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說文解字》第247課:細說“通”字

接著我們的《說文解字》課程,今天是第247課,講《說文解字》“辵”部漢字的一個漢字“通”,通是現代漢語常用文字,在漢語裡用法非常複雜,所以今天的內容會較多,希望大家耐住枯燥,堅持。

通。讀tōng。《說文解字》給的解釋是:“通,達也。從辵,甬聲。”形聲字,本義是到達;通到。在甲骨文裡,通字或從用。甬金文像鐘形,是鍾字的初文。或以為用、甬本是一字。用初文像甬(今作桶)形。通或從彳、止,我們之前曾提到過:彳、止、辵為義近形符,在古文字中常通用。看字形發展:

《說文解字》第247課:細說“通”字

(通字的字形發展)

《國語·晉語二》:“道遠難通,望大難走。”韋昭注稱:“通,至也。”路途遙遠,難以到達。又比如《列子·湯問》:“吾與汝畢力平險,指通豫南,達於漢陰,可乎?(愚公說:)我和你們用畢生精力削平險峻,使道路直通豫州之南,到達漢水之陰,行嗎?

《說文解字》第247課:細說“通”字

(徐悲鴻《愚公移山》局部)

本義之外,通字的用法很多,選常用的說說:

(1)貫通。《易·繫辭上》:“一闔一闢謂之變,往來不窮謂之通。”一閉一開叫作變化,來來往往地變化無窮叫作貫通。又比如周敦頤《愛蓮說》:“中通外直,不蔓不枝。”也用這個意義。

《說文解字》第247課:細說“通”字

(中通外直不蔓不枝)

(2)流通,交換。如《荀子·儒效》:“通財貨,相美惡,辯貴賤,君子不如賈人。”使財物流通,鑑別貨物的好壞,區別貨物的貴賤,君子不如商人。韓愈的《原道》:“為之賈,以通其有無。”用的也是這個意思。

《說文解字》第247課:細說“通”字

(古代的商人)

(3)交往;交好。《左傳·隱公元年》:“惠公之季年,敗宋師於黃,公立而求成焉,九月,及宋人盟於宿,始通也。”(魯)惠公的晚年,在黃地打敗了宋國。魯隱公即位,要求和宋人講和。九月,和宋人在宿地結盟,兩國開始交好起來。這個“通”,類似建立外交關係。又指勾結,串通。比如《史記·魏其武安侯列傳》:“灌夫通姦猾,侵細民。”灌夫同大奸巨猾結交,欺壓平民百姓。

(4)平正;順暢。《爾雅·釋天》:“四時和為通正。”郭璞注:“通,平暢也。”邢昺疏:“言上四時之功和,是為通暢平正也。”范仲淹《岳陽樓記》:“慶曆四年春,滕子京謫守巴陵郡。越明年,政通人和,百廢俱興。”即用此義。後來,“政通人和”發展為成語,指政事順暢,人民和樂。形容國泰民安。通指“平正;順暢”。

《說文解字》第247課:細說“通”字

(岳陽樓)

又指文章通順,比如《老殘遊記》第一回:“當年也曾讀過幾句詩書,因八股文章做得不通,所以學也未曾進得一個。”

《說文解字》第247課:細說“通”字

(《老殘遊記》泥塑)

(5)開闢;疏通。《禮記·月令》:“開通道路,毋有障塞。”疏通道路,使之沒有障礙壅塞。比如《漢書·何武傳》:“成帝欲修辟雍,通三公官,即改御史大夫為大司空。”顏師古注稱:“通,開也。謂更開置之。”用的也是此義。

又指溝通;接通。《徐霞客遊記·遊黃山日記(後)》:“斷者架木通之,懸者植梯接之。”

《說文解字》第247課:細說“通”字

(黃山棧道)

(6)通曉。《釋名·釋言語》:“通,洞也,無所不洞貫也。”比如《易·繫辭上》:“曲成萬物而不遺,通乎晝夜之道而知。”孔穎達疏稱:“言通曉於幽明之道,而無事不知也。”足以曲盡細密地助成萬物而不使遺漏,通曉晝夜幽明的道理而無所不知。

(7)通情達理。《荀子·不苟》:“上則能尊君,下則能愛民,物至而應,事起而辦,若是則可謂通士矣。”楊倞注稱:“通者,不滯之謂也。”上能尊敬君主,下能愛撫民眾,事情來了能應付,事件發生了能處理,像這樣可以稱為通達事理的人了。

(8)傳達,通報。比如《世說新語·容止》:“王長史嘗病,親疏不通。”長史(王濛)有一次生了病,無論親疏來探病,都不給傳達。

(9)陳述。比如《世說新語·文學》:“謝(安)看題,便各使四坐通。支道林先通,作七百許語。”謝安看了題目,便叫大家一個個陳述其義理。支道林先陳述,說了七百來句。

《說文解字》第247課:細說“通”字

(謝安)

(10)顯達。《荀子·修身》:“事亂君而通,不如事窮君而順焉。”侍奉昏亂的君主而顯貴,不如侍奉陷於困境的君主而順行道義。

(11)通姦。《廣雅·釋詁一》:“通,淫也。”《小爾雅·廣訓三》:“旁淫而通。”比如《左傳·桓公十八年》:“公會齊侯於濼,遂及文姜如齊,齊侯通焉。”桓公和齊襄公在濼地會見,然後就和文姜到了齊國。齊襄公和文姜通姦。

(12)連比;連接。比如李商隱《無題》:“身無彩飛雙飛翼,心有靈犀一點通。”即用此義。

(13)全部;整個。《孟子·告子上》:“奕秋,通國之善奕者也。”奕秋,全國最善於下棋的人。

《說文解字》第247課:細說“通”字

(奕秋奕棋)

(14)共用;通用。《禮記·內則》:“內外不共井,不共逼浴,不通寢席,不通乞假。”男女不在同一口井上汲水,不同用一間浴室洗澡,不互相通用一床寢席,不互相討借東西。

(15)共同的;通常的。《墨子·經上》:“君臣萌,通約也。”大意是:君同時是臣子角色和具有職責,職責是人們的通約。現代漢語的用法如魯迅《書信·致蕭軍》:“看不起錢,也是那時的所謂‘讀書人家子弟’的通性。”

(16)用作副詞。皆,共。楊樹達《詞詮》卷二:“通,副詞。皆也,共也。”《史記·貨殖列傳》:“是以富商大賈,周流天下;交易之物,莫不通得其所欲。”大意是:因此富商大賈得以通行天下,交易的貨物無不暢通,他們的慾望都能滿足。

(17)用作量詞,有四種用法:其1,鼓一曲為一通。比如我們聽《三國》,在古城,張飛要求關羽在三通鼓之內斬了蔡陽;

《說文解字》第247課:細說“通”字

(京劇:斬蔡陽)

其2,篇;份;卷。比如杜甫《可嘆》:“群書萬卷常闇誦,《孝經》一通看在手。”其3,套;其4,遍;次。

(18)藥名。馬糞。《古今韻會舉要·東韻》:“通,馬通。藥名。《本草》雲:‘馬矢也’。”馬通,就是馬屎。《本草綱目·獸部·馬》“白馬通。時珍曰:‘馬屎曰通,牛屎曰洞,豬屎曰零,皆諱其名也。’”你看,古人們對家畜的糞便都有避諱的稱呼。

(19)古代土地面積單位。十井為通。《漢書·刑法志》:“地方一里為井,井十為通,通十為成,成方十里。”

(20)樂器名。《資治通鑑·梁武帝天監元年》:“上素善鍾律,欲釐正雅樂,乃自制四器,名之為通。”由此可知,“通”是梁武帝自制的樂器,具體樣子不詳。

(21)古州名。通州,中國的古代共有三個通州:其1為西魏時置,就是現在的四川達縣,曾稱為達州;其2為五代周置,就是現在的江蘇南通縣(通州區)就是所謂的“南通州”;其3為金置。就是現在的北京市通州區,就是所謂的“北通州”。有副對聯,上聯是:東當鋪西當鋪,西當鋪當東西;下聯:南通州,北通州,南北通州通南北。這裡面的南北通州就是說的這後面兩個通州。“南北通州通南北”實際上是說南北通州守著古運河的南北兩端(當然,京杭大運河要稍長些)。

《說文解字》第247課:細說“通”字

(運河景色)

此外,通還是姓氏。通氏,《通志》有載。

通字的小篆寫法如圖:

《說文解字》第247課:細說“通”字

(通字的小篆寫法)

(【說文解字】之247,部分圖片引自網絡,版權歸原作者所有)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