慘烈的國運相賭(3)

在蘇德戰爭開始的時候,德國具有一切有利條件在武器裝備上壓倒對手。德國本來就是一個工業高度發達的強國,二戰爆發以後還佔領和控制了幾乎整個歐洲大陸。1941年,德國直接統治區就產煤4億噸,鋼3180萬噸,而蘇聯的產量僅為1億5千萬噸煤、1790萬噸鋼。

慘烈的國運相賭(3)

德國擁有126萬臺金屬切割機床,蘇聯僅有58.4萬臺,至於機器製造工人,德國超過蘇聯1倍。德國還有高度發達的科學技術,造出了當時世界上最精良的武器。德國的MP43突擊步槍,MG42通用機槍,虎式坦克,88毫米高炮,都是同類武器中最優秀的。

慘烈的國運相賭(3)

在很多人的心目中,德國法西斯軍隊是一支武裝到牙齒的軍隊。但事實上,德軍在二戰中雖然擁有一些世界上最好的武器,數量卻嚴重不足,在大多數時候,德國國防軍都是普遍缺乏技術裝備的情況下苦苦支撐的。德軍與蘇聯開戰的時候,德國及其盟國在邊境的主要裝備數量就低於蘇軍,坦克和突擊炮是4171輛對15687輛,飛機是4389架對11537架,火炮和迫擊炮是42601門對59787門。當時蘇聯的武器大多陳舊,但是T-34坦克和122毫米A-19加農炮都是當時世界上最好的主戰裝備。德軍進攻部隊只有19個裝甲師和14個摩托化步兵師,其餘112個師都是步兵師,靠著士兵的雙腳或者馬車進行機動。

慘烈的國運相賭(3)

1941年冬天,德軍從莫斯科城下敗退,損失了大量重裝備,從此就再也沒有恢復過來。第二年春天,德國南方集團軍群因為要進行主力方向的作戰,裝備達到了編制標準的85%,算是情況最好的,這還是從其他兩個集團軍群中抽西牆補東牆才拼湊起來的。總體來看,德軍經歷了一個 “去現代化”的過程。在蘇德戰場上,開戰時期德軍擁有3600輛坦克,到戰爭中期的1943年夏天只有上述數量的三分之二。德軍一個裝甲師在二戰初期裝備328輛坦克,到1943年庫爾斯克戰役的時候,平均擁有坦克73輛,到1945年,更縮減到54輛。

非戰之罪也,在戰爭中,德軍主要裝備的交換比都優於蘇軍,坦克經常是一輛換蘇聯的三四輛甚至更高。但是,德國的坦克經常是損失一輛少一輛,蘇聯卻總是能夠造出更多的坦克,直到把德軍徹底淹沒。這就不能不從軍備生產上找原因了。

慘烈的國運相賭(3)

蘇聯在軍備上的勝利,首先是武器哲學的勝利。蘇聯武器在國際上一直簡單、可靠、耐用著稱,而這正是大規模、長期性戰爭所要求的。

在這樣的戰爭中,兵員傷亡比率很高,武器的耗損也很快。因此,武器沒有必要造得太精密、太複雜,因為根本沒有時間讓士兵接受長時間的訓練。一個叛逃到西方的蘇聯軍官問得好:“假如明天必須動員中年的後備役人員或戲劇學校的學生去保衛國家時,又會發生什麼情況呢?”同樣,武器的使用壽命也沒有必要太長,因為在達到壽命前很早就已經被摧毀了。

所以,蘇聯武器非常簡單,型號簡單,使用簡單,維修也簡單。例如,衛國戰爭期間,蘇聯生產了34.8萬門迫擊炮,佔二戰所有參戰國生產量的一半,德國只生產了6.8萬門。

紅軍特別喜歡迫擊炮,主要原因是結構極為簡單,只花幾分鐘就會教會士兵使用它。可靠性高,幾乎不需要維護。在任何情況下都能立即準備好,隨即向敵人發射炮彈。雖然射擊精度較差,但是它好歹是門炮,有還是沒有是大不一樣的。

慘烈的國運相賭(3)

在整個戰爭期間,蘇聯只有兩種主要的坦克,即中型的T34和重型的KV,總共只有五種主要戰鬥機。相比之下,德軍的武器則是五花八門,軍隊經常隨心所欲地提出生產新式武器或者改進現有武器的要求,為了彌補生產能力的不足,德國還蒐羅了佔領的歐洲各國各式各樣的裝備。德國一度同時生產著425種飛機或改進型。中央集團軍群在戰爭中期裝備了151型不同的卡車,150型不同的摩托車,要儲備一百萬種配件。

一個裝甲師投入作戰的時候,有96種人員輸送車,111種卡車,37種摩托車。這是生產企業的噩夢,也是後勤部門的噩夢。德國的武器發展計劃同樣雜亂無章,僅以飛機為例,就研製過噴氣式戰鬥機、噴氣式轟炸機、四引擎遠程轟炸機、載重22噸的巨型運輸機、無尾翼的隱形轟炸機等,有的遠遠超越了時代。德國軍備部長施佩爾曾經感嘆:“我們確實吃了發展計劃過多的苦頭。假如我們集中發展少數幾項,肯定早就完成了。”

慘烈的國運相賭(3)

為了對付蘇聯的T-34坦克,德國研究開發了虎式和豹式坦克。但是,生產一輛T-34僅僅需要8千個工時,而同級別的豹式坦克則需要15萬個工時,重型的虎式坦克則需要25萬個工時。戰爭期間,德國共生產了1350輛虎式坦克,4814輛豹式坦克。蘇聯卻生產了10.2萬輛坦克,其中T-34超過5萬輛。蘇聯紅軍坦克維修部門還搶修了43萬輛次坦克、裝甲車輛,相當於蘇聯戰時年產量的15倍。

與簡單的武器設計相結合的,是軍備生產的全力以赴。蘇聯本來實行的就是計劃經濟,完成這個轉變並不困難。蘇德戰爭爆發後兩小時,最高蘇維埃就發佈了“關於戰爭狀態”的命令,規定了公民勞動義務、徵用運輸工具、生活必需品定量供應等措施。戰爭爆發的第四天,蘇聯就通過了《戰時職工工作時間規定》。

12月又規定了《追究軍工企業職工曠工責任》,工作消極或者遲到的,可以被判刑。建築、彈藥、鐵路等行業,先後實行軍管。1942年,蘇聯軍工行業的工人工作時間被定為14個小時,有的長達16個小時。大量婦女和少年加入了勞動大軍。1939年,工業部門職工中18歲以下的佔6%,而1942年這個數字增加到15%。1943年,蘇聯工業勞動力的一半以上是婦女,在集體農莊,女工的比例幾乎為四分之三。

慘烈的國運相賭(3)

在生產的組織上,蘇聯進行了充分的合理化,開展了大規模、流水線生產。蘇聯人對於美國的泰羅制並不陌生。列寧就說過,泰羅制“一方面是資產階級剝削的最巧妙的殘酷手段,另一方面是一系列的最豐富的科學成就……社會主義實現得如何,取決於我們蘇維埃政權和蘇維埃管理機構同資本主義最新的進步的東西結合的好壞。應當在俄國研究和傳播泰羅制,有系統的試行這種制度,並且使它適應下來。

”蘇聯著名的管理學家葉爾曼斯基就是泰羅制的卓越研究者,對於如何在社會主義企業中推行合理化生產,進而提高勞動生產率,有過極為深入的研究。

蘇聯的斯達漢諾夫運動,除了激發工人的勞動熱情,還是與勞動分工和配置、工作場地的組織、消滅非生產性時間和勞動浪費、設備的利用等典型泰羅制的辦法緊密聯繫在一起的。不僅如此,蘇聯還把泰羅制推行到整個國民經濟的管理,整個國家就是一家大工廠。

1929年,為推行第一個五年計劃,斯大林特地聘請泰羅的合作者甘特的弟子沃爾特·波拉科夫為顧問,具體制定計劃並推廣甘特圖表。在衛國戰爭時期,蘇聯生產效率繼續不斷提高。當時主管軍工生產的國防人民委員沃茲涅先斯基提到,一些工廠通過合理組織,生產一架伊爾一4型飛機的勞動消耗從1941年的2萬個工時減少到1943年的1.25萬個工時,製造一門152毫米榴彈加農炮從1941年的4500個工時減到1943年的2400個工時,生產一輛T-34型坦克從1941年的8000個工時減到1943年的3700個工時,製造一挺大口徑機槍從642個工時降到329個工時。

1943年,蘇聯用800萬噸鋼和9000萬噸煤生產出了48000門重型火炮和24000輛坦克,而德國則用3000萬噸鋼和3.4億噸煤生產出了27000門重型火炮和17000輛坦克。

美國和蘇聯是二戰時期運用大規模流水線生產最成功的國家,兩國均成為打敗法西斯的絕對主力。戰後,兩國均成為超級大國。

在很長時間裡,德國在軍備生產上一直沒有全力以赴。一次大戰後期,德國因為遭受封鎖、物資匱乏,國內厭戰情緒嚴重,導致了革命,希特勒對此深以為戒。

慘烈的國運相賭(3)

二戰爆發後,德國沒有進行經濟總動員,反而花了很大力氣搜刮被佔領的歐洲各國的農產品。1944年以前,德國一直不敢削減民用消費品的生產。當時在參戰國中,德國人的生活水平僅次於美國。即使在戰爭的最後時期,德國還在生產大量的壁紙,眾所周知,這是完全沒有軍事用途的。而在蘇聯,戰時除了軍裝就不生產任何服裝了,民用服裝只能到舊貨市場上去買。

因此,蘇德戰爭爆發前,德國軍備生產長期停滯不前,以飛機生產為例,1939年飛機產量8000架,1940年10000架,1941年11000架。1942年,德國百分之九十的軍工生產部門仍然執行一班制。1943年,德國人一週工作周才從1942年的47小時增加到49.2小時。事實上,德國的軍備生產還比不上第一次世界大戰時期。一次大戰時期,德國46.5%的粗鋼用於軍工,1942年初只有37.5%。蘇德戰爭的第一年,火炮和彈藥產量僅為1918年的四分之一,到1944年,德國軍備生產到達頂峰的時候,彈藥產量仍然低於一次大戰時期。

慘烈的國運相賭(3)

1943年1月13日,當斯大林格勒戰役的失敗已成定局,希特勒才下達一項指令,要求德國轉入總體戰。2月18日,戈培爾才在一次公開演講中宣傳德國要開展總體戰。德國總算把工業生產轉入了戰時軌道,戰爭機器全速運轉起來。但是,德國的軍工生產體系疊床架屋,遠遠不如蘇聯的集中統一。1942年5月,精明強幹的斯佩爾出任軍備部長,但是隻能管得了陸軍的軍備。海軍軍備生產組織權利直到1943年春才取得,空軍軍備則由於戈林的阻撓,要等到1944年8月。

而且皮革和紡織品之類基本物資仍由經濟部長掌控,至於勞動力的招募和管理,則由帝國勞工部長沙克爾負責。施佩爾曾經提出從德國婦女中招募工人,但是沙克爾認為這是傷風敗俗之舉,不只是她們的精神和感情生活,而且連生育能力都會受到不利的影響,希特勒也認為德國婦女沒有東歐的強壯,最後沒有同意。

希特勒甚至遲遲不允許把德國的幫傭徵入軍隊或者工業部門。以至於在1943年,英國的女傭人數已經減少了三分之二,德國直到戰爭結束,女傭還有140萬。在這種情況下,為了彌補工業勞動力的不足,德國只有徵用數百萬外籍勞工和戰俘。這些人生活條件非常惡劣,再加上語言的障礙和缺乏相應技術,生產效率不高。

慘烈的國運相賭(3)

即便如此,在施佩爾的天才領導下,德國的軍備生產出現了飛躍。1943年10月,德國開始按照合理化原則組織軍備生產,統一多用途部件的規格,合理使用機器和調撥勞動力,交流經驗改進工藝。

慘烈的國運相賭(3)

按武器類型設立了指導委員會,併為調撥部件設立了企業聯合組織。確保一個工廠儘可能只生產一個項目,但是要做到大規模生產,各種武器的產量迅速攀上高峰。彈藥生產的最高峰是在1944年8月,飛機產量的最高峰是1944年9月;火炮和新潛艇的生產是在1944年12月。1944年全年飛機產量39870架,其中戰鬥機30511架,是1941年的6.6倍,坦克產量增長33.9%,達到2.7萬輛,火炮增加50.3%,達到8.7萬門。

慘烈的國運相賭(3)

但是,這已經遲了。這時候美英的轟炸機已經在德國上空鋪天蓋地了。為了摧毀德國的戰爭潛力,美英航空兵是下了大力氣的。一次轟炸行動,美英往往出動一千架重型轟炸機和同等數量的遠程護航戰鬥機。整個對德戰略轟炸行動,美英損失飛機4萬架,空勤人員死亡超過9萬人,死亡率僅次於德國的潛艇部隊。德國人被炸死炸傷100餘萬人,無家可歸者750萬人,不得不把200萬人和一半以上的空軍用於防空作戰。1944年5月12日以後,英美空軍調整了戰略轟炸重點,集中轟炸德國的燃料工廠。施佩爾說:“這是決定這場技術戰爭勝負的一天。”到7月,德國所有的主要煉油廠都被盟軍的轟炸破壞,失掉了90%的燃料供應。巴頓曾說:“我的士兵可以吃皮帶,但我的坦克必須加油。”德國生產出來的大量武器,因為缺乏燃料和運輸工具,根本無法投入前線作戰。生產再多,又能奈何?何況本來就生產得不多。

慘烈的國運相賭(3)

1944年6月,英美開闢了第二戰場。德軍不僅要與全歐洲幾乎所有國家作戰,而且要和未來兩個超級大國同時作戰。僅僅一次諾曼底登陸,盟軍就投入總兵力約278萬人,飛機13700架,艦艇9000餘艘。到1945年1月,德軍在西線靠著1000輛坦克對付盟軍的6000輛坦克,在東線靠著4800輛坦克和自行火炮對付紅軍的14000輛坦克。至於飛機數量差距更大,在東線,德軍以1500架戰鬥機對付紅軍的15500架,西線則更為懸殊,美國陸軍航空隊在1945年1月1日保有飛機為72726架(其中作戰飛機41961架),主力都集中在歐洲戰場。德國的陸軍和空軍被盟軍航空兵打得基本上沒有還手之力。例如,1944年7月25日,在西線德軍精銳的130李爾裝甲教導師陣地上空,先是來了一波波雷電式攻擊機,兩分鐘一個批次,每次50架,投下了無數高爆炸彈和凝固汽油彈。400架中程轟炸機隨之而來,投下一串串500磅重的炸彈。塵埃尚未落定,又來了鋪天蓋地的重型轟炸機群,這是1500架B-17空中堡壘和B-24解放者,投彈3300噸。收尾的是300架P-38閃電式戰鬥轟炸機,再次用殺傷炸彈和凝固汽油彈把陣地炸成一片火海。一天之內,這個裝甲師防守地域變得象月球一樣荒涼,官兵被炸得只剩一半。當美軍第3裝甲師撲上來的時候,李爾裝甲教導師只有7輛坦克還有戰鬥力。

二次大戰是鋼鐵的較量,各國軍事上的表現基本上與各國的工業能力成正比。蘇聯對此的認識是很深刻的,1941年,斯大林就對一個來訪的美國代表團說:“這場戰爭將用工業生產來贏得。”朱可夫在回憶錄中也說過,戰爭初期,蘇軍無法打退德軍的強大突擊,但是,“在蘇軍得到足夠數量的現代化坦克、飛機、戰鬥技術裝備和輔助技術裝備後,情況是完全是另外一個樣子了。”二戰時期的蘇聯與一戰時期的沙俄相比,火炮生產多28倍,迫擊炮生產多88倍,機槍生產多77倍,炮彈多7.2倍,子彈多5.9倍。在前線浴血奮戰的蘇軍官兵身後,是執行著鐵的紀律的軍事運輸和後勤人員,是無數忍飢挨餓在工廠中日夜忙碌的女工們,是大批即使在監獄中也兢兢業業工作的武器設計師。是他們,鑄就了紅軍的鋼鐵洪流,托起了蘇聯勝利的希望。

慘烈的國運相賭(3)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