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論」以全面創新驅動甘肅省高質量發展

以全面創新驅動全省高質量發展

梁亞民 陳潤羊

在我國已進入高質量發展階段的背景下,我省社會經濟發展面臨著加快提質增效和動能轉換的巨大挑戰,尋求長期發展的動力源泉,事關全省經濟工作的根本。從中短期看,投資、消費、出口等“三駕馬車”仍然是經濟增長的基本動力,但從長期看,經濟增長的真正源泉來自分工和專業化、報酬遞增、市場規模的擴大,特別是創新和技術進步。因此,創新才是全省社會經濟持續發展的根本動力。

近年來,我省科技創新取得積極進展,科技成果登記數量逐年增加,專利申請量、授權量、技術交易均保持增長的態勢,其中,技術交易呈現“量質”並舉的趨勢。全省科技活動投入指數居全國第23位,科技活動產出指數居全國第17位,產出指標明顯高於投入指標,甘肅科技創新呈現低投入高產出的特徵。但我省的科技創新能力和水平依然偏低,難以支撐新時代高質量發展的需求。制約創新發展的瓶頸性因素,既有全省經濟總量有限難以高強度投入的客觀困難,也有創新機制不活、創新環境不優、創新要素集聚不夠、創新網絡尚未形成等需要去努力改變制約創新發展的因素。

一要明確市場和政府各自作用的邊界,發揮兩者的協同作用。政府的作用主要在提供基礎性的科研投入上,以搭建共同性的研發平臺;通過大力發展各類各級教育,培育結構優化的人才;強化知識產權的立法,堅決打擊侵權、盜版等不法行為。市場才是創新資源要素配置的根本機制,創新是一種高風險、高回報的活動,要靠創新型企業家的冒險和逐利行為去實現。政府以補貼、稅收等手段支持產業政策、科技政策,要立足於基礎性的、共性的技術支持,而對盈利性的、競爭性的,要交給市場。政府和市場發揮作用邊界的不清,將導致長期的創新驅動目標難以實現。

二要建立全省層面的創新平臺,著力形成強大的創新網絡。通過整合省內各類創新資源、提高與省外科研機構的科技合作水平,搭建“產、學、研”一體,政府、高校、科研院所和企業共同參與的全省研發和創新平臺,打通科技需求和供給信息不對稱的障礙,聯合進行事關全省社會經濟高質量發展涉及的“十大綠色產業”、生態環保、公共治理等方面的共性技術攻關,努力做好現有技術的轉化和消化工作,切實提高技術的市場化轉化率。這樣的平臺設計,要考慮建立創新主體的利益分享機制,充分調動研發人員的積極性,同時,集成性、綜合性和基礎性創新平臺的資源在一定的激勵約束條件下,對全社會開放,以實現對全省科技創新能力提高的全方位促進作用。

三要打造創新高地,推進系統性創新。高質量發展是創新成為第一動力的發展。這就要求,我省的高質量發展除繼續重視勞動力、資金、資源等傳統要素的作用外,更加重視分工、技術、制度等創新要素的根本作用,並尋找結合點、突破點,推動全省發展從要素驅動向效率驅動、再到創新驅動的轉變。創新驅動是一個綜合體系,創新包括科技創新、組織創新、要素組合創新、產品創新、市場創新、制度創新等一系列的創新體系。把7個省級高新技術產業開發區、蘭州白銀國家自主創新示範區、蘭白科技創新改革試驗區作為全省創新發展的先行示範區,並努力首先建成全省的創新高地,加快建立有利於科技資源整合流動、科技供給需求無縫對接、科技成果加速就地轉化的機制體制和政策體系。這些創新高地,在技術創新和制度創新上要先行先試、大膽探索,並形成可在全省推廣的經驗舉措來。

四要持續開展創新環境建設,不斷降低制度性交易成本。針對全省創新發展中遇到的體制性、機制性障礙和短板,努力加大政府投入,在產業政策、科技政策、稅收政策上建立支持企業尤其是民營企業創新發展的政策體系,鼓勵企業、科研院所、高校的深度合作。既重視原始性的創新,也注重從發達國家和地區吸引和吸收已經成熟且能與我省產業結構、能源體系相配套的技術在我省進行中試、轉化和落地應用。穩住、培養和吸引高端人才,幫助創新主體解決現實困難。持續推進市場化、法治化、國際化的營商環境建設,為培育企業家精神創造寬鬆和諧、保障有力的制度環境。

(作者:梁亞民,蘭州財經大學教授、省政府參事;陳潤羊,蘭州財經大學副教授)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