馬連莊、河頭店、南墅等6個鎮開展整村、整鎮土地流轉,為資本、人才、技術下鄉拓展空間。萊西市委組織部部長崔坤山說,他們的做法是,由鎮黨組織牽頭,全市所有鎮都成立農業發展公司,作為土地流轉平臺,吸收村集體經濟合作社土地,對接質量高、規模大的優質項目,既解決分散經營問題,又保障村集體和村民利益最大化。

去年,馬連莊鎮在全市率先探索成立全資國有農業平臺公司,僅一年時間就迅速流轉土地2萬多畝,每畝地的流轉費用穩定在千元左右。藉助社區黨委以及合併後新村黨組織的力量,萊西107萬畝耕地已流轉56萬畝,絕大多數流轉到新村經濟聯合社及國有公司。今年,萊西引進新希望農業產業化項目,一次性供地超過1萬畝,原來至少半年的供地時間縮短至兩個月以內。

鄉村缺人,缺能人。做好“人”的文章,既要有力有序有效深化戶籍制度改革,加快農業轉移人口市民化,又要吸引各類人才返鄉入鄉創業創新。關鍵是要把“人的文章”“錢的文章”“產業的文章”打通來做,真正實現人的雙向流動,而不是僅僅流出。聽青島市相關負責人介紹他們的思路,“打通”二字是其中關鍵點。

引錢進村,青島既做加大財政投入、整合涉農資金的加法,也用平臺思維做乘法,積極引進社會資本、工商資本進入農產品加工、休閒農業及美麗鄉村建設等領域,激活鄉村發展的“一池春水”。市財政投資15.6億元,建設鎮村黨群服務中心,整合涉農資金90.8億元,提高農村社區公共服務質量。萊西通過土地規模化流轉吸引了總投資10億美元、佔地6000畝的陽光國際鮮花產業項目,帶動數萬畝花卉種植。即墨提出每個農村社區確定一個或幾個主導產業,培育引進龍頭企業,靈山鎮養生谷社區共7個村,土地流轉面積1.2萬畝,幾乎實現了全流轉,農村社區以花卉和中草藥產業為主導,引進修正藥業、四川科倫藥業等一批龍頭企業,總投資額達到70億元。

人、地、錢最終都要落到產業上。提升鄉村產業發展質量,全面提升鄉村地區的產業創新力、競爭力和效率,才能夠培育鄉村發展的新動能。對城鎮化水平都低於全省平均水平的平度、萊西兩市,青島實施突破攻勢,舉全市之力向兩市擺工業大項目。今年以來,新希望集團、俄羅斯農業集團、恆大新能源汽車等一批新招引的大企業、大項目在兩市落戶。農業、農村的高質量發展邁出了堅實步伐。

抓根本與抓長遠相結合,深化拓展“萊西經驗”的新目標在於,實現基層黨組織統領發展融合、治理融合、服務融合,增強鄉村振興的內生動力

區域發展由“各自為戰”向“集群作戰”轉變;鄉村治理由“一元管理”向“多元共治”轉變;鄉村服務由“粗放供給”向“集約配置”轉變。農村基層區域內各種資源實現互聯互通、優勢互補、共建共享,勾畫出鄉村振興的新圖景。

在“青島蔬菜之鄉”平度市仁兆鎮採訪,記者聽到這樣一段故事:仁兆鎮共有196家蔬菜經營主體,過去競爭激烈互相壓價成了常態。2017年因惡性競爭,全鎮5萬畝土豆銷售單價比市場均價低了近兩毛錢,農民吃了大虧。去年12月,仁兆鎮在196家蔬菜經營主體中,先期整合38家經營主體成立了蔬菜經營主體聯合會,聯合會黨委書記、副書記由鎮領導班子成員兼任,吸納4名優秀蔬菜經營主體聯合會成員擔任黨委委員。聯合會黨委成了全鎮蔬菜經營大合唱的“領唱人”。黨組織把各經營主體擰成一股繩,整合了全產業鏈,提升了整體競爭力。今年仁兆鎮蒜薹創出全國最高收購價格,僅此一項就為全鎮農民增收1.2億元。

“當前,各類組織、各類群體、各類資源要素已打破地域行政限制,多向流動、交織分佈、相融共生的趨勢日益明顯。如果說‘包產到戶’是‘分’出活力,現在則亟須整合資源,‘統’出競爭力。”萊西市委書記莊增大說。

農民致富如此,壯大集體經濟也是如此。在一些村集體沒什麼積累、農民與村級組織缺少聯結機制的地方,記者聽到這樣的順口溜:有田有地不找你,有吃有穿不靠你,各項義務不理你,出了問題要找你,解決不好就罵你,弄不好還要告你。

進入新時代,農村不是過去的農村,農民也不再是過去的農民。深化拓展“萊西經驗”,推進鄉村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是必須直面的問題。

膠州市洋河鎮南官莊村,是曾經的省定貧困村,2016年村集體尚欠債24.6萬元。短短兩年多,村裡不僅填上了窟窿,村集體淨收入還一下子漲到80萬元,今年有望達到百萬元。箇中緣由,在於南官莊村通過膠州市政府的平臺公司整建制流轉耕地,平整土地時清出來邊角地、四荒地上千畝,每畝流轉費為900元,收益全部歸村集體所有。同一農村社區的經濟薄弱村石溝村,由於邊角地、四荒地多,集體收入今年將達200萬元。

以平臺公司為基礎,以整建制土地流轉為契機,整合閒置資源,喚醒了“沉睡的資本”,點“地”成金。在萊西馬連莊鎮,整建制土地流轉的收入採用村集體和農民“二八”分成的方式。這個鎮的朱耩村原來是經濟薄弱村,去年以新模式流轉土地700畝,村集體增收10萬元,全鎮通過盤活土地資源使集體增收100多萬元。

風景如畫、古樸秀麗的萊西市水集街道產芝村,雖然靠近城區、毗鄰萊西水庫,但幾年前村集體收入還不到3萬元。在農村社區黨委指導下,村黨支部成立鄉村旅遊專業合作社,村集體以資金、資產等入股,村民以勞動力、土地等入股,每逢週末、節假日,產芝村的“開心農場”、露天燒烤、採摘園、農家樂餐館就家家爆滿,村裡110套閒置房屋、500多畝耕地一下子成了能分紅的“寶貝疙瘩”,村集體收入增長到80多萬元。

去年,青島已全面消除空殼村,村集體經濟收入50萬元以上的892個、佔比16.8%,100萬以上的545個、佔比10.3%。青島市委黨校黨史黨建部副主任王政堂說,基層黨組織把農民組織起來、資源整合起來、產業發展起來,解決“分”有餘而“統”不足的問題,是推動村集體經濟實現質的飛躍的關鍵。

組織重構有力管事,集體經濟壯大有錢辦事,解決了鄉村治理最具根本性的兩個難題。推進事務區域共商,推動村民自治向自治、法治、德治“三治”融合轉變,推動鄉村服務融合,成為青島深化拓展“萊西經驗”的最新方向。

為推進區域事務,青島在鎮設立區域化黨建聯席會議,由鎮黨委書記作為召集人,吸納駐鎮機關事業單位、國有企業、規模較大的兩新組織作為成員;在農村社區或新村設立共建議事會,由農村社區黨委或新村黨組織書記作為召集人,吸納區域內兩新組織、“兩代表一委員”、離退休幹部、具有較高威望農村優秀人才等作為成員。制定議事規則,適時民主協商議事,及時共同研究溝通區域內重大事項,解決難點問題。目前,各級已召開聯席會、議事會2600多次,協調解決經濟發展、民生服務等問題8000餘個。即墨區靈山鎮養生谷社區黨委為解決區域內企業用工難的問題,組織用工企業及時召開共建議事會,依靠村黨組織廣泛動員,僅用1周時間,就解決了轄區內多家企業用工難的問題。

農民享受到均等化的社會公共服務,這是鄉村振興的主要標誌之一。更好的生活環境,更好的教育、醫療、養老等服務資源,和城裡人一樣的水、氣、排汙、供暖等基本公共設施,是農民的期盼。通過合理有序地推進集中居住,集中利用資源,降低公共服務配套建設成本,使公共服務城鄉均等化成為可能。

萊西市河頭店鎮龍泉湖社區的高格莊村和泥灣頭村,都是庫區移民村,通過水庫移民、宅基地復墾等政策,兩個村已經上樓集中居住,水電氣暖配套、物業管理、居家養老等配套一應俱全。55歲的村民王玉賓連帶裝修,總共花了5萬元,就住進了120平方米的樓房,他滿意地說:“新家比我兒子在大城市的婚房還要好。”

“離家近,一袋煙的工夫就辦好了。”10月15日,河頭店鎮東曹家村村民姜洪廣,在社區黨群服務中心為小孫子繳納了農村合作醫療保險。姜洪廣感受到的辦事便利,得益於農村社區服務功能的強化。目前,青島已將75項“一次辦好”的公共服務事項全部下沉到社區,集中資源最大限度滿足群眾的多元化、個性化需求。

走進萊西馬連莊鎮於家屯村,長長的文化牆,乾淨整潔的街道兩旁簇簇綠色,令人神清氣爽。將新時代文明實踐站與村民自治有機結合,村裡成立黨員先鋒、治安巡邏等6支志願服務隊,每條街道安排一名黨員街長,112名村民在“志願服務村民”名單上摁了手印,“村民事、村民辦,難事不難,事事好辦”。

在生產生活方式的劇烈變革中,一些基層黨組織還有意識地培育、扶持一些社會化、市場化服務組織,在黨委政府難以涉及的領域,補上農村公共服務的短板。

“以前總是湊合上頓、對付下頓,現在可不一樣了。”在萊西市院上鎮武備社區,每天中午11點半,63歲的劉顯舉就會準時到麗馨居家養老服務中心就餐。社區裡的五保、低保人員,每人掏2元錢,就可以享受兩菜一湯的午餐,行動不便的還能由服務中心人員配送到家。在鎮黨委的支持下,麗馨已發展成為院上鎮集居家養老、日間照料、醫養結合、就餐送餐等於一體的鄉村服務綜合體。

在萊西,類似麗馨這樣的社會組織如雨後春筍般冒了出來:農業領域的麗斌合作社等721家農業社會化服務組織,提供土地託管服務,已託管土地60萬畝;小雨滴社會工作服務中心等社會公益組織遍佈各個鄉鎮,整合社區志願服務力量,開展困難學生救助、留守老年人幫扶等工作……據統計,青島全市已培育養老類、農事類、公益類農村社會服務組織2300多家,為62萬戶農民提供精準服務。

時代在不斷進步,也在不斷給我們提出新的課題。深化拓展“萊西經驗”,以組織振興為統領,以“人地錢產”四打通為路徑,以發展、治理、服務“三融合”為目標的鄉村治理新格局正在逐步形成,為打造鄉村振興齊魯樣板提供了堅實的實踐支撐。

(大眾日報記者 趙洪傑 卞文超 張曉帆 張國棟 報道)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