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逼迫,自律”之間的距離,培養孩子自律同時,不要剝奪孩子自由

何為自律?自律是指一個人在沒有被監管的情況下,通過對自己的

嚴格要求而主動做某件事情,自覺地遵循某一個法度,以此來規範自己的行為。

對一個孩子而言,擁有自律有助於他們的學習興趣發展,在絕大多數家庭中,都處於一種被迫式學習狀態,也就是家長單方面促使孩子做某件事情,要求或者逼迫孩子達到某些高度,但是自律真的是逼出來的嗎?其實並不然。

“逼迫,自律”之間的距離,培養孩子自律同時,不要剝奪孩子自由

自律是培養出來的而不是逼出來的,關於孩子的教育問題具有明顯的階段性,18歲之前我們可以把孩子的成長階段劃分幾個臺階】:
✔6歲:這個階段是培養孩子自律性的第一階段,它可以從內部劃分為兩個小臺階,第一個是0-3歲的情感撫養,

✔3-6歲:是第二個性格培養階段,這是一個孩子性格的奠基階段,若是想要培養孩子的自律,家長就要從生活中的各種小事開始進行引導教育,首先要樹立規章制度,培養孩子的規則意識,從外部的約束轉化為內部的自律。
✔12歲:12歲是孩子的能力培養階段,在這個階段孩子著重發展學習狀況,而自律也主要體現在學習上,作為孩子的家長一定要著重培養孩子的學習熱情和學習態度,端正孩子的學習意識,並且要善於發現孩子的擅長科目以及他們的困難點,及時給予他們幫助,引導孩子自律學習,這個過程也是培養孩子自信心的過程,他有著至關重要的作用。

✔18歲:處於這個年齡的孩子早已經進入青春期,而這個階段家庭要注重尊重教育,在尊重的前提下對孩子進行引導自律

眾所周知,12歲以後的孩子開始進入青春期,而處於青春期的孩子自主意識已經有了明顯特徵,他們甚至開始產生逆反心理,在這個階段,逼迫並沒有什麼好的效果,反而會引起孩子的不滿,溝通和尊重才是前提,一定要給予孩子自由選擇權。

“逼迫,自律”之間的距離,培養孩子自律同時,不要剝奪孩子自由


●小編認為:【孩子教育問題始終都是家庭的最大問題,作為孩子家長,我們有著義不容辭的責任和義務,我們應該明白自律對一個孩子的重要性】

▊那麼現實生活中自律的孩子是什麼樣的呢?

★自律的孩子更加擁有規則意識

他們往往更能聽從父母的要求和意見,也能夠更好地反映自己的內心,對於孩子自身發展有著不可多得的作用,對於養育孩子的大人來說也會更加容易。

眾所周知,三歲是孩子的執拗敏感期這個階段是培養他們秩序的關鍵時期,處於這個年齡階段的孩子往往會表現得非常自我,但是如果父母可以理解孩子的行為,並且讀懂孩子的意識,站在孩子的立場去思考問題的話,孩子就會立馬配合,這是一個雙向的過程。
然而現實生活中很多家長認為對待孩子的教育問題絕對不能讓步,於是總是以強勢的態度出現在孩子的生活中,換個角度而言,這種方式無疑不是霸權主義,並沒有遵循孩子的意見,也沒有尊重孩子個人信息,

處於這個心理發展期的孩子,父母一定要遵循孩子的行為和需求,家長應該明白,孩子處於秩序敏感期作用下時,往往會以為世界是按照一種特定秩序存在的,如果父母根據這個特點加以利用,並且因勢利導的話,那麼培養孩子的自律性也並不是什麼難題。

“逼迫,自律”之間的距離,培養孩子自律同時,不要剝奪孩子自由

家長作為孩子最新鮮的人,無一不是孩子模仿的最佳對象,而這個時候父母的行為在一定程度上也會給孩子帶來消極或積極的影響,家長一定要規範自身,做好榜樣精神,給孩子帶來好的引導作用。

在家庭生活中,如果想要培養孩子的自律,父母就要首先做到自律,及時打掃衛生、言而守信、養成好的生活作息等等,這些看似微乎甚微的東西,卻會給孩子帶來巨大的影響。
★其次在家庭內部樹立規則意識

成年人要學會樹立計劃,並且按照計劃做事情,有計劃有目的的做事情有助於事情的高效完成,一般情況下,一個沒有自律的孩子往往會表現在沒有計劃上,因為他們不知道做完這件事情以後該做什麼,時常處於一種迷茫的狀態,這也不利於自律的培養。

因此家長應該幫助孩子樹立規則意識,培養做計劃的能力,幫助孩子制定計劃並且監督孩子完成,等孩子慢慢養成自律的習慣以後,必然會給孩子帶來受益無窮的結果。
★家長一定要有家長的威嚴所在

面對孩子的時候很多家長會氣勢不足,一旦孩子出現示弱情況或者哭泣行為便會心疼孩子,但是這種放棄行為並不利於孩子自律性的培養,我們需要明白一個沒有原則的家長並不能培養孩子的自律性,反而會成為孩子成長道路上的絆腳石。

“逼迫,自律”之間的距離,培養孩子自律同時,不要剝奪孩子自由

當然,在家庭生活中,父母一定要學會鼓勵孩子,鼓勵性的話語可以給孩子帶來自信心,適當給予孩子物質獎勵也會帶來較好的結果。

我們不難發現很多情況下相比於家長孩子更聽老師的話,在家裡很懶惰,但是在學校卻很勤快,這是為什麼呢?

事實上這就是孩子對老師的向師性,但是我們也不能否認是獎勵機制的影響,一位網友表示他家兒子在家裡就是個小魔王,但是在學校卻被老師管得服服帖帖,很多情況下她和丈夫管教孩子都需要搬出來老師,後來他去學校諮詢了,老師這才明白,老師經常會給孩子提供一些物質獎勵。

比如:糖果,小紅花等等,這些物質獎勵看似微不足道,但是對孩子來說卻至關重要,想要更好地培養孩子的自律性,就要學會鼓勵和獎勵孩子,一味的強迫措施並不利於孩子的成長。


許多的優秀人才,這些人都有一個共同的優點,那便是擁有比較強的自律性,他們往往可以更好地管理自己的生活,安排自己的時間以最短的時間完成最高效的事情,從而獲得自己的成就。

培養孩子的自律性發展刻不容緩,只有從自我開始約束控制的話,才能夠更好地做事情,從而取得優異的成績。

“逼迫,自律”之間的距離,培養孩子自律同時,不要剝奪孩子自由

♥溫馨提示:面對孩子各種不自律性行為,家長應該對其進行辨別,儘快找出解決措施,不要一味的逼迫,要學會適當放鬆,培養孩子自律能力並不是控制孩子的生活,自由和自律就像天秤的兩個砝碼,隨意傾斜都會失去平衡,家長一定要衡量二者之間的距離,在培養孩子自律的同時,不要剝奪他們的自由權。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