火電企業接連破產、關閉 電力過剩、新能源擠壓是主因

【能源人都在看,點擊右上角加'關注'】

火电企业接连破产、关闭 电力过剩、新能源挤压是主因

北極星火力發電網訊:2019年11月13日,國電電力(600795.SH)發佈公告,同意國電電力作為債權人向人民法院申請國電宣威發電有限責任公司(下稱“宣威公司”)破產清算。國電電力是中國“五大發電集團”之一的國家能源集團旗下上市公司。

國電電力並非特例。第一財經1℃記者梳理發現,其他四大發電集團也出現了類似情況或困難。這四大發電集團包括華能集團、大唐集團、華電集團和國家電投集團。

早在“2016中國500強企業高峰論壇”上,原中國國電集團總經濟師張樹民就曾提出警告,“火力發電廠可能在三五年以內……要大批破產。”

已經公佈的官方數據顯示:五大發電集團2015年火電利潤高達882億元,但2016年只有367億元,狂降近60%;2017年火電虧損132億元,除國家能源集團外,四大發電集團均虧損,虧損面達60%。2018年全國火電企業利潤323億元,虧損面近44%。

“一年比一年難。”國內某電力央企一位高管在接受第一財經1℃記者採訪時說,“不知道什麼時候才是個頭。”

虧損、關停、破產以及斷臂求生

根據國電電力上述公告,宣威公司主營電力生產及銷售,擁有六臺30萬千瓦燃煤發電機組。宣威公司位於雲南,其前身為雲南省宣威發電廠,2000年改製為宣威公司並實施擴建工程。截至目前,宣威公司註冊資本約15.15億元,國電電力持股66%。

截至2019年9月30日,宣威公司資產總額23.88億元,負債總額53.73億元,所有者權益-29.85億元,資產負債率225.02%。

國電電力稱,單純依靠管理提升已無法扭轉宣威公司虧損局面,該公司符合破產法規定的破產條件,因此決定對其實施破產清算。

申請破產的並非只有宣威公司。6月27日,大唐集團旗下上市公司大唐發電(601991.SH)發佈公告,控股子公司甘肅大唐國際連城發電有限責任公司(下稱“甘肅大唐”)以其無力支付到期款項約1644.34萬元為由,向甘肅省永登縣人民法院申請破產清算。

甘肅大唐成立於2001年8月,截至2019年5月31日,甘肅大唐資產總額約5.94億元,負債總額約17.73億元,資產負債率約298.5%,2019年累計淨利潤約-0.92億元。

同為大唐發電控股子公司的大唐保定華源熱電有限責任公司,也在2018年12月遭遇了破產清算。截至2018年11月30日,該公司資產負債率約191.12%,淨利潤約-0.88億元。

其他幾大發電集團也面臨著同樣的情況。比如,2015年以來,華電新疆公司2015年以來,陸續關停了5臺累計37.5萬千瓦的火電機組。該公司是華電集團旗下公司。

華電集團副總法律顧問陳宗法最近撰文指出,目前雲貴川、東北、青海、河南等區域的煤電企業整體虧損,一些煤電企業資不抵債,依靠集團擔保、委貸維持生存,有的甚至被關停、破產,少數電力上市公司業績難以好轉,面臨被ST、退市的風險。

以青海為例,陳宗法在文中說,目前青海全省共有10臺累計裝機為316萬千瓦的火電機組,分屬5家企業,但在運的僅有一臺。青海火電企業資產負債率接近90%,且處於連年虧損困境。大通電廠資產負債率98.7%,唐湖、寧北兩座電廠負債率超過100%。

同樣,自2017年至今,寧夏煤電企業也是連續3年虧損。數據顯示,2017年寧夏統調火電企業虧損近24億元,2018年虧損18.5億元,截至今年上半年,虧損2.4億元。

面對虧損,一些發電企業甚至斷臂求生。比如,8月30日,國投電力(600886.sh)發佈《關於預掛牌轉讓部分子公司股權的公告》稱,為推進實施公司整體戰略佈局,調整資產結構,擬轉讓6家火電公司股權。

值得關注的是,根據國投電力未經審計的官方數據,這6家火電公司截至2019年6月30日,資產總額為90.25億元;2019年上半年實現營業收入為24.2億元,淨利潤為-0.43億元。

申萬宏源研究報告指出,國投電力預掛牌轉讓的是虧損、盈利能力差的參控股火電子公司股權。留存的控股火電項目大部分為大容量、高參數優質機組,盈利能力強且有望持續受益電力市場化推進。

電力過剩和新能源的擠壓

根據國電電力上述公告,宣威公司生產經營環境持續惡化的主要原因是,受雲南省電力產能過剩及煤炭行業去產能影響,該公司近年來電力負荷持續下降,入爐標煤單價逐年升高,加上2016年雲南省下調燃煤發電上網電價等。

在電力需求方面,中國用電量增長不斷下臺階。數據顯示:“十五”期間增長13%;“十一五”期間增長11.1%;“十二五”期間增長5.7%;“十三五”期間規劃預計增長3.6-4.8%。

在發電成本方面,煤炭是火電發電的主要燃料,但2016年以來,煤炭行業逐步落實國家“去產能”、“控產量”政策,從而抬高了煤炭價格。受此影響,煤炭價格中樞持續上移。其中,動力煤2018年均價647元/噸,中樞價格連續第三年上移。

中國電力企業聯合(下稱“中電聯”)指出,燃料成本上升和市場電量增加形成的雙向擠壓,使煤電企業經營壓力陡增,五大發電集團首當其衝。

“隨著電改不斷深入,市場化交易電量不斷增多,但在煤價高企和部分區域發電企業讓利繼續加大的情況下,火電盈利空間再受擠壓,企業經營壓力明顯加大。”廣東某電企一位高管在年初接受1℃記者採訪時說。

自2015年中國啟動第二輪電力改革以來,部分區域火電企業讓利逐年增多。以廣東為例,按節能低碳電力調度原則和優先發電制,A類機組全額消納,不參與市場化交易。然而,隨著廣東電改的進一步深入,B類火電機組獨自承擔了市場交易讓利的重任。

2017年,廣東電力市場總成交量1156.6億千瓦時,讓利76億元;2018年,總成交量1572.1億千瓦時,讓利103億元。2019年,廣東電力市場交易規模約為2000億千瓦時,B類火電機組讓利幅度將進一步增大。

值得關注的是,在能源清潔轉型的大背景下,中國能源結構不斷優化,水、核、風、光、氣、氫能、生物質等並舉的“清潔大家族”正在崛起,這意味著火電生存空間將持續縮減。

一個明顯的例子是,根據中電聯發佈的《2019年前三季度全國電力供需形勢分析預測報告》,今年前三季度全國發電設備平均利用小時數僅為2857小時,同比下降48小時。其中,煤電(火電)為3260小時,同比下降了106個小時,其降幅在各發電行業中位居前列。

不過,中國“煤為基礎、煤電為主、油氣進口”的能源格局,煤炭、煤電仍屬主體能源。中電聯相關負責人此前介紹,煤電發電量佔全國發電量的65%,長期以來在電力系統中承擔著電力安全穩定供應、應急調峰、集中供熱等重要的基礎性作用。他認為,“煤電經營困難不但影響煤電自身環保、節能指標,也會對其他非化石能源的利用造成影響。”

廈門大學中國能源政策研究院院長林伯強向1℃記者分析稱,解決煤電虧損需要從“市場煤計劃電”和煤電矛盾的體制、機制性問題入手,統籌提出解決辦法。

陳宗法認為,煤電企業要繼續內強管理,外拓市場,通過科技進步、資本運作以等待轉機外,還需要國家有關部門及地方政府根據煤電新的戰略定位,針對市場化改革過渡期、能源轉型期,調整、完善舊的政策,出臺新的有效政策。

中電聯合會呼籲高度關注近期火電廠破產清算問題,建議儘快研究出臺容量電價,建立容量市場和輔助服務市場,進一步理順煤電價格形成機制,調動火電靈活性改造運行積極性,提高電網頂峰發電能力。

原標題:火電企業接連破產、關閉,電力過剩、新能源擠壓是主因

全國能源信息平臺聯繫電話:010-65367268,郵箱:[email protected],地址:北京市朝陽區金臺西路2號人民日報社


分享到:


相關文章: