煮酒論英雄之三國良將,曹彰篇(上)

三國良將系列之曹彰(上)

煮酒論英雄,且談三國人物。

曹操有多達二十五個兒子,其中最為人熟知的莫過於曹丕、曹植二人。曹操一生文韜武略,是整個中國古代史上少有的傑出帝王,這兩個兒子則繼承了曹操文學方面的才華,父子三人被後世並稱“三曹”。而曹操能夠在群雄並起的漢末亂世建立霸業,更重要的當然是軍事才能。在這方面,曹彰顯然要比曹丕、曹植更加擅長。作為曹操最引以為傲的“黃鬚兒”,立志做將軍的曹彰身上存在許多謎團。本期就將為您介紹曹彰的故事。

煮酒論英雄之三國良將,曹彰篇(上)

曹彰重大事件之一——立志為將

曹彰(189-223),字子文。曹彰比曹丕小兩歲,比曹植大三歲,都是卞氏所生,建安初年卞氏被曹操立為正室,所以曹丕、曹彰、曹植三兄弟就是嫡子,另有四弟曹熊早亡,未留下太多記載。

曹彰從小就喜愛練武,不僅弓箭飛常準,而且氣力過人。曹彰跟曹丕、曹植性格完全不同,對讀書不感興趣,偏偏喜歡跟猛獸近距離搏鬥。曹操外出征戰,曹彰總是跟在身邊,一副鬥志高昂的氣勢。

曹操雖然總是在打仗,但他同時也是飽讀詩書的文化人,文學造詣非常高。看著自己的兒子成天只顧習武卻不讀書,也常常批評曹彰:“你一點書也不讀,聖賢的道理一點也不追求,卻成天只顧騎馬擊劍,這不過是一介匹夫,沒什麼值得稀罕的!”

曹操經常這樣說曹彰,督促他讀書。曹彰當然不敢頂撞曹操,表面應承著,私下卻跟左右發牢騷:“大丈夫就該向衛青、霍去病學習,帶他個十萬鐵騎馳騁沙漠,驅除戎狄,建立不世功業。學這些書本,學成博士又有什麼用?”

《三國志·曹彰傳》載:太祖常抑之曰:“汝不念讀書慕聖道,而好乘汗馬擊劒,此一夫之用,何足貴也!”課彰讀詩、書,彰謂左右曰:“丈夫一為衞、霍,將十萬騎馳沙漠,驅戎狄,立功建號耳,何能作博士邪?”

後來有一天曹操把兒子們叫到一起組織了個家庭聚會,挨個問他們有什麼理想、志向。輪到曹彰說話,答道:“想當將軍。”曹操又問:“那你當了將軍,該怎麼做?”曹彰答:“被堅執銳,臨難不顧,為士卒先;賞必行,罰必信。”曹操聽了哈哈大笑。

通過上述記載能看出曹操對曹彰是非常喜愛的,對曹彰要讀書的督促正體現著曹操作為父親對兒子的關心,希望曹彰能成才,當曹彰說出立志當衛青、霍去病那樣的大將時,曹操表現得非常開心。

為什麼曹操一面勸曹彰要多讀書,一面又對曹彰的志向很開心呢?其實這毫不矛盾。

《讓縣自明本志令》載:意遂更欲為國家討賊立功,慾望封侯作徵西將軍,然後題墓道言“漢故徵西將軍曹侯之墓”,此其志也。

這是曹操在建安十五年底寫的一篇回顧自己人生經歷,並對外闡明一路走來自己的抱負與志向的文章。在文中曹操很現實地講出,自己起兵的目的就是為國討賊,年輕時最大的理想是當上徵西將軍。至於後來的局勢發展,很大程度上不是個人意志左右,自己的想法也隨之逐漸改變。

其他人如曹丕、曹植是否在場不得而知,但曹彰關於志向的回答,顯然讓曹操看到了年輕時自己的影子。

關於曹彰的一個疑點此時出現。

煮酒論英雄之三國良將,曹彰篇(上)

曹彰重大事件之二——封侯疑雲

《三國志·武帝紀》載:十六年春正月,天子命公世子丕為五官中郎將,置官屬,為丞相副。

裴松之注引《魏書》載:“減戶五千,分所讓三縣萬五千封三子,植為平原侯,據為范陽侯,豹為饒陽侯,食邑各五千戶。”

根據上述兩段史料,在建安十六年(211),曹丕被封為五官中郎將,作為丞相曹操的副手。同時曹植、曹據、曹豹(曹林)皆被封為五千戶侯。根據筆者查證,另有曹宇、曹玹也被封侯。

作為正室次子的曹彰竟然沒有被封侯,這實在有些不正常。直到建安二十一年(216)四月,曹操被封魏王,曹彰才得到鄢陵侯爵位。

這裡有三種可能性。

第一,曹操不喜歡曹彰。這種可能性微乎其微,作為曹操眾多兒子中最勇猛的,曹彰經常跟隨曹操出征有明確記載。而且曹彰確實有將才,這一點有戰例為證。

第二,為了平衡曹操後宮之間的關係。曹丕、曹彰、曹植都是正室卞夫人所生,曹林為杜夫人所生,曹據、曹宇為環夫人所生。尤其環夫人是曹衝之母,所以曹操此舉可能是為彌補環夫人。出於各位夫人之間的平衡考慮,曹操也許有意未封曹彰。

第三,曹植曾經威脅到曹丕的太子之位,那麼,曹彰是否從來沒有被考慮過?未必。曹丕的最大優勢是嫡長子身份,但這個身份並不能確保曹丕繼位。如果不是208年曹衝之死,曹丕將面對一個更強大的競爭對手。曹彰沒有被第一批封侯,非常有可能是曹操留給曹丕的警示,告誡曹丕如果做得不好,後面隨時有曹彰頂替。曹彰一心為將,自身並沒有爭儲之心,可以起到被動刺激曹丕的作用,卻不會主動掀起波瀾,讓曹操比較放心。而且當時天下征戰不休,以曹彰來激勵曹丕,確實要比曹植更合適。

當然以上只是筆者的猜測,真正原因為何,見仁見智。

煮酒論英雄之三國良將,曹彰篇(上)

曹彰重大事件之三——大破烏桓

建安二十三年(218),正值曹劉雙方在漢中大戰之時,曹軍精銳部隊由曹洪、曹休率領前往漢中支援夏侯淵。幽州的烏桓部落趁機在代郡反叛。

代郡烏桓首領能臣氐自感力量不足,便投靠鮮卑部落首領之一扶羅韓,後來又聯繫另一鮮卑首領軻比能,三家共同結盟反魏。結果會議上軻比能殺死扶羅韓一舉兼併其部眾。

面對統一鮮卑部落的軻比能與代郡烏桓聯合叛亂,曹操不敢掉以輕心,但畢竟漢中戰事吃緊自己分身乏術,於是以曹彰為北中朗將,行驍騎將軍職權,北征代郡。

《三國志·軻比能傳》載:後代郡烏丸反,比能復助為寇害,太祖以鄢陵侯彰為驍騎將軍,北征,大破之。

出征前曹操特意叮囑曹彰:“在家裡我們是父子,但你領受軍令我們就是君臣。你在外行動要依照王法從事,務必記住!”

曹操宗族為將者甚多,但親兒子掛帥出征,這還是頭一遭。尤其曹彰生性直率,所以曹操要提醒曹彰不能依仗自己的身份壞了軍隊規矩,既是表明曹操一直以來主張的軍紀嚴明,也表現出作為父親對兒子的要求與期望。

曹彰北征進入涿郡,大軍還未集結完畢之時,數千胡人叛軍騎兵已經殺到。面對飛奔而來的敵軍,曹彰沒有慌張,採納參謀田豫計策,將所有的車輛擺成圓環陣,弓弩手躲進車內射擊,其餘士兵守在圓環陣的空隙。

煮酒論英雄之三國良將,曹彰篇(上)

曹彰的進軍路線

胡人向曹彰軍射箭,沒法射中躲在車內的弓弩手,曹彰的弓弩手卻能向外射擊;胡人發動衝鋒,又有躲在車後的曹軍步兵長矛伺候。胡人攻了一陣毫無效果,只能悻悻而退。

一直以大將為理想的曹彰哪肯放過這個機會,立刻率領部隊展開反擊。曹彰身先士卒發起衝鋒,邊追邊射箭,胡人騎兵紛紛應弦而倒。雙方交戰大半天,曹彰鎧甲上已經中了好幾支箭。

隨著曹軍後續部隊陸續趕到,曹彰越發來精神,直接率軍馬不停蹄一直追到代郡境內的桑乾縣才停下。

曹彰下令不要休息繼續追擊,部將們紛紛表示反對。大家都認為已經人困馬乏,將士需要休息,而且出征之前曹操交代過不得深入代郡境內,如今曹彰的舉動有偉令輕敵的嫌疑。

曹彰對眾將說道:“軍隊出征在外,唯一的目標就是勝利,現在勝利就在眼前,還要自我限制嗎?胡人尚未走遠,追之必破。盲目聽從先前的軍令卻放縱敵人跑掉,這才不是良將所為。眾將不必多言,趕緊跟我上馬追擊,傳我命令,落在最後面的,斬!”

《三國志·曹彰傳》載:彰曰:“率師而行,唯利所在,何節度乎?胡走未遠,追之必破。從令縱敵,非良將也。”遂上馬,令軍中後出者斬。

雖然曹操事先有令,可曹彰是曹操兒子,萬一真揪出哪個跑得慢的倒黴蛋當眾斬首殺雞儆猴就慘了,一個遠在天邊一個近在眼前,大家只能聽曹彰的。於是曹軍將士爭先恐後地飛奔起來,一天一夜後終於再次追上叛軍。胡人們也沒料到曹彰追得這麼快,打完一仗竟然不用休息,紛紛驚慌失措。曹彰此戰大破烏桓、鮮卑聯軍,斬首及俘虜敵人多達數千。

曹彰沒有虧待跟隨他辛苦冒險的將士,用超過正常數量一倍的規格賞賜部下們,全軍上下都非常高興。

代郡之前是烏桓部落內遷的聚居地,鮮卑部落則在更東北方。這次叛亂軻比能沒有全力支援烏桓人,只是率領數萬騎兵作壁上觀。曹彰摧枯拉朽般平定代郡烏桓,軻比能心生畏懼,主動請求歸順,於是這次北方叛亂被曹彰一舉平定。

值得一提的是曹彰的參謀田豫。

《三國志·田豫傳》載:“豫因地形,回車結圜陣,弓弩持滿於內,…遂前平代,皆豫策也。”

田豫作為曹魏後期名將,筆者將另外詳細介紹。此處記載認為平定代郡都是田豫的謀劃。首先這是田豫本傳,自然免不了對傳主有所溢美,其次出謀劃策是一方面,但主帥的臨場決斷更加關鍵。如果不是曹彰力排眾議追擊一天一夜,等到敵軍休整完畢正面決戰,結果將難以預測。更不用說軻比能在烏桓的背後虎視眈眈,曹軍表現稍有不佳,數萬鮮卑騎兵就將援救烏桓,到時局面會變得很麻煩。所以說曹彰此次作戰,表現出了一員良將風範。

煮酒論英雄之三國良將,曹彰篇(上)

曹彰首次作為主帥亮相,就立下如此大功,作為父親的曹操當然對這個“黃鬚兒”喜愛不已。但曹彰的戰功也僅到此為止,隨著曹操去世,曹彰的人生陡然跌入深淵。

關於曹彰後來與曹丕、曹植相關的歷史詳情,下一期將繼續為您講述。感興趣的朋友請點擊關注吧,您的支持是我持續更新的最大動力,謝謝!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