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何眾多國家無法成功將探測器著陸至金星?科學家:需要更多研究

隨著科技日益進步,人類在外太空探索的道路上可謂是風生水起,首先是不同國家探測器的頻頻登陸,其次是美國商業巨頭馬斯克的“火星殖民計劃”。由於金星極端的氣溫和強大的大氣壓導致探測器安全著陸的幾率大大降低。與此同時,科學家們對金星的瞭解程度也遠不及火星和月球。就於金星的自轉率而言,至今仍存在著不確定性。

為何眾多國家無法成功將探測器著陸至金星?科學家:需要更多研究

測量大多數星體的晝夜時長或是旋轉率對於現在的科技水平而言已不再是件棘手之事。在星球最具特徵的表面給與標記,並測量星球旋轉360°的時間,並通過一系列計算便可得知結果。但由於金星表面被大量厚厚的雲層覆蓋,這些雲層會導致標記信號有著不同程度的反射,因此在測量金星的日夜時長這一問題上就變得略顯難堪。

為何眾多國家無法成功將探測器著陸至金星?科學家:需要更多研究

1989年,美國宇航局發射“麥哲倫”號金星探測器使其進入太空,並於次年1990年8月接近金星且花費近三小時成功進入金星近極橢圓軌道。經過了487天,近1800圈的軌道環繞,“麥哲倫”成功完成了測繪任務,同時測量金星的LOD值(自轉日長)為243.0185天。從那時起,科學家們就一直在測量金星的自轉率,但始終無法得到一致的答案,對此的解釋也不盡相同,比如金星厚大氣層的大氣阻力,太陽潮汐力矩等。

為何眾多國家無法成功將探測器著陸至金星?科學家:需要更多研究

酷熱的氣溫和壓榨般的大氣壓力會很大程度的限制金星表面的探測,除此之外,金星自轉速度的未知也同樣是個阻礙。若人類想要派遣更多的宇宙飛船去探索金星,旋轉速度的不確定性意味著航天器在著陸時很容易產生著陸目標地點的偏差。

為何眾多國家無法成功將探測器著陸至金星?科學家:需要更多研究

來自史密森天體物理觀測站、康奈爾大學、其他機構的一組科學家想出了一個更精確的測量方法,通過研究1988年至2017年基於地球的所有金星雷達數據,並通過雷達成像觀察29年來金星的表面特徵以及一些特徵物的位置並計算平均值,結果為243.0212±0.0006d。雖然由於大氣阻力和太陽扭矩的振盪,這一數據仍是有少許誤差。

為何眾多國家無法成功將探測器著陸至金星?科學家:需要更多研究

這項研究將金星LOD中的不確定性程度降低到了目前為止最低的水平,同時,它提高了著陸規劃和執行的準確性。雖然探測金星的任務性質各有不同,但在不久的將來,肯定會有“冒險者”登陸在那裡。並且,該研究相關者也深信,在接下來的幾年裡,他們會有更多的研究,並且會使金星LOD的測量誤差進一步減小。

參考信息:OCTOBER 10, 2019 BY MATT WILLIAMS。

OCTOBER 21, 2019 BY EVAN GOUGH。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